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有王文泸先生的文章见诸报刊,同仁无不以先睹为快。文泸先生是孜孜不倦的学者,同时也是可亲的忠厚长者,文如其人,因此,读他的文章总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在文字垃圾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和读者品位日见苛刻的今天,为人为文能像他这样可谓凤毛麟角。文泸先生说,自己写文章很费时费力,不似别人立马可待。但我知道,如果不能写得好,写得快是没有意义的。他对写作的认真,让我这个“写得快”的人无地自容。以他  相似文献   

2.
于春兰 《神州》2012,(12):108-109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看来,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书名的含义是“写文章的用心在于要把文章写得像精雕细刻的龙文一样美”。“文心雕龙”四字是“文之枢纽”中的“枢纽”,是全书的中心论点,它最能体现刘勰论文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4.
干玲玲 《南京史志》2023,(12):60-64
<正>教材原题1.选一篇自己这学期写的作文,从“言”和“意”两个方面进行修改。2.回顾自己以往的写作情况,如写了哪些文章,哪几篇写得好,哪几篇不太好,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谈谈我的写作》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好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精雕细琢而成,在反复推敲中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经得起万千读者的追问。虽然同学们的习作只是随笔或是考场作文,也要养成日常修改的习惯,在反复修改中,锻炼自己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能力,在咬文嚼字中提升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康鹏  王琰 《文史月刊》2009,(4):39-44
出身书香门第颇有国学根底,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还是一名有勇有谋的猛将 不少人误认为韩复榘是一个不识字的武夫,实际上韩复榘出身于书香门第,国学根底很深,不但擅长书法,文章写得也很有文采。  相似文献   

6.
《百年潮》1999,(10)
印红标同志的《“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出笼记》(《百年潮》1999年第7期),是一篇审慎调查、寻根求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好文章。它澄清了长期以来对“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件重要史实的不准确说法。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国性的自下而上冲击当权派和学术权威的狂飙恶浪,是从被毛泽东称赞为“写得何等好啊”的“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在全国报刊发表、电台广播而掀起的。那么这张大字报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一重要史情,长期以  相似文献   

7.
近读韦君宜《思痛录》,书中载有《她死得好惨——哭韦毓梅》一文。文章开篇提及,蒋南翔先生辞世前不断追问作者:“给韦毓梅写了悼念文章没有?”蒋南翔为何在逝世前不忘提醒韦君宜写悼念韦毓梅的文章?韦君宜又为何要“哭”韦毓梅?  相似文献   

8.
市文学总社第八届“金秋笔会”征文题目为“采风夫子庙”,我觉得这个题目好。夫子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又是现代中外文化的看点,也是古城南京的窗口,林林总总,气象万千,可写的东西很多,而且都容易直接展现时代的主旋律。但要想写得出彩,就非得再去夫子庙走一趟,再去参考点资料不可。如此一来,笔会便成为“走”读”“写”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十分有意义的自主探索的研究性学习。这些我们从下面发表的一组文章可以看出。这组文章共十五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南京人再熟悉不过的夫子庙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热烈的抒情,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共同演奏了一组魅力无穷的咏叹调。  相似文献   

9.
一篇有特色、有突破的志文——简评《红旗渠志》“引漳入林的决策”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王广才林州市《红旗渠志》写得好,其中“引漳入林的决策”写得更好。这一章我读了数遍,给我的深刻印象是有特色、有突破。近几年完成的志书、志稿多注重对决策的记述,以提高资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如何写好文章?一要练,二要悟。如何写好参赛文章?这就要取法上乘,多多读些好文章,多多悟些好作法。现借这里发表的一组金秋笔会的获奖作品,略说ABC。 A、构思要精巧,就是王蒙说的:“亏他想得出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看就让人眼睛一亮。”这里的构思,包括立意,也包括谋篇。立意要深,有穿透力。据说宋徽宗选画评优,拟“万绿丛中一点红”为题。有的画绿草红花,有的画“绿松白鹤,唯鹤头顶一点红”,最后皇上看中的是万顷碧波中涌出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的画,就是看重它的立意不凡,意境高远,振奋人心。谋篇  相似文献   

11.
东晋时,有位大作家袁宏,文章写得特别棒,人称“一代文宗”。在当时,哪位名人要是能被袁宏在文章中提到大名,简直太有面子了,不然就觉得跌份。  相似文献   

12.
陈福荣 《神州》2012,(3):84-84
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正与“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一致。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把“如何引导学生修改作文”视为一大课题加以探究。惟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写出来的东西言之有物文质兼美。  相似文献   

13.
胡坚 《广西文史》2010,(3):48-50
今年是谭震林同志诞辰108周年。我这个小兵今年90岁,之所以冒昧写这篇怀念谭老的回忆文章,是因为我1957年跟随他在攸县农村蹲点六个月,亲身体会到谭老这种务实求真的好作风。当时就敢言“反右”扩大化,而且“一言挽救了小书生”,我从心底里敬佩,至今铭感在心。因此写这篇回忆文章,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王艳霞 《神州》2013,(19):91-91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世界上所有优秀作家的共同经验,前人对待自己的作品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贾岛的“推敲”故事流传至今,的确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常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咏”,的确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毛泽东也指出,对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写了七次,而开头就改了十五次。他说:“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文章写十遍、二十遍”。古今中外优秀作家的共同经验告诉我们,培养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评改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李爱菊 《神州》2012,(13):67-67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有真实情感的好文章,读来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缺乏真实情感的文章,读来则味同嚼蜡。而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流程长,结构散,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在写作中,学生一般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叙。不过,因其好写,便不加思索,演成千篇一律;固其好写,便陈词滥调,难求新颖之章,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实在不多,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  相似文献   

16.
受广州市志办委托,我负责评议《增城市志》的“政党”和“政权、政协”两卷志稿(“政党”卷第二章第五节“重大案件查处”暂无内容)。个人认为,这是两卷写得相当好的志稿.表现在政治观点方面把握得很好,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行文符合志书要求,文字流畅,看上去有一种清爽的感觉,书写规范,图表运用得也不错,上下限掌握得也较好,可以说是我这两年来见过的最好的志稿之一。可见增城的修志人员编纂这个稿子是很用心的。  相似文献   

17.
人们用“一字师”指代那些为人改正一个字而使全篇文章生辉者,据说典故出于唐朝: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更是超群出众,  相似文献   

18.
脸谱     
《文史月刊》2011,(11):40-41
“牛鬼蛇神” 曾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字写得很潦草。一次,钱玄同问他:“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写得很好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写得这样蹩脚,怎样能考得翰林?”蔡元培笑嘻嘻地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大概因为那时正风行黄山谷字体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19.
一、要厚积累,善思考众所周知,“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的积淀,是写不出文情并茂、有独到见解的文章的。 1.记忆是最基本的积累记忆力制约着生活的积累。例如2003年中考作文,南京一考生在写《想起那个泥土球场》时,由于记忆力强,将发生在泥土球场上的人或事,写得具体、形象、鲜明、生动。而记忆力弱的学生,同样写这篇文章,所写人或事印象淡漠,写得枯燥、干瘪、笼统、抽象,毫无情感可言。因此,记忆力弱的学生应强化自己的记忆功能,从生活中不断摄取新信息、新材料,储存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改变写作中没有几句话可说的现  相似文献   

20.
三一闲斋话     
一开篇说题意我早就想以散文论学 ,在我 ,可以假此以摆脱写论文的枯索 ,而使作文成为乐事。读者呢 ,亦可由此获得一丝儿快愉。十多年来 ,感触甚多 ,读今人的学术论文 ,每有味同嚼蜡之感———连语言也不通不顺 ,却大谈学问!那么 ,是否可以将谈学问的文章写得既精通又有情趣呢?于是 ,我尝试着写一种我名之曰“学术散文”的东西 ,只将那学问当作故事来讲述 ,文辞力求简雅 ,每篇千言上下 ,令读者在劳碌之暇 ,得一轻松。论起来 ,个人的“牢骚”也委实太甚 ,“五·四”倡“白话文” ,诚然是顺乎潮流 ,然而却将“古文”“问斩”。实则 ,从实用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