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传古时候,在我国西域丝绸古道路驿安西桥湾一带,居住着40多户人家。他们早年游居此地,以种田放牧为生。这里四季干旱少雨,风大沙多,一年苦作到头收不了几成庄稼,常常是禾田早死,牛羊干瘦如柴,人们生活十分困苦。所以女人们很少能生育,村庄上的人便也越来越少。有一年立秋时节  相似文献   

2.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在剑川坝子南面的深山密林中,有一个大箐沟,沟里古木参天,抬头望不见天,人们叫它密林箐。密林箐口住着十多户白族人家,他们靠盘荒山、打猎、采野菜和卖柴木为生。村里有一户人家,丈夫名叫阿匡子,妻子名叫米旺囡。两口子年已四十七,八,还没有生儿育女,过着干巴巴冷清清的日子。为了有个后代,两口子到处烧香求神做善事,巴望能生个一男半女。他们早也盼,晚也盼,可偏偏菩萨不灵,老天不开恩,到了五十岁仍然没有一丝一毫的灵验。两口子失望了,香  相似文献   

3.
黄复  吕厚民 《旅游》2003,(4):21-23
陕西韩城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可是现在韩城却找不到家姓司马的人家,司马迁的后代哪里去了?这个谜多少年来一直引起史学界的关注,现在它已被当地史学专家破解。我怀着探秘的心情走访了司马迁后代居住的村庄,  相似文献   

4.
西藏克西村青稞生产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西,是地名,居住着四户人家的意思.即四家村。现在有32户人家,l89人,劳动力90人。村上住户大多互为亲戚。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20世纪30年代出生在青海省互助县红崖子沟下寨白土凹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于1950年迁徙到西宁市石坡街定居,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多了。现在,每回想起童年在故乡的生活,情深意切,绵绵不断,很是留恋。白土凹村是个地处浅山的偏僻小村,住户不多,交通不便。当我记事时,白土凹村只居住着十几户人家50多人,其中:藏民2户、土民2户、汉民7户。藏民大概是清朝时最先迁入此地的,他们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畜牧业以养殖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驴、马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青稞、豌豆、油菜籽、洋芋为主。土民、汉民是随后迁来的,他们以农业为…  相似文献   

6.
儿时的玩伴     
王明 《贵阳文史》2011,(5):82-82
20世纪70年代,我家居住在贵阳市上合群路的一个大杂院里,这所宅院一共住了十几户人家。过去,大家的生活水平上下差不了多少,邻里之间也几乎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哟。毛弟,今天你家吃的是白米饭啊!”  相似文献   

7.
马涛 《文史月刊》2009,(4):50-53
九、瓦窑堡被围 瓦窑堡坐落在米粮山上,是陕北有名的大镇。从山上到山下有三道护城墙,居住着近两千户人家,有大小上百家店铺,十分热闹。  相似文献   

8.
后少力古城位于吉林省镇赉县沿江乡后少力村西北 2 5 0米处。城址平面呈长方形 ,周长 70 0米。城外共发现面积大小不等的建筑址 11处 ,分布在城址的东西两侧。在城址内外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瓷器、铁器以及宋和金代的铜钱等。从出土文物和有关文献记载看 ,该古城当为元代皇族的遗存 ,极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帖木哥斡赤斤或其后代居住的城邑  相似文献   

9.
乐山麻浩崖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浩崖墓群位于乐山市城东凌云山南坡的麻浩,从大地湾内至虎头湾东侧,绵延300余米。崖墓分层排列,高低错落,左右毗连。在崖墓分布最密集的虎头湾东侧地段,层数多达九层。(图一)据乐山市文物部门1985年普查结果,总数为330座,时代属东汉。 一、墓葬形制结构、葬具和随葬品 从麻浩已暴露出来的一百多座崖墓看,形制结构大体可分为单室、双室和多室墓三种类型。各类墓一般都凿有墓道,墓道长短决定于崖面的陡峭与否,而与该墓结构和规  相似文献   

10.
正"从日出到日落之处,皆为天赐吾之大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南征北战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豪情万丈的话。如今这句话被镌刻在成吉思汗陵区的石碑上,他的精神也在草原上生根发芽。蒙古人通过一年中各种祭祀活动,来纪念他们心目中这位真神。经年流传下来的祭祀活动,成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2006年成吉思汗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也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有一个神秘的族群——达尔扈特人,他们世世代代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守护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逝世800年来,达尔扈特祭祀的圣灯就没有熄灭过,传到今天已经是39代了。  相似文献   

12.
我1952年出生在北京,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我们一家人就居住在东城区喜鹊胡同十号大院里,一直到1975年才离开。十号大院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子虽然只有十几户人家,却有三个人精神上有毛病。他们一个属暴力型,那是一个工厂的女工。我记得她梳着短发,两眼发直,冒着绿色的凶光,脸上长满了粉刺。一个属政治型,他后来疯死了。还有一个属青春型,也就十五六岁,看见人就笑。这些人,使十号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徽州家谱所收《休宁县儒学教谕刘文新袭儒户帖文》的解读,首先以具体例证明确了元代儒户承袭的一般程序,同时对至元二十七年儒户抄籍的法律效力也加以了确认。其次,确定了作为宋代以来学校执事官的斋谕,在元代亦得以延续,并可以在家族间承袭。正是由于斋谕在元代的准学官地位,帖文中刘文新方在时隔十一年申请确认其儒户身份并承袭斋谕。最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帖文的内容,确认家谱中对刘文新及其父刘福龙所任学官的记载,基本明确了明代嘉靖年间家谱纂修之际被美饰后的始迁祖刘福龙和刘文新的身份。  相似文献   

14.
正"农转非"这个昔日的热词,如今已成为历史,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笔者曾经有过长达7年之久的"半家户"户龄,那一段经历,让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所在的江苏地区,居住在城市里的"半家户"真不少。绝大多数是回城知青,他们在农村结婚生子,另一半是农村人;还有就是像我丈夫  相似文献   

15.
公元1744年(乾隆九年),居住在北京的3000户满洲八旗贵族子弟, "奉旨移迁"到位于张广才岭西麓的拉林河北岸,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屯垦戍边活动,这些八旗贵族子弟素称"京旗"。 岁月悠悠,花开花落,那些250多年前从京城迁来的八旗子弟的后裔,依然耕耘在这块属于他们根脉的土地上。他们那京味京腔,传统居住旧习,古老的传说,稚趣的儿歌,朴实的民谣,依然响在耳边枕畔,虽然多少尘封往事已被人们淡忘……  相似文献   

16.
古时候,洱源县龙谷山上,有一个几户人家的小村,村里有一对很相好的白族青年,男的叫阿六,女的叫阿花。阿六爱穿一身比树叶还绿的衣袋;阿花常穿一套比羊毛还白的衣服。一绿一白,色彩鲜明,格外惹人羡慕。这一年,家里准备着为他们办喜事。有一天,一阵妖风吹来,把这几户人家连根刮走了。阿六、阿花两个被刮在一起,飘飘悠悠,飘过了千山万水,他们被昏昏沉沉地刮到了东海,东海的虾兵蟹将把他们捧出来,蟹将说:“这里不是人住的地方,你们回老家去吧。”他们被刮到了南洋,南海的惊涛骇浪  相似文献   

17.
山东曲阜孔府根据民国时期编撰的《孔子世家谱》确证,作为最早定居江南的孔子后裔,丹阳孔氏的始祖是孔子第40代孙孔绚。据统计,两千多年来,孔子后人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逐步遍及全国各地,衍至第80多代,存世者逾300万人。丹阳也是孔子后裔的聚居地之一,据民国《孔子世家谱》记载,孔绚是唐朝末年进士,唐僖宗乾符三年(877),孔绚死后就地葬在丹阳,其长子孔昌贤不忍离开父亲葬地,遂寓居丹阳。孔绚后代世代定居丹阳,形成孔家一支。《孔子世家谱》同时记载,截至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丹阳孔子后裔已繁衍8174人,其中在世的2242人,分布在丹阳的河阳、大泊、陵口等众多乡镇。据悉,自从明朝以来,《孔子世家谱》一直都是“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目前第七十七代“德”字辈正着手进行新一轮续修。目前,在丹的孔氏后人与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取得了联系,不日将对丹阳孔子后裔展开一次全面调查,把丹阳孔氏列名《孔子世家谱》。丹阳在世孔子后人逾两千@小咏  相似文献   

18.
<正> 家谱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产物,统治阶级纂修家谱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的政治统治、族权统治。时过境迁,家谱已失去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命力,但家谱内容的独特性、广泛性、以及可“资”可“信”性,亦非其它历史资料所能替代,家谱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从博物馆学角度来看,“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家谱资料,属于文物资料的一部分,应加以保护、收藏。然而,把家谱作为文物资料加以搜集与利用,在博物馆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就博物馆对家谱如何搜集与利用等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姚德荣  李晔 《旅游》2006,(1):44-49
八百年前,苏东坡的后裔苏天荣的一个梦,苏家便与河源结下不解之缘,从此,苏东坡的后代便在 河源书写了苏氏家谱八百年风云。河源义和镇苏家围这个保持了八百年的古村落,以客家人独有的 方式,为人们讲述一段鲜活的苏家从繁荣走向没落的苏家历史。  相似文献   

20.
赖金良 《古今谈》2010,(3):36-39
既往之简历 1955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衢县七里乡均良村(现为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均良村)。按出生时登记在家谱上的姓名叫“赖金梁”,但这个姓名从未用过。那是一个当时只有40多户人家、位于衢县与常山县交界处的偏僻小山村,穷得解放初定成分时只有“贫下中农”。在这个几乎全是文盲的山村,姓名原是用来叫而不是用来写的,直到1962年9月上小学时,老师按读音写下“赖金良”,于是就成了我一直使用的姓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