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貌称谓是礼貌语言的主要内容之一,尊称和谦称是古代礼貌称谓的两种基本形式。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称之为“称谓礼貌式”,并有精辟的论述。对汉代以后礼貌称谓的发展变化情况,王力先生没有详细介绍,只略举了一些例子。为了比较系统地总结古代(不仅是先秦)称谓礼貌式,我们不妨将时间延续到晚清。古代礼貌称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语言形式上,从表尊谦意义的方式来说有表现形式,从称用的情况来说有称呼形式。这些形式之中又含有各种方式,尤其是称呼形式更为复杂。限于篇幅,本文仅对三类情况加山花明。一、用“公称”作尊称…  相似文献   

2.
已出版的志书、年鉴中存在一些差错,这些差错影响了志书、年鉴的质量。如,单位称谓不规范、人名使用不规范、简称不规范、字词使用错误、标点符号用法不规范等等。这些错误在志书、年鉴中常有发现,致使争创佳志、名志成了一句空话。为改变这种状况,志书编纂者、年鉴工作者必须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确保志书、年鉴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蹇大姐"是在原热西、平北地区工作的同志对前中纪委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蹇先任的尊称,是一个为承德老一代人、史志工作者所熟悉的称谓。"大姐",蕴含着人们对蹇先任  相似文献   

4.
索引,旧称通检或备检。《辞海》注释为:“将图书、报刊资料中的各种事物名称(如字、词、人名、刊名、篇名、内容主题名等)分别摘录,或加注释,记明出处页数,按字顺或分类排列,附在一书之后,或单独编辑成册,是检寻图书资料的一种工具。”我国编修地方志的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5.
从人名到地名──河南人名地名小考张宏广人名和地名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人名(包括名、字、号、帝号、道号、绰号)作地名是古代一种常用的地名命名方法,这种地名称为人名地名。这些地名中的人名,有的是始建材者,有的是当地有名望的人物,有的是曾在此活动过的外地名人...  相似文献   

6.
金文研究中出现相同人名的器铭,学者多根据人名系连法进行铜器断代和释读。但此法如使用不当往往有碍于正确解读铭文含义。在井侯簋、荣簋等五器中出现的人名"荣"普遍被学界看作是周初的荣伯,但根据称谓、世职、赏赐等多方面考虑,认为这五器中的"荣"和周初荣伯并无必然联系。人名"荣"应理解为个人私名,与西周"荣氏"两不牵扯。  相似文献   

7.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称谓外省志书常用“本省”、“全省”、“省政府”称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简称“本区”、“全区”、“区政府”似有不妥,易与专区、市辖区的“区”相混,还是简称“自治区”、“全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好,在遇到获“区级奖励”、达到“区级水平”时,应在“区”后加(省),如:达到“区(省)级水平”。二、民族称谓。在不涉及具体民族时,如“民族干部”、“民族职工”、“民族学生”、“民族语言”等称谓,在新疆地方报纸上所常见。这种称谓不准确,应在“民族”前冠“少数”二字,因“民族”一词的…  相似文献   

8.
彝文,其彝语称谓因各地而异,贵州毕节彝语称其为“苏纳”(书眼),云南禄功彝语称其为“苏索秣”(果实),四川凉山彝语称其为“布杩”(写个)。在云南彝语里,另外还有按彝文流行地区的不同分别冠以地名称之的。如:流行于乌蒙山脉一带的滇东北、黔西北以及武定县的彝文称为“乌蒙彝文”,流行于哀牢山及红河流域的滇南、滇西以及双柏县的彝文称为“哀牢彝文”。汉文献里对彝文的称谓则因时代、地区的不同而有不同,有“爨文、爨字、倮文、罗罗文、韪书、书祖、蝌蚪等各种称谓。至建国后五十年代初,为统一彝族族名与用字始定名为“彝…  相似文献   

9.
马悦 《炎黄春秋》2001,(8):79-79
古时将州、县的地方官叫作“父母官”,此称谓世传始于宋代,但“父母官”这个词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汉代。据《汉书》记载,西汉时,召信臣在南阳任太守期间,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巳视民如子。因此南阳老百姓尊称召信臣为“召父”(“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日:‘召父’。”《汉书媚吏传》)。到了东汉,有个名叫杜诗的,也在南阳出任太守。杜诗对南阳同样施行过不少的“惠政”,亦备受老百姓的拥戴。所以杜诗被南阳的老百姓尊称为“杜母”。召信臣和杜诗都先后职居南阳太守,为民兴利,名昭南阳,广被时人所称道:“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相似文献   

10.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是东京审判的核心文献,由于卷帙浩繁,日本和西方曾编有多种检索类工具书。这些工具书各有其用,不足是这些工具书的可索范围都不够充分,比如可索人物仅占全部人物的十分之一。有鉴于此,为配合交大、国图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的出版,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花费大力编纂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索引、附录》。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对庭审记录作了全面核查,发现了各种问题,其中人名问题就有拼法歧异、称谓不同、音训读并列、误认汉字、误记身份、以他(它)名为本名、不同语种并存、英日文本异文、不明所以的错误、无法判别正误等情况,这些问题虽只有文献学的意义,但作为深入研究东京审判的基础,清理并解决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1.
李学福,本名李学万。1901年生于吉林省延吉县山莱沟老虎山屯,6岁随父迁饶河县的三义屯,务农为业。1933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派崔石泉、徐凤山、黄哲云等到饶河县组织武装抗日,李学福与3人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组织反日会,捐募钱款,收买各种枪械。1933年7月,聚集30名青壮年举义,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上的大佛向晖我不是佛教徒,但每每站立于大佛面前时,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佛像在我心目中是善的象征,是美的体现。佛是梵文Buddha(佛陀)音译的简称,意译“觉者”。佛教徒尊称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为佛(又称如来佛)。此外,还有弥勒佛、燃灯佛、阿弥陀佛...  相似文献   

13.
武丽平 《神州》2012,(21):100-100
口语交际是听语、说话的发展,它不仅要训练每个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流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1)诱发非智力因素,消除怯场心理,激发参与训练的兴趣。(2)训练应遵循先闻后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3)口语交际训练要调动各种感观参与。  相似文献   

14.
翁宽 《文史春秋》2006,(9):30-33
刘永福(1837—1917年),清末爱国将领,字渊亭,本名义,广东(今广西)钦州人。刘永福于1866年(同治五年)创建黑旗军,助越抗法十多年,堪称“北圻之长城”。1873年(同治十二年)和1883年(光绪九年)两度应越南政府约请率部抗法,前一次毙法军统领安邺,后一回斩法军统帅李威利,取得震动中外的罗池、纸桥大捷,被越王封为三宣提督。中法战争中,又大败法军,取得左育、宣光、临洮大战胜利:,中法战争结束后,中法政府经多次交涉达成协议,以黑旗军回国换取法军从澎湖撤走。刘永福应召回国,1886年任广东南澳镇总兵,1894年(光绪十二年)邦办台湾防务,渡台抗日,驻守台南,被尊称为“百年前的抗日爱国英雄”。  相似文献   

15.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安拉的场所),也有称它为“白屯拉”(意为安拉的宅第)的。在中国历史上,它曾有“清净寺”、“清修寺”、“净觉寺”、“法明寺”、“真教寺”及“回教礼拜堂”等多种称谓。自明朝中叶以后,“清真寺”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16.
马戴,字虞臣,唐代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人。其诗清丽劲峭,被誉为晚唐之冠,但诗集却不易寻。近年由杨军、戈春源整理的《马戴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唐诗小集》第二辑),使马戴诗集有了第一个注本,为深入研究这位晚唐诗人打下良好基础。两位先生治学谨严,用力甚勤,有关名物典章、地理沿革考证精当,注释简切。所断马戴里贯更是独创新见,令人钦服。但正如任何事物都难以十全十美一样,该书也有一些疏漏,尤其存在于人名注释方面,这一方面主要是资料缺乏等缘故,而也有一些是疏于稽察所致。因诗中人名是了解其交游和创作背景的第一手资料,不容忽视,故笔者在研究姚贾诗派(马戴与之有密切关系)时,对《马戴诗注》失注之若干人名作了考察,或许能为其起一点补苴拾遗之功,不当之处。敬祈指正。 一、田使君 《马戴诗注》(以下简称《诗注》)25页载《送田使君牧蔡州》一诗,注云:“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州郡长官的尊称。田使君,事迹未详。” 案:田使君,田群也,乃元和时名将田弘正之子。检《新唐书》卷148《田弘正传》:“子群,会昌中历蔡州刺史。”可知其曾牧蔡也。其入与马戴及诗友如姚合、无可等早有交往。元和末姚合曾为田弘正魏博节度使府从事。大和八年,田群以少府少监充入吐  相似文献   

17.
完颜亮,字元功,本名迪古乃。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宗干第二子。天辅六年(1122),生于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天眷三年(114O),以宗室子为奉国上将军,赴梁正宗粥军前任使,以为行军万户,迁紧骑上将军。皇统四年(1144),加龙虎上将军,为中京留守。七年五月,拜尚书左丞。八年六月,拜平章政事,十一月,拜右丞相。九年正月,兼都元帅。十二月,杀死熙宗完颜直,夺得帝位,改皇统九年为天德元年。贞元元年(1153),迂都燕京。正隆六年(1161)十一月,被部下完颜元直等杀死,终年39岁。完颜亮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归潜…  相似文献   

18.
关于"轩辕"的含义,近现代学者探索颇多,然视角驳杂,无所适从。通过回顾典籍原文可以发现,在先秦秦汉典籍中"轩辕"有四种含义:地名、古帝名、星宿名、建筑名。它在成为黄帝名号之前主要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地名,其二是神农氏之前的一个古帝名号。黄帝与"轩辕"相结合,是以"轩辕之丘"为结合点。在《帝系》篇及汉前期文献中,"轩辕"成为黄帝的本名。随着黄帝发明传说的流传,"轩辕"转变为后世纪念黄帝而赠予的称谓。  相似文献   

19.
我在阅读一些县志初稿时,发现在记述少数民族和民族同志族别时,有任意简化或人名译音用字不一致等倾向,这是值得引起修志工作者重视的问题。 在民族地区修志,几乎都要涉及少数民族;在各种人名录中也常常需要记载族别。有些志稿在提到少数民族时,将维吾尔族简化为“维族”、哈萨克族简化为“哈族”、乌孜别克族简化为“乌族”。有些名录的人名注有族别时,也简化了,有的甚至把  相似文献   

20.
雍正四年(1726年)春,清世宗“仰体列祖严惩奸恶之心,祗遵先朝削籍离宗之典”,命宗人府将其弟允(胤)把、允(胤)等人的黄带子革去,“以严宗牒,以儆凶邪,以为万世子孙鉴戒”①。继而,又准宗人府之奏,命允祀等“更改旧名”②。当此之时,允祀更名阿其那,而允之名被改为塞恩黑。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冬,清高宗恢复允祀等本名,收入玉牒。允祀等改名之事,与康熙、雍正二朝的皇权之争关系密切,凡清史论著、雍正传记等,每多涉及。唯“阿其那”、“塞思黑”究为何意,清代文献中未见表述,近代以来则众说纷纭。考察诸家之说,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