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恩来在领导和主持20多年的国民经济工作中,凡安排农业或谈到农村问题时,总是把农业、农村、农民融为一体来考虑,即“三农”一体的总体发展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思想方法论和扩大再生产原理的具体运用,反映了社会主义大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3、在农民问题上,周恩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以之作为“三农”一体中的重要问题来考虑。早在1953年9月29日,他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基本任务》的报告中就说,中国农民对生儿育女的事情是很高兴的。喜欢多生几个孩子。但是,这样一个增长率的供应问题,却是我们的一个大负担。我们现在的粮食,以粗粮算.每人每年平均500斤左右,当然今后还会增加,但增加的数目不会太快。可是,粮食的消耗却增加得很快。过去,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毛泽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三农”问题,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解决“三农”问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农”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邓小平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三农”问题,以改革开放的方式来解“决三农”问题。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的三农”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5.
全面建设小康,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时代趋势,如果中国农村始终在小农经济里徘徊,就进不了现代化的轨道。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视为重中之重,为政之首,今年伊始,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可见“三农”问题是一个影响我国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难题,同时也是一个历史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牵涉到我国的强国之梦能否实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三农”是社会的基础,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二轮志书宜改农业篇为“三农”篇。  相似文献   

7.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也就是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十年内战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并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关心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成熟,开始认识到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对"三农"问题进行探索。该中国出台的一些政策,对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也有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了解的台湾“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平  周婷 《炎黄春秋》2006,(11):58-64
感谢台湾国立政治大学陈德升先生的邀请,让我们有机会花10天的时间,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台湾。台湾是一座宁静的森林公园,台湾有一个务实而活力的民间社会,这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但无暇去做深入的了解。我们的兴趣只能集中在台湾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盖庆芳 《沧桑》2010,(1):107-108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落后并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问题和土地问题,实践证明,这个问题的没有解决是导致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夏永安 《炎黄春秋》2003,(11):48-51
本文的题目是我取自《当代的“老新闻”》一书中的一篇回忆文章。作者是一名比较敢讲真话的新华社资深记者之一杜导正。他1956年任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首席记者,一生多次采访农民。虽然他也随潮流写过一些浮夸的报道,但不久后他深入实际便冷静下来,曾就广东发生了饥荒—事向北京报警。在那种年代,讲假话无人追究,讲真话反而屡遭磨难。由于敢于讲实情真话,杜导正曾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调出新华社,蒙冤多年。“说真话难还是应该说真话”,这正是杜导正及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经过反思后做出的判断和抉择。我国在经过20多…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缓解西部"三农"问题的一种尝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朝继  李辉 《攀登》2005,24(2):50-5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枉会的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枉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尤其是以西部农村为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项目,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各种相关资源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途径。本在分析乡村旅游特点及西部发展乡村旅游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乡村旅游与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吴象 《炎黄春秋》2003,(12):27-29
2000年3月8日,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含泪上书朱基总理,痛陈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像闪电划破黑夜长空时的一声惊雷,在中南海引起了震动。朱总理两次批复,派工作组下乡调查。后来,李昌平把事件始末写成了一本书《我向总理说实话》。农村问题老专家杜润生在书的序言中说:“李昌平不是第一个提出‘三农’问题的人,但以一个乡党委书记的身份,系统提出、以数据说话、以亲身经历讲话的,他是第一个。”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话有震憾力,“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成了社会广泛流传的名言,使“三农”问题日益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全国…  相似文献   

13.
青海"三农"问题的难点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切实解决“三农问题”,青海省近几年经过积极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青海省还有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本对青海“三农问题”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落后并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问题和土地问题,实践证明,这个问题的没有解决是导致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立足青海省农牧区的实际情况,理清农村、牧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对于全面建设青海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土地制度变迁与“三农”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体制的变化,都与土地制度的变化高度相关。当中国市场化改革走近尾声的时候,土地制度改革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的土地制度到底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变迁?每一次的变迁对政治、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制度最终做什么样的定位呢?这就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昌平提出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使“三农问题”的概念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定义,成为了三农学界划时代标志,由下而上地唤醒了全社会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良知,成为了整个三农学界的发动机。三农研究成果很多,但很少有人认同这些研究成果,公众得不到研究成果的实际效益,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造成“纸上三农”的尴尬。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发现规律,而绝非创造规律;其学术的天然职责是解读社会,而绝非设计生活。只有学术的话语权不为学界的少数人所垄断,只有学术不成为少数学者的专利,学术才能真正成为集中全民族全社会智慧的武器,才能回归学术的神圣地位,才能为我们民族的复兴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高飞 《江淮文史》2006,(1):4-25
纵观中国历史,三农始终是贯串其中的最重要、最深刻的主题,安农则安天下,成为历朝历代的政治家们薪火相传的治国之道。《安徽民盟15年关注三农》、焦虑三农、思考三农,为的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个热望——天下煌煌,四海齐光,仓廪充实,万众殷康。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多自称“中国”,以及当时一些政权虽没有自称“中国”,但为后来的“中国”所继承,并仍被称为“中国”等原因,致使中国古代自秦统一以后仍然存在复数“中国”的现象。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的发展,到了元朝统一全国,复数“中国”开始过渡为单数“中国”,明朝时期稍有反复,到了清朝统一全国,作为单数概念的“中国”最终确定下来,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