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没有比这更莫名其妙的恐怖片开头了:两个穿衬衣打领带的中.老年男子站在办公室咖啡间里地讨论家里的抽屉和柜子,絮絮叨叨两分钟,就在观众怀疑看锴片子时,大红片名突然蹦出,铺满全屏,伴着骤起的吓人音乐。资深恐怖片迷大概会笑:靠这个吓我?太老套了!  相似文献   

2.
拍恐怖片,导演在演技上对你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女演员拍恐怖片有时会担心做夸张的表情会很丑、变形。但我需要去做。以前我演文艺片多一点,需要很长时间酝酿情感,然后爆发。导演跟我说.恐怖片里没有这个,就是直接反应上来,要让观众觉得一下就有恐怖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恐怖片在某些地方很像A片,剧情流程已是定数,结果可以料想,必须在别的地方制造新意:动机、场景、环境……恐怖片制造者往往四下里寻找新点子,《你是下一个》算是找到了。  相似文献   

4.
张佳轩 《山茶》2014,(6):14-15
大脑工程与基因工程中学时代读到爱因斯坦大脑被保存以供科学研究的科普文章.心里多少产生了一些看恐怖片般的阴影。假如智力和创造力的生理基础都被破译解读.“天注定”的比例成为可以量化的精确数字。那人生是不是只能寄希望于爱迪生那经常被小学老师避而不谈的“百分之一的灵感”了?  相似文献   

5.
热词     
《南方人物周刊》2014,(9):14-14
电视餐效应 用餐分心或狼吞虎咽者,因视觉及听觉的注意力转移,人脑中枢接受的饱足信息易被忽略,不知不觉就会摄取过多热量。与专心用餐者相比.用餐时看电视者会多吃下272大卡热量,  相似文献   

6.
反对完美?     
近日看了电影《Transcendence(港译《超越潜能》),讲述一对最顶尖的科学家夫妇,希望研发出一部超级计算机,不但具备超级运算能力,更拥有自我意识,超越极限。  相似文献   

7.
神秘的网     
《山茶》2009,(11):24-24
灌木丛、树木,甚至整辆汽车都被一张可怕的白网团团包裹——今年春天荷兰城市鹿特丹的这幅场景就像是出自某部恐怖片。人们都“紧盯着灌木篱墙,等着怪物现身”。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昆虫学家斯图尔特,海因说。是谁弄出了这堆恐怖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潘翀晶 《中华遗产》2010,(10):128-133
有一个人赶夜路,不小心碰见一个鬼。这样的桥段若放在国外的恐怖片里,鬼多半是个索命鬼,人也一定很倒霉,不是被吓死害死,就是面临一场血腥恶斗。倘若类似故事发生在中国,结局可就难料得多。  相似文献   

9.
昨儿晚上就煞有介事地酝酿,想给你写信,可是一时手贱下载了一个恐怖片,叫《黑暗侵袭》,看完了以后,吓得屁滚尿流,脑瓜子里手指粗的保险丝都全崩了,哆嗦着回家,爬进被窝儿,盖好手盖好脚,再没敢出来。  相似文献   

10.
孩子卸掉背上沉重的画架,面带苦色地说:“妈妈,我真的画不好画,你看怎么办?”面对这一张脸,做父母的该怎么说呢?“你行,你画得很好啊。”许多人告诉做父母的应该这么说,“你很有绘画的才能.”许多人再三忠告为人父母者,要把孩子培养成为科学家,就能成为科学家……。确实是要多多鼓励孩子,孩子需要自信,他们的  相似文献   

11.
计划外享乐     
不才我总以为某件大事发生前体验最为强烈,比如小朋友春游之前的辗转反侧,傻小子约会之前的手足无措,恐怖片之前的气氛营造,以及,一场爱未做之前的技痒。等一切都发生了,就变得不过如此,甚至,惨不忍睹恨不得从未发生过。农业社会成长起来的人对于年节,也是这么个孤注一掷的闹法,每年总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2015,(7)
<正>"我将尝试发起另一次转变,建立一种新科学,使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能被计算出来。"——斯蒂芬·沃尔夫勒姆不羁的天才少年沃尔夫勒姆对世界的挑战并不仅仅局限于人工智能上,这从他的求学经历就能看出来。1959年出生于伦敦的斯蒂芬·沃尔夫勒姆(Stephen Wolfram)是犹太人的后裔。10岁,沃尔夫勒姆便立志做一名科学家。不过,在成为科学家的道路上,他走得并不顺利,或者说,是自己与培养自己的摇篮不太搭调。  相似文献   

13.
李庆元 《神州》2011,(1X):7-7,11
清人梁绍壬在其《两般秋雨盒随笔·文人诗》中说:“从来工制艺者未必工诗,以心无二用也。然余谓非真文人耳。若真文人,未有不能诗者,且文人之诗,方能人细。有明至今,骚坛之卓卓者,非即台阁之铮铮者乎。”[1]他这里所说的“真文人”不知包括不包括科学家。其实科学家中能诗者亦大有人在,随口说出其著名者便有宋之沈括,明之李时珍,当今已故之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以及至今依然凌云健笔意纵横,活跃于经济学界和诗坛的著名经济学家和诗人厉以宁等。我这里要说的则是清代著名科学家邹伯奇,而且可从其与友人的唱酬诗中进一步看其为人为学及其在当时学术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他热爱自然,曾幻想做一名科学家,但却梦断清华;他崇尚自由,曾希望创建新的资产阶级政党,但却舟止耶鲁;他忧国忧民,曾力主国共两党结束内战,“和平竞赛”,但却险遭暗杀……历尽坎坷,他终于找到一条与共产党人风雨同舟的光明之路。他是谁?请看——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2月,有一个名字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他就是朱光亚: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看望了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对朱光亚长期以来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建设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衷心感谢,赞扬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高风亮节,并就科技工作和科学事业发展等问题,听取了朱光亚的意见和建议;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朱光亚院士科技思想座谈会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并和朱光亚亲切交谈、合影留念……一时间,“我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一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  相似文献   

16.
学者参与电视,在英国并不少见,也有因此而成名的。让人欣慰的是,英国学者进入传媒,本色很少改变,往往不超越他们的专业范围,他们对于电视的参与主要是编写和主持电视纪录片,寓教于乐,生动有趣,他们的参与又让这些片子充满权威性,往往是我最喜欢看的一种电视节目。有趣的是,参与电视制作的学者们主要是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  相似文献   

17.
原子弹的出现和使用,使美国参与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产生了"双重焦虑":既担心核武器的巨大摧毁力可能毁灭人类文明,又顾虑分隔化管理体制可能摧毁科学自由,并使科学研究成为军方黩武主义的囚徒。为了消解"双重焦虑",美国原子科学家开始讨论如何合理控制核能的问题。一些科学家主张立即建立"世界政府",另一些则主张实现国际控制。随着美国科学家之间交流和美国各地科学家协会的创立,科学家达成了共识,要致力于建立核能国际控制机制。以此为基础,各地原子科学家联合成立了协调全国科学家组织活动的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并通过游说、咨询、教育等多种活动,推进美国战后核政策的制定向"国际控制"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及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晚年,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遭遇“文革”,虽然由于有“红色科学家”之谓而免于大吃苦头,但他无法理解这灾难性的对人、对文化、对人类一切有价值东西毁灭的“革命”,他在日记中记下了对那疯狂年代的感受。循着《一位科学家“文革”中的心路》一文,我们看到了这位正直的科学家的困惑迷惘,再次体会到了“文革”的残酷。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我们生活改变最大的科技就是移动互联网。要使得信息在长距离传输中不发生损耗,需要一种特殊的传输方式--光信号在玻璃纤维中快速传播,也就是现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光纤。纵横如蛛网密布的光纤网络,让我们可以方便地在手机上看直播、订外卖,而对即将到来的5G时代来说,光纤传输更是重中之重。鲜为人知的是,最早提出把光纤运用于通讯领域的,是一位华人科学家,他就是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光纤之父”高锟。  相似文献   

20.
刊中人     
1976年,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科学家收到一件来自扎伊尔的包裹.里面是两份体液样本,取自一位刚刚去世的修女。尽管有一个小瓶已经破碎,科学家仍从中检测出了一种未知的致命病毒。为了避免最初发病的扬布库村被污名化,科学家们用附近的埃博拉河为其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