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传记》2022,(9):1-1
清华国学研究院终于于1925年9月开学了。虽然存续时间仅四年,但清华国学研究院被视为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彼时的中国学术界可谓一片“荒野”,乱局夹缝里,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研究院筹备主任吴宓等人不懈奔走,为研究院延揽人才;梁启超、王国维等教授亲自出题、面试,组织入学考试……他们和他们培养出的学生,是前所未有的一代大师,不仅开创了中国学术的新纪元,更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在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中,您将读到清华国学研究院筹备过程中的种种不得已,读到中国近代学人们如何在荒野深谷中辟出一线光明……  相似文献   

2.
清华国学研究院(1925-1929),是在"整理国故"运动中涌现的一个著名学术机构。与同时期其他国学机构相比,清华国学研究院既有援引西学,重建现代学术体系的一面;又有继承儒家教育理想与治学路径,结合西方知识工具,致力于阐发传统学术之特质的一面。因此,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建制,学术社群的治学精神,皆有其鲜明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长期以来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  相似文献   

4.
岳南 《文史月刊》2013,(3):56-57
在"四大"之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怀揣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而王、梁、陈等三位均无博士、硕士头衔,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未拿到盛极一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解体已近八十年,岁月的风尘湮没了许多令人怀念的往事,师生们的身影也在朦胧的荷塘月色中渐渐淡出世人的视野,但留在校园和学术界坚  相似文献   

5.
刚刚恢复了一年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暂居于图书馆后的立斋,和应用超导研究中心做了邻居。一进门就能看到物理学家朱经武和足球教练米卢的大照片.前者称“前途是自己创造的”.后者说“态度决定一切”。  相似文献   

6.
提起清华国学研究院,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院中的几位知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和李济。因他们辛勤执教,使该研究院在存在的4年里,培养了70多位学有专长的国学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古文字学、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如王力、陆侃如、刘盼遂、徐中舒、刘节、高亨、谢国桢、吴其昌、姜亮夫、蒋天枢等,为国学的继往开来做出了重大贡献。陈寅恪到清华国学研究院执教,是1925年6月应聘,1926年7月到校任教的。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执教三年,有些事儿很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给人教益。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父陈三立、  相似文献   

7.
本文参酌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苏云峰《清华国学研究院述略》,及爬罗其它相关材料,用系年方法,将杨氏事迹排比成文,每条述说之下并加案语,详予申解。全篇凡二万余言,用以裨补前人所未及为,允称富赡,足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参酌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苏云峰《清华国学研究院述略》,及爬罗其它相关材料,用系年方法,将杨氏事迹排比成文,每条述说之下并加案语,详予申解。全篇凡二万余言,用以裨补前人所未及为,允称富赡,足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因无家室,便住到了同事赵元任的家中,吃饭也在赵家搭伙,日常一些生活琐事也都由赵元任夫妇代管。陈寅恪对此显然很满意,他说:“我愿意有个家,但不愿意成家。”  相似文献   

10.
1924年初,清华学校报请当局,欲正式“改办大学”。同年10月,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决定在筹建大学部的同时,筹备创建国学研究院。起初,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欲聘请在新文化运动中爆得大名的胡适主持国学研究院院务。  相似文献   

11.
吴鸣 《文史博览》2013,(11):35-35
赵元任被称为“中国语言之父”。无论何种语言,他一听就会。有人统计,其精通33种地方方言和英德法等9门外语,人送外号“赵八哥”。除此之外,赵元任还获得过数学学士、哲学博士,对中西音乐有着极深的造诣,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相似文献   

12.
1924年初,清华学校报请当局,欲正式“改办大学”。同年10月,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决定在筹建大学部的同时,筹备创建国学研究院。起初,清华校长曹云祥欲聘请在新文化运动中爆得大名的胡适主持国学研究院院务。胡适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当即推辞,明确表示自己只做顾问不做院长。曹云祥不甘心,又提出请胡适出任研究院导师。胡适再次表示自己不够格:“非第一流的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  相似文献   

13.
当代著名目录学家、史志学家谢国桢,字刚主,别署罗墅湾人。原籍江苏常州,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卒于1982年。于1925年考入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就学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清华大学毕业后,  相似文献   

14.
正1925年9月,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学。它结合中国旧时书院与西方高校的导师制,以贯通中西的思维教导学生,旨在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专门人才。根据"通知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具正确精密之科学的治学方法""稔念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与学生以个人接触,亲  相似文献   

15.
陈丹青的油画《国学研究院》,画了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吴宓,5位国学大师"人"字形站在清华校园里。这当属当代油画精品,人物挑选很严、很准,寓意自不待言。陈寅恪,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学大师。他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6.
在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论治学之严谨,方法之一贯,出身岭南的一代文化大师梁启超不仅无法与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相比,甚至于与晚辈胡适等人也不能相提并论。然而,梁启超的学术给人们的影响——无论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却是其他人难与比肩的。直至今天,他的学术似乎仍是一个解说不尽的话题。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耐人寻味。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努力,力图探索导致这一学术文化现象的个中原由,虽不乏其合理性,但并来揭示其真正的意蕴。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表证着梁启超的学术不仅有其别具一格的品格与个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一种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的指认。  相似文献   

17.
清华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次日加入运动,之后迅速成为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运动中清华学生受到了研究系和英美势力的影响,同时表现出独特的团体精神和组织能力。五四运动之后,清华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清华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黑王辉 《湖南文史》2013,(10):37-37
钱钟书可谓是世间少有的才子。当年,他以数学不及格(只考了15分)而中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外文系破格录取。据说,在清华四年,他横扫图书馆内130多万册藏书,真正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不过,他的狂妄也和他的才气一样出名。毕业时,外文系想让他进入研究生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不料却遭到他的一口回绝,他说:“整个清华,  相似文献   

19.
1914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当时他年仅26岁,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皆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相似文献   

20.
做了一年的清华学生,马驰(化名)选择退学,到大洋彼岸的宾夕法尼亚报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