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联合的思想源远流长,二战后整个欧洲百废待兴,欧洲联合也提上了各国的议事日程,各国的政治家纷纷根据本国利益提出不同的欧洲联合方案,这其中,丘吉尔提出的大西洋路线是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计划,虽然这一设想最终没能成行,但丘吉尔无疑为战后欧洲的联合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论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战后英国第一届艾德礼工党内阁的对欧政策受到人们的批评,他们指责它在战后初期欧洲联合的过程中态度消极,以致使英国从一开始就失去了领导欧洲的机会。这种评价近年来受到一些学者的挑战,他们认为,在1945年后的二三年中,英国对欧洲合作远非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3.
刊中人     
《南方人物周刊》2012,(18):14-14
欧盟走向分裂? 战后欧洲的历史正进入到最悲惨的一页。这不仅是因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更因为危机造成了欧洲的分裂,而这种分裂是欧洲一直在着力避免的。一直以来,欧洲的政治家再三强调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之间的共性已经超越了分歧。欧洲团结不仅存在于布鲁塞尔的会议室里,更已经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在战后欧洲联合进程中,一直存在“欧洲联邦主义”(Eurofederalism,以下简称“联邦主义”)和“政府间主义”(intergovernmentalism)两种主张。20世纪80年代,一位曾在欧共体委员会任职的英国人写道:“联邦主义和政府间主义,超国家主义和不同民族国家间的合作:关于欧洲的两种概念……从共同体建立的初期起就在彼此竞争。”它们涉及到欧洲联合要达到什么  相似文献   

5.
美国缘何支持欧洲一体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洲一体化是在战后欧洲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进程。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及自身利益的考虑出发,一开始便支持并推动这一进程,冷战期间,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实际成为美国对欧政策的基础。冷战结束后,尽管美欧矛盾不断上升,但华盛顿在总体上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并未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前半叶,欧洲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在战后条约的基础上,欧洲分别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安全体系:"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这两大体系均为世界大战的历史产物,却在维护国际秩序方面有截然不同的表现。通过对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作一历史比较,对于建立未来"国际新秩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茹莹 《民族译丛》2005,(4):21-29
一战给东欧地区的民族关系以巨大的冲击,而凡尔赛体系作出的战后安排使该地区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在这一背景下,从稳定战后欧洲秩序的角度出发,主要的战胜国建立了一个在国际联盟保证之下的少数民族保护体系,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际组织监督与调节的形式处理和解决民族冲突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9.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反思的思想和意识前提。作为当代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约恩·吕森提出德国人在战后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以1968年和1989年为界,形成了以参加战争及战后重建的一代、战后一代及战后二代这三代人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取向为主导的嬗变过程。吕森以“命运的因果性”命题为核心来阐述战后德国人为纳粹历史悔罪的理论储备与精神机制,由此形成了第一代人的沉默、第二代人的道德批判和第三代人的历史化处理方式。“三代人”理论对纳粹历史反思的代际处理具有“理想型”和“形而上学罪责”的思维特征,其本身也是关于纳粹反思的学术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13.
康纳德·阿登纳的欧洲战略述评王蕾康纳德·阿登纳(KonradAdenauer)是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他在职期间(1949—1963),是联邦德国走出战争废墟和战败阴影、创造经济奇迹的时期,也是联邦德国确立以欧洲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和战后欧洲格局形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从二战爆发到珍珠港事件的两年间,国际主义者和孤立主义者围绕是否应该援助英国和苏联和干预欧洲的战争等问题,进行了美国历史上最激烈的辩论。这场外交大辩论不仅仅是围绕美国如何应对欧洲战争这一具体政策的辩论,实际上还涉及美国对外关系中一些根本问题,即关国作为世界大国应该如何处理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对外干涉是否会破坏美国民主和人民福祉,以及美国究竟应该扮演何种国际角色。大辩论深刻地改变了美国人的国际思想和外交观念,使强调美国大国责任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并在战后主导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孤立主义者虽然在辩论中失败了,但其思想在战后仍然对美国扩张性的外交政策构成某种牵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主义者同国际主义者一起共同塑造了战后美国外交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一个地区内若干国家通过条约组成集团,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不同程度的紧密结合,国际上称之为“走向一体化”。作为国际现象,这种一体化趋向是战后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在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中,这种国家集团也是联合反霸的一种形式和力量。目前,以欧洲共同体为表现形式的西欧联合,已是无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6.
战后七十年,纳粹史叙事经历了多次模式转换,从民族神话叙事到批判叙事,再到多样化叙事和未来的欧洲叙事,历史学家们承担起了历史"公共性"的使命,突出了历史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功能性地位。在此过程中,德意志民族也获得了集体归属感和行动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斯特凡·贝格尔(Stefan Berger)教授生于1964年,现任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社会运动研究中心主席、鲁尔图书馆基金的执行主席、社会史教授,主要致力于现当代欧洲民族史、政党史、民族主义、民族认同以及比较史学、史学史和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本次访谈主要以当代德国与欧洲的历史书写、二战后德国的历史写作、史学论争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以及对德国"战后一代"历史学家的评价而展开。  相似文献   

18.
《民国档案》2021,(3):5-14,86
一战期间,20余万名华工来到欧洲大陆,从事军需生产、物资运输、抢修道路、战地劳役等工作。战后,大多数华工相继归国,但有部分华工因各种原因留在欧洲。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爆发严重危机,大量工人失业。旅欧参战华工受其影响,生活陷入困境。本组史料为国民政府行政院与实业部、外交部等关于留欧华工善后处理事宜来往文书,对了解一战华工历史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0月,我奉命参加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代表团出访欧洲,走了四个国家。我在芬兰、德国等地,发现二战历史和战后欧洲历史被歪曲得很厉害,一切都是“共产党不对”。我联想起在国内,也有一些诽谤、诬蔑共产党和红军的谣传,长期未能得到澄清。如关于“红军长征到贵州茅台时,战士在茅台酒厂的酿酒池里洗脏脚”这个影响恶劣、传播甚广的谣言,解放几十年来从未有人公开予以澄清。我想我们这一代人活着时不澄清这些谣言,将来会像今日欧洲那样,把谣言当真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德坤  韩永利 《世界历史》2005,(3):4-12,143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是一场改变世界的正义的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国是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上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场之一,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场战争也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为中国取得独立与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成为中国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和战后新中国崛起的起点与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