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思想解放、理论多元,我国文学批评的模式也随之多样化,批评的个性特征日益突出,新的传媒环境也使文学批评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不可否认,当代文学批评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时尚化、商业化、广告化的倾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批评家批评意识的严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评立场不够鲜明
  批评家的立场是批评意识的一个显要因素。在解构主义的氛围下,批评家被告知,他们并不具有启蒙资格,即向读者传授一种有效阅读、鉴赏的方法,确立一种选择、解读规范与标准的资格。批评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操作,一种标志职业地位的手段。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越来越多地采用一种“历史批判方法”,即不把任何概念、现象看作是“本质化”的、“终极性”的概念、现象,而是看成历史性的范畴。批评的对象也已经从对被确定为“事实”的事实的分析,转移对这种“事实”是如何被确定为事实的关注。[1]而事实上,批评的价值在于批评自身,尤其在于批评所持的立场。批评绝不仅仅是一套自我满足的话语系统,它追求的不仅是自我满足,而且也要对别人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学批评无论对作家作品做多少阐释与发挥,其价值终究在于批评家独特的审美判断、历史观点及充溢其间的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像南宋这样人才辈出的时期,是不多见的;在南宋诗歌批评史上,像时少章这样持论公允、意见中肯的批评家,也是不多见的。然而,翻遍现行的学批评史,甚至是宋代学批评史,也找不到这位具有卓越见识的批评家的名字。本试对其人其论作初步的探究,以期引起同仁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雷明鉴 《神州》2012,(31):10-10
波德莱尔是一位游荡的抒情诗人:他徘徊在巴黎城的大街小巷,寻找他遗失的字眼;他穿梭于茫茫人海,寻觅一份偶然,在与行人擦肩而过的“惊颤”中,他便找到了那契合(应和)的诗行。波德莱尔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批评家,他将“批评的智慧与诗的才华结合到一起”①。在《再论埃德加·爱伦·坡》一文中,波德莱尔通过分析爱伦·坡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当代文坛,雷达是一位和时代紧紧融为一体的批评家,他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位批评家,也是一位与中国社会和广大民众在精神上融为一体的知识分子。这不仅表现在他真诚地关怀现实、关怀民众的批评观念和批评伦理中,更表现在他是一位极具正义感和使命感的富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批评家,他的批评文字充满着现实、乡情、历史、美学、诗性、道义、真情等关键词,形成了"雷达式"批评的独特精神内涵。几十年  相似文献   

5.
“阅读他们,了解世界。”看2006年风云变幻的世界,首先应“阅读”那些产生国际影响的人,特别是那些在相关领域发挥重大作用的人。2006年5月,本刊正式启动“2006十大环球人物”评选活动。此后,评选小组历时7个月,根据读者网上投票,同时参考专家评委会的评定结果,最终选出“2006十大环球人物”。他们是:政治类(3人):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经济类(3人):美国伯克希尔投资基金集团主席沃伦·巴菲特;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中国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文化类(2人):中国台湾导演李安;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体育类(2人):中国田径运动员刘翔;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  相似文献   

6.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批评”这个词,建国后许多年是没有人用的。人们只说“评论”,不说“批评”。尽管“批评”是国际通用的名称,尽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用了“文艺批评”的说法,人们还是不敢用。这是因为人们把“批评”当作专挑缺点的同义语,甚至当作“批判”的“初级阶段”的缘故。其实,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批评和“评论”的意思一样,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实事求是地对文艺作品给予评价。”1984年冬,山西省作家协会受命创办一份文学评论杂志,由我负责筹备,我立即选择了《批评家》这个名称。消息传出,一位著名的文学前辈和一位领导同志,或写信,或给有关同志打电话,劝我不要用这个名字,仍叫“评论”。我坚持自己的意见。《批评家》问世,引起学界很大关注,除了刊物内容好、有特色外,跟名称也有关系。《批评家》行世5年,别的功绩且不说,它的一个最明显的功  相似文献   

7.
龙应台身上有太多的标签。作家、思想家、社会批评家、学者、教授、官员。这个台湾好,既彪悼,又温柔,有大抱负。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是最具有艺术创作特色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孤独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由于散文化太重,使得文体显得奇僻生辣、思想深奥混乱,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而不被同时代的作家、批评家和读者所接受、认同。废名的文学道路是一条充满着荆棘、艰辛的寂寞之路,他的文学人生则是与孤独相伴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说到法国作家与中国的渊源,圣-琼·佩斯、克洛代尔、马尔罗甚或汉学家艾田蒲容易被人想起,谢阁兰、皮埃尔·绿蒂等似乎“次一级”的法国学者文人就不那么有可提之处了。别人不说,马尔罗凭《人的境遇》赢得龚古尔奖,一跃成为法兰西一流作家,可他实际上根本没到过上海。绿蒂倒是真的来过中国,也参与过“武装”斗争,不过他的《在北京最后的日子》只是一组纪实,评文学奖是不可能了。  相似文献   

10.
正在延安文艺整风之前的1941—1942年,延安的作家丁玲、萧军、艾青、罗烽、王实味等人认为:延安在被歌颂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批评,而杂文是批评的利器。因此,他们对杂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杂文,如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他还在3月15日《谷雨》第1卷第4期上发表了《政治家·艺术家》)、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罗烽的《还是杂文的时代》、萧军的《论同志的"爱"与"耐"》等杂文,对于延安生活中的某些缺陷,对老干部弃旧娶  相似文献   

11.
年轻时,西奥多·德莱塞在圣路易斯《环球民主报》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被该报特聘为戏剧报道记者。德莱塞发现,采写戏剧报道,只需把演出的时间、地点和演员等信息弄清楚,再附上一些褒奖或批评类的文字,便可写出让读者满意的文稿。于是有几次,他因有急事要处理,没去现场便做了报道,同样蒙混过关。一天,该市四家剧院都计划在晚上上演不  相似文献   

12.
美善合一是李长之的审美教育理念,德国古典美学、儒家古典审美教育思想和中华玉文化是李长之审美教育理念的思想渊源。文章从这三个视角出发去解读批评家的审美教育思想,探究介于批评家理性和感性之间的那块心灵圣地,揭示批评家批评思想的哲学底蕴和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3.
王玲  岳辉 《神州》2011,(8):5-5
介绍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展起来的幽灵批评中的“孤儿定律”,阐述“孤儿定律”在美国作家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中恐怖主题的具体体现,进而从全新的视角洞察坡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张礼智 《文博》2012,(1):57-59
有感于文学评论鞭辟入里的剖析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以及博物馆学研究中批评精神的缺乏,本文提出“博物馆批评”的概念,并从博物馆批评的定义、内容、条件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论证,最后提出只有博物馆批评家现身,才能完成批评事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傅守祥 《攀登》2004,23(3):32-35
曾几何时,传统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独霸天下,成为批评家手里最为有力的话语武器;是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后起理论和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诸派文化理论的反拨与突破,丰富和充实了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话语,使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批评迅速普及于许多国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理论领域.由此,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已经告别尖锐的“文化革命“或乌托邦式的“审美救赎“阶段,步入了文化民主与多元共存的“后革命“时代.  相似文献   

16.
辛丽文  刘志华 《沧桑》2009,(4):233-234
我国最早研究评述南戏的著作是明中叶徐渭的《南词叙录》。它在中国戏曲批评史的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作者的批评观点主要体现在南戏渊源、作品批评、作家批评等方面。另外,他客观、公允的批评态度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程瑶  李元媛 《神州》2013,(20):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思想解放、理论多元,我国文学批评的模式也随之多样化,批评的个性特征日益突出,新的传媒环境也使文学批评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不可否认,当代文学批评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时尚化、商业化、广告化的倾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批评家批评意识的严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读日本译论界关于《花影》的文字,新奇之中不免常常伴随着疑惑。然而,人类之于艺术美的鉴赏,毕竟不会由于批评流派与观点的迥异而毫无共通之处。这部中篇小说“是无与伦比的安魂曲,在它的后面,作家肯定象个孩子似地在哭”。这话,便讲得颇为体得。  相似文献   

19.
我也谈批评     
韩昌银 《神州》2012,(4):281-281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张扬个性”等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在贯彻这些理念的过程中,有些人行为发生了偏差,“无批评教育”便是典型的例子。老师不准批评学生,家长对孩子稍有成就便大加赞扬,甚至犯了错误也不敢提醒批评,惟恐损害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赏识和批评,就像鸟的两翼,缺一不可。每个学生都有可以赏识的地方,同时也有可批评之处。正确的赏识,可以给学生以极大鼓励;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学生进步。所以,我们应该正视问题,改进不足,正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相似文献   

20.
生态批评既是文学批评,也是文化批评。它的产生既根植于当前生态危机日趋严重这一现实基础,也充分吸收了生态学、解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学科及文艺批评流派的一些理论话语和批评模式。生态批评家期望通过研究文学与自然的关系以发掘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寻找一种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相对立的有机论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