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生物界最会吃的动物,这年头,“文化”这个概念的包容量也大了,门槛降低了,于是有了“吃文化”。吃到一定层次的人,叫做“美食家”,饱了口福,还有了文化的厚重,比起埋头憨撑饱胀雅多了。只需多看一眼餐牌,侃一点烹调手艺,东拉西扯些历史典故,即有人抬举:别小看那位满嘴油光的胖子,人家乃美食家,文化人是也。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心柱窟的演变及马蹄寺石窟群的中心柱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心塔柱窟”是佛教石窟中洞窟的一种形制。本介绍了这种窟型的演变、发展以及马蹄寺石窟群中中心塔柱窟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3.
在那个知青下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吃“长饭”,也许是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餐餐吃“红锅菜”,也许是因为天天做事太累的缘故,反正那时特别好吃,也特别想吃。为了吃,为了填满肚子这个无底洞,我们只好在牙缝中剔肉吃,在胃肠里翻食物…… 场里做饭的,是个背有点驼、耳有点聋、70多岁的光棍老人。他不晓得炒菜,只会煮菜。因为他做任何菜都是放几瓢水去煮,熟了就放点盐,而油就是从盐罐里挟出那块已经在锅里烙了几次的“板膏”(杀猪后,把板油切成块,用盐掩着),  相似文献   

4.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2,(3):17-17
英国的研究人员调查约3000名英国女性后发现,英国女性为“吃”平均每年撒谎474次,她们最常用的谎话是在大快朵颐后说“这没多少”。  相似文献   

5.
“文革”前中期,城乡普遍开展了忆苦思甜活动,开忆苦思甜会,吃忆苦餐.1969年10月,我参加了湖南湘潭县景泉公社龙泉大队的一次忆苦思甜活动. 上午9点,全大队民兵在龙泉小学的一间教室集合.人员到得很齐,因为与会人员可以补贴半天工分,还有忆苦餐吃,可以省一餐中饭.还有一些人听说中午吃忆苦餐,连早饭都不吃就来开会了.  相似文献   

6.
最靠北的人     
“爱斯基摩(Eskimo)”一词,源于印第安语,即“吃生肉的人”。他们生活在地球最靠北的地区,黑头发、黄皮肤,很有点我们中国人的样子。在严酷的环境中,他们捕鲸猎豹,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奇迹,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资讯     
《贵阳文史》2011,(5):6-7
贵州清镇:神秘古老的仡佬族吃新节 9月,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畔的仡佬寨仡佬族同胞迎来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吃新节。吃新节是仡佬族古老的歌颂丰收的节日,他们通过“采新”、“献新”、“祭祖”、“吃新”等活动表达对先祖的崇敬,祈求庇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相似文献   

8.
苗红  陈兴鹏 《旅游科学》2007,21(5):66-72
本文以甘肃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寺景区为例,从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三方面对当地居民关于旅游影响的感知进行了调查,根据民族和年龄的不同对居民感知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农户访谈结果对感知结果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张掖马蹄寺,酒泉文殊山,玉门昌马诸石窟,是甘肃河西祁连山境内的几处早期的石窟寺遗迹。一九六三年二月十一日,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重新核定:马蹄寺石窟、昌  相似文献   

10.
卢冬 《陇右文博》2005,(1):68-74
甘肃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和重要基地之一。三秦五凉和南北朝时期,甘肃相对稳定,丝路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和西域化艺术首先在凉州和陇右生根开花,再传播到全国,使中西交流达到顶峰,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昌盛。十六国以来,历代竟相兴建寺塔,凿窟造像。莫高窟、马蹄寺、天梯山、炳灵寺和麦积山等,都是当时最名的禅林圣地。  相似文献   

11.
柯英 《丝绸之路》2007,(1):67-69
去马蹄寺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人。1600多年前的一位隐士,东晋十六国时西北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师,马蹄寺开凿的先驱,他的名字叫郭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吃文化”中,最具草根感的无疑是小吃。小吃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滋味怎样鲜美,而在于它的特异性,它们在粗糙和简易的制作中凝聚着一种文化的智慧。小吃的特殊的“味”构成了城市本身生命的表征。大凡文人对于吃最津津乐道的往往是普普通通的家乡小吃,而不是满汉全席或者其它什么珍馐名馔。除了贾平凹所说的,于家乡小吃中“地方风味,人情世俗更体察入微”外(《陕西小吃小识录》),更有认  相似文献   

13.
阅读马蹄寺     
知道马蹄寺是在二十年前。一个飞行员违反空中纪律,驾机去看马蹄寺的庙会,结果注意力分散,撞山失事了。他用生命为自己的好奇心付出了代价。马蹄寺在哪,它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对那个飞行员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就在我脑子里留下了悬念。前不久到甘肃山丹出差,友人...  相似文献   

14.
西藏人过年程序繁多,尤其在农村,几个月前农民们就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年前一个月更是忙忙碌碌,岁末二十九送鬼、寺庙跳神、吃“古突”。新年这天要拿出最好吃的食品,穿上最美丽的衣裳,铺上最好看的卡垫,亲朋好友相互拜年,吃“切玛”,互祝“扎西德勒”。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陆羽《茶经》)。西汉药物著作《神农本草经》中的“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表明 ,最初先人只是把茶当作解毒的良药 ,而“兴于唐 ,盛于宋”的饮茶之俗 ,首出于佛门。相传 ,唐开元年间 ,灵岩寺住持和尚见一些刚入佛门的小沙弥坐禅时常打瞌睡 ,便向后山采撷野茶叶煮烹 ,让坐禅者饮用。从此 ,民间“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 ,使之成为“比屋皆饮”的大众化饮料。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中 ,饮茶最盛之民族要数回族了。民间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结婚大茶、斋月散茶、…  相似文献   

16.
拚死吃河豚     
刘兆元 《民俗研究》2001,(1):190-191
江苏近海及扬子江内,盛产河豚鱼,其血液、肝脏、性腺、泪腺中均有剧毒,人若误吃了它,很快神经麻醉,窒息而死。民间有“吃了海豚肉,神仙也难救”,“吃了河豚籽,仙丹难挡死”之谚,谈豚色变。只有那些生活十分绝望的人用吃河豚来自杀,这叫“拚死吃海豚”。然而扬子江上的渔民及两岸的民众,明知河豚有毒,却把它当成是“天下第一鲜”,  相似文献   

17.
马蹄寺石窟群以早期佛教艺术为主 ,大多在十六国北朝时期开凿 ,年代较早 ,在中国佛教石窟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本文主要就马蹄寺千佛洞、金塔寺等早期洞窟的窟型结构、塑像艺术、壁画艺术等作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8.
马蹄寺揽胜     
马蹄寺揽胜钱桂花大凡沿丝绸古道到过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人都知道,在那里有一个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马蹄寺石窟群。石窟群所在地山青水秀,峰奇洞异,气候宜人。每当夏秋季节,那里更是千林竞秀,气象万千。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匠心独运的石窟艺术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正从甘肃张掖市出发65公里是马蹄寺,说它遥远是因为它有着遥远的故事。民间传说,当年天马下凡时一蹄落在这里的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马蹄寺由此得名。其实,马蹄寺不仅仅只有寺,它也是一个地名,坐落在河西走廊腹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巍巍祁连是屏障,青青草地好风光,这里山青、水秀、峰奇、洞异,既有石窟艺术巍峨屹立于悬崖之上,又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舞动在雪山之下。盛夏时节,  相似文献   

20.
藏语“雪顿”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之意,“雪顿”即酸奶宴会。喜吃酸奶是世居雪域高原的藏民族亘古以来的生活习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