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子弟书的整理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锦钊 《满族研究》2003,(4):55-64,72
子弟书是起源于清代乾隆朝的一种满族说唱文学,其创始者、作者、演唱者多为八旗子弟。在中国俗文学史上是文学价值高,艺术成就大,影响深广的曲艺形式。目前对子弟书的整理与研究尚待深入。本文从子弟书目录、子弟书曲文集、子弟书论著、有关文献检讨等方面,对子弟书的现存状况、整理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在研究子弟书中的诸多问题,如曲科、作者、文集书名、曲文中之疏漏与讹误,给予了质疑。从而使本文在研究子弟书方面具有了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子弟书是清代特有的一种说唱俗文学,早期子弟书主要以案头文学形式存在,供演出居其次.其创作者、演出者和接受者都是以八旗子弟为主.子弟书以北京、沈阳、天津为活动中心,且各有特色.子弟书的传播途径有三:传抄、版本传播、市场演出.子弟书从“清音子弟”转变为“生意子弟”,完成了其从文学到曲艺的俗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子弟书是清代中期八旗子弟创造的特殊艺术.它的诞生同八旗子弟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以及汉语水平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八旗子弟作为清代的统治阶级,他们有保护国家安全的使命,除了做官当兵之外不能从事其他行业.他们在享受国家钱粮的同时也受到许多人为的束缚.许多人在无所事事之余将自己的时间都花在艺术和享乐上,子弟书就是其中之一.在清军入关之前,清代统治者就极为重视八旗子弟的文化教育,旗人学习汉文化的热情经久不衰.至康熙未年,八旗子弟已经完全掌握汉语.旗人中出现了大批诗人才子,子弟书诞生的文化土壤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4.
满族民间说唱《空古鲁哈哈济》是笔者于八十年代中期,在黑龙江满族屯落搜集到的。整部作品用满语演唱,说一段、唱一段,其形式与赫哲族的伊玛堪、鄂伦春族的摩苏昆一样,是典型的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民族民间说唱艺术。满族说唱艺术比较发达,在清代有子弟书、八角鼓、岔曲、牌子曲等。但这些说唱形式大都带有城镇市民文学和作家文学的色彩,并且传至清末已成绝响。而满族民间说唱虽然流传至今,但在民间保留得也已经不多了,特别是用满语演唱的基本上失传了。目前,为人所知的满语说唱作品只有《德布德林》,但仍停留在一般介绍阶段,…  相似文献   

5.
尹变英 《满族研究》2017,(4):105-111
子弟书是说唱文学当中文本留存较多的一种艺术形式。子弟书文本的兴盛首先体现在创作的繁荣上。由于子弟书取材的广泛和创作难度的逐渐降低,以及子弟书作者群的逐渐扩展,在清嘉庆年间开始,子弟书文本越来越趋于兴盛。子弟书文本的兴盛还体现在子弟书的文本不仅是一种演唱的底本,也是一种阅读文本,促成这种文本传播繁荣的是"百本张"等民间书坊的兴盛。  相似文献   

6.
孔尚任历经十几年,三易其稿,写成《桃花扇》问世后,立即引起了轰动,传抄、传阅者甚多,一时有“洛阳纸贵”之说。黎园戏班更是争相演唱,康熙皇帝看了这出戏也常常为之罢宴。《桃花扇》一剧由昆曲改编为各种唱本、读本。抗日战争时期,欧阳予倩将《桃花扇》改为话剧,...  相似文献   

7.
虽然,与明代时调研究较为热闹的场面相比,清末民初时调几乎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但难能可贵的是,顾颉刚、郑振铎、阿英、赵景深等对当时地摊上时调唱本的搜集,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顾颉刚、阿英、李家瑞、赵景深等还写有一些研究文字,更具草创之功.当今学界的车锡伦、黄霖等先生也有一些研究清末民初时调唱本的文章面世.  相似文献   

8.
扬之水 《南方文物》2013,(4):125-126,131
清代服饰有了满汉之别,而满妆与汉妆都有若干特色首饰,并每以传神之容色现身于小说戏剧曲艺。于金银首饰形容备细者,多为所谓“俗文学”,如清代俗曲时调,弹词,子弟书,还有以描摹风物为主的竹枝词。若小说,便可推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清代金银首饰以时代近而保存完好者多,满汉之别也使得首饰的品类更为丰富,“文”与“物”之互证便每有交相辉映之好,首饰中的几种俏式,尤可见出此中意趣。  相似文献   

9.
镇边军是清末由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负责组建的,主要由八旗子弟改练的黑龙江地方武装,曾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与庚子抗俄之役.对于这支重要武装,史学界鲜有专论,本文略加叙述,以求同仁赐教.  相似文献   

10.
姚颖 《满族研究》2004,(2):44-50
本主要关注的是盛行清代中期的一种满族曲艺样式——子弟书,特别是取材自古典名《红楼梦》的子弟书的俗语。子弟书的语言是唱口韵体,押北方十三道大辙,非常有体制特点。其语言也呈现出适合讲唱和听接受的通俗化特制,其中善于运用俗语是一个很大的特征。本以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为本依据,旨在论述其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在运用俗语、口头语的过程中所体现的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丘逢甲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之先贤,研究丘逢甲的专著与论文颇多,但内容论及丘逢甲广州事迹者,仅贺跃夫《关于丘逢甲在广东的若干史实考析》一文较为言之有据。贺氏之文主要引用清末广东谘议局的会议报告书,而本文拟以清末官报中记广东禁赌事者为主,辅以当时报章之文,解析丘逢甲在清末广东禁赌始末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兼介绍两则前人未曾引用的有关丘氏之史料。  相似文献   

12.
训释词语当兼顾修辞特点。字面上同为“瞽史”,在“瞽史教诲”中是字字表实义的联合词组,而在“瞽史之纪”诸句中则虚实并存,属于连类而及的修辞方法。如果忽略这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就难免曲解原义,导致释义和语境的矛盾。由于上古的乐官和史官经常协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具有分工合作的密切关系,加之典籍中“瞽”与“史”往往称对举,《国语》的作者便欲言“史”而连及“瞽”,贾谊、班固诸贤也本说“瞽”却连及“史”。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八旗子弟"一词解释为"提笼架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人.这完全是一种偏见,是对"八旗子弟"内涵的歪曲,以偏概全.清代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组织,是清王朝立国、维护国家政权之本,清代八旗包括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在旗者统称为"八旗子弟".在清代历史中,在八旗子弟中涌现出了许多人才,为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做出了诸多贡献.  相似文献   

14.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惟一子书,在先秦诸子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鬼谷子》自陶弘景注以来,直至清俞樾乃有对其字句校释者,清末民初,常宁尹桐阳、番禺俞棪继踵之,解决诸多疑难.然仍有不少字句校释未安,致误读误用.今择其要者,举而出之,与海内外学者共商.  相似文献   

15.
正住房问题,折射着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历来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梦想;而历朝有"本事"的人,非但有屋、有华屋,甚而有几套、十几套豪宅者,大有人在。然而,历史上绝非位高权重者人人有其屋的,蔡元培先生就是"无壳蜗牛"。蔡元培是具传统功名者。他以清末翰林之身投身革命,曾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  相似文献   

16.
题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画须题也。不题,则画史矣。然画以题为佳,而题之佳否,往往得失与画相关。如美人点妆,唇朱眉黛,一有不合,反不如淡姿素质之为得也。故画亦常有因题而见累者。是则题不可以不讲求矣。自来著述,题画之作间或有闻,而题画之讲求则阙如焉。盖其事甚繁而且琐。画有万殊,题亦万变,非可执一。深言之,反令人迷茫;浅言之,又索然寡趣。假令无津逮将来之怀,乏参稽既往之识,必不耐笔札。予襄主讲美专书法,反覆与诸生言之。顾美专书法,偏重实习,科标习字,学者浅尝,一切不知。其勤者方耽怀于结构布白之不遑,一旦需题,则委之教者。于是书法一席非兼画法与文章一炉而冶之不可。不惟时间不及,而设科不备,习字等于孤立。诸生且有好有不好,十九虚应故事。主者不谙国故,欲与之言,譬诸聋瞽。故向所怀抱而曾一建白者,至成空言,悉坠诸地。余去校后,益成绝响。一病偃蹇,三年不起,幸而不死,此怀不欲辜负,因以时笔之,以待后贤。虽筋力逊于往日,空疏益甚,阙略仍多。则筚路蓝缕,不遑自恤己。戊辰初夏,莲华庵午睡起漫书发端。茫茫父。  相似文献   

17.
论先秦时期瞽朦的社会功能及历史地位许兆昌瞽,是先秦时期一种重要的社会群体,本文即试图对他们的社会功能及历史地位作一次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一、瞽的基本技能先秦时期的瞽,基本技能是知音通律。《国语·周语上》云:"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韦昭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滕绍箴副研究员新著《清代八旗子弟》一书,已由中国华侨出版公司于1989年12月出版。过去研究八旗者,多从制度本身探讨、考订,而此书则独辟蹊径,对八旗新兴一代进行综合性研究,不仅填补了清史研究的一项空白,而且从标题、内容到体例,都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正>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建武十三年(37)四月,吴漢等征蜀軍凱旋後,"益州傳送公孫述瞽師、郊廟樂器、葆車、輿2,於是法物始備"。章懷太子李賢注云:"瞽,無目之人也。爲樂師,取其無所見,於音聲審也。郊廟之器,樽彝之屬也。樂器,鍾磬之屬。……"按:《後漢書》原文此處似有脫文。"郊廟樂器",疑當作"郊廟之器、樂器"。以李賢注與原文對照,益州傳送的當分别是瞽師、郊廟之器、樂器、葆車  相似文献   

20.
潍坊市治旧为潍县,素有传古藏古之风,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先生的故里;陈氏博学识、精鉴别,私藏富甲海内。旧潍县亦是制作青铜器赝品的中心之一,尤其清末至民国时期,此地所作赝品形制工巧、花纹精妙,铭刻神似,几乎乱真天下。至今散存国内外的名器赝品中,不少是出自潍县人之手的。当时,仿制古钱币亦随之兴焉。由于潍县古属齐国内境,多有齐刀币出土,而此种刀币较之以后的圜钱,其不但数少质好,而且出土地域还很有限,自然为天下藏家所竞相购取,亦使潍县之仿造者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