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斗栱     
本刊接到各地许多读者来信询问关于"斗栱"方面的问题,如:各个时代斗栱的特征及演变的情况如何?希望配合照片及图来讲解;斗栱结构有几种形式?在建筑上担负什么任务?希望绘图说明等等。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本刊的读者对我国古代建筑文物的学习,已从一般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到要求对内部结构的研究了,也只有深入地、具体地研究了古建筑的各种特征和优点,才能深刻体会到我国建筑的优秀传统,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贯彻人民政府保护文物古建筑的政策法令。本文是我们请罗哲文同志就读者提出的"斗栱"方面的问题做一个综合的简单的介绍,同时作为总的答覆。我们希望读者能多提类似的有关问题,以后将以同样的方式在本刊上做总的答覆。  相似文献   

2.
应县木塔是中国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蕴含多方面的遗产价值。作为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高峰,其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率先得到了挖掘与肯定,而对其艺术价值的阐释却因为宗教意涵的缺位而被忽视。斗栱是宗教建筑的基本元素,也是艺术价值的重要载体。应县木塔丰富的斗栱样式参与木塔平面与立体形象的构成,是建筑整体与细部关系的呈现;同时表达宗教空间的等级,与显密圆通的信仰体系紧密相关。可以说对应县木塔斗栱设计意匠的解读是认识木塔艺术价值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杜景洋 《草原文物》2023,(2):107-113
床金沟5号辽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床金沟,发掘者根据墓葬形制与壁画内容将其年代下限判定为辽圣宗统和之前。该墓存有完整的仿木结构门楼建筑,墓门斗栱中扶壁栱作重栱并使用独立令栱。经梳理辽墓斗栱形制资料可以得出,其形制演变首发于辽统和以后。根据斗栱细部特征及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综合判定床金沟5号辽墓相对年代应在辽太平至重熙年间。  相似文献   

4.
我省徽县县城西门外的州主山上,有一座宣灵王庙,外貌壮伟,斗栱雄健,在本省已经发现的古代建筑中,尚属仅见。据县志载:"凤凰山在城西一里,宋建宣灵王庙于其上。"又载:"城西宣灵王庙侧曰凤堂。"现在庙墙上还存有一块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州判致祭宣灵王的小石碑,足证确系宣灵王庙无疑,所谓凤堂则系山下现在的徽县中学校址。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运用建筑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元代北方官式建筑、江浙地区元代建筑和明永乐至正统年间北京官式建筑在斗栱形制上的异同变化,进而厘清元明之际,中国官式建筑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考古学断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继仁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考古学断代一文,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将有关的木构建筑考古资料——纳入各时代建筑发展体系中重作衡量,主要针对作为考古学断代两大依据的斗栱和梁架进行特征总结,值得一读。董高将公元3~6世纪慕容鲜卑、高句丽、朝鲜、日本的马具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后三者的马具受到了慕容鲜卑马具的影响。并就文化交流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彩画,是指绘在室内外梁枋、檩桁、斗栱、天花、藻井、椽、飞头等构件上的彩色图案纹饰。彩画历史久远,其最初的功能在于保护建筑木构件,使之防腐、防虫,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后来经过逐渐发展演变,又在实用功能之外具备了很强的装饰性,成为中国古建筑民族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宫殿建筑上的彩画,更以色彩丰富、设色大胆、花纹富丽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8.
传为李思训所作的《江帆楼阁图》,其年代与真伪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建筑学角度,就图中建筑的斗栱及栱枋结构、门窗和脊饰等方面作一分析探讨,指出该图建筑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较为一致地趋向于北宋晚期,尤其类于《营造法式》颁布以后,故其不合唐制,应可说明。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山西高平汤王头村砖雕壁画墓的结构形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形制特征排比,作者推断该墓年代在金代大定至明昌时期,并认为以其为代表的晋城地区金墓,体现出了仿木构形制与技术沿交通线传播的历史进程。通过实测尺度分析,确认墓主室平面、立面采用整尺设计,后室、侧室平面以条砖尺寸为模数性基准。墓室仿木斗栱用预制模件装配而成,主室斗栱表现出明显模拟木构斗栱"材分制"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从麦积山石窟看北朝木构建筑的发展董广强北魏时期,由于政府的支持,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因而在各地大力开凿石窟。麦积山第30窟就是这一时期开凿的。它是仿木构建筑开凿的殿堂式崖阁,单檐庑殿顶,有正脊、角脊、鸱尾、瓦垅等。三间四柱,柱上作栌斗,斗上承阑额和梁头...  相似文献   

11.
北宋李诫奉敕编撰的建筑专书《营造法式》中构建了一套相当于现代建筑模数制度的"材分制",本文探讨了其中材、栔概念的含义来源。"材"的概念来自于用于制作斗栱栱、枋构件的标准枋木断面,并根据实践经验将这一断面的高、宽比例定为3∶2;而"栔"则是为完善材分制,根据斗栱结构所假设的一种枋料,其在实际中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一斗口跳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是结构较为简单的一种,是斗拱出跳的简洁形式。《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对四至八铺作的各类斗拱结构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唯对斗口跳和把首绞项作两项未曾涉及,卷三十和三十一“大木作图样”中也同样缺如。因此,斗口跳拱的具体作法在《法式》中并不明了。但在卷十七“大木作功限”中规定了“斗口跳每缝用拱斗等数: “科口跳每柱头外出跳一朵用拱斗等下项泥道拱一只华拱头一只栌头一只交互斗一只散斗二只闇栔二条”  相似文献   

13.
观音寺是娄烦县唯一一座古代寺庙。据碑文记载为唐代创建。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重修,距今已经450年。精美华丽的斗栱在太原较为少见,充分体现了观音寺特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晋城市泽州县坪上汤帝庙西朵殿的斗栱上近期辨识出的"下卷昂"这一特殊形制做法,初步可推断为金代遗构,而晋东南地区此前尚未见到同类做法遗存,这一新见案例为已有的下卷昂之流布假说树立了一个新的时空参考点。起源于晚唐西安地区的下卷昂,很有可能是在宋末金初之际、沿"乌岭道"自晋西南地区流传而来。沿着这个思路,未来仍需进一步对相关区域的地上、地下建筑史料进行发掘和整理,这势必会对晋东南这一中国保存早期建筑最为丰富地区的建筑历史认知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2年5月10日,万柏林区移村太原理工大学在建设文体中心开挖地基时,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墓内仿木建筑斗栱、门窗依稀可见,墓壁绘有花卉和鸟雀的壁画鲜艳夺目。并出土有黄白釉荷花纹瓷枕、黑釉瓷钵两件遗物。此墓葬的出土,为太原地区金元时期墓葬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定襄关王庙,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北关。建筑外长12.3米,宽8.8米;内长11.2米,宽7.9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歇山顶琉璃脊饰;大殿斗栱结构独特,特别是其形制多达八种之多。本属宋代地方官  相似文献   

17.
<正>一、概况左权文庙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县城内。文庙大成殿,是庙内中轴线上唯一幸存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加副阶周匝,形成外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图一)。副阶周匝把头绞项造斗栱,殿身四铺作,用材12厘米,单材高18.5厘米,足材高26厘米,其"分"值为1.2厘米,合《营造法式》第六等材。柱头作卷刹,梁架构造为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青灰布瓦屋面,琉璃瓦剪边,前檐当心间、  相似文献   

18.
建福院位于盂县城东25公里牛村镇白土坡村,东北临村舍,西南为农田。院内有四大天王殿、正殿、菩萨殿、阎王殿、奶奶庙及钟楼、鼓楼。后殿和奶奶庙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烧毁。院前有戏台一座。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四椽袱,后穿插,斗栱五铺作,大木结构尚存明代遗构。斗栱屋顶为清代早期风格。钟楼上有明嘉靖七年(1528)铁钟一口。院内有碑十通,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金大定四年碑,其余多为清代布  相似文献   

19.
曾静 《神州》2013,(18):18-18,20
建筑的本质是一种由人创造的、凝聚了人所创造的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的实体。这种实体不是一种自然的生成物,而是一种社会的产品;不是一种由自然恩赐的物质,而是一种由人的智慧创造的文化。由于中西民族在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心理结构、伦理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中西民族呈现出不同的建筑文化。因此,从中西柱式与斗栱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其社会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文物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方法,作者从明清官式建筑角科做法上,提炼出可用于形制分期的三组共15个形制类型及其组合关系,结合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43座明清时期北京官式建筑标尺的角科形制类型和共存年代,通过角科斗栱的形制演变,勾勒出北京官式建筑在五百余年间所经历的六个演变历程,计为:元明交替期、明制转变期、明制成熟期、明清交替期、清制定型期和清末微变期。最后,作者利用角科形制分期结论,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故宫现存奉先殿、午门等建筑的年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