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伟 《文史春秋》2001,(2):44-48
前不久。在一个学术团体的年会上,和一位年轻教师谈起化名人储安平,他神情茫然地说:“我不知道这个人!”阴险毒辣的康生说:“储安平,大右派,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
胡相 《江淮文史》2011,(5):126-130
为什么私立培风中学的学生背地里普遍称呼校长朱尊一先生为“老ST”,这得说明一段有趣的往事:此处的“ST”不是引用外语,而是学生们对“事体”的方言趣译,因为朱先生自幼常住上海,久说沪上方言而有了“啥个事体、有啥事体”的口语习惯,几十年来积习难改,对学生作纪念周讲话及平时交际谈吐都“ST”不断,  相似文献   

3.
香港掠影     
高楼本是穷人住香港的楼群世界著名。在这块繁华、拥挤的弹丸之地,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如一柄柄雄壮的剑,直刺万里云天。站在太平山上俯瞰香港,但见楼群林立,似雨后春笋。这些耸立在香港大地上的高楼大厦,如同一曲曲凝固的音乐,歌颂着香港的繁荣和富有。“谁住这些高楼呢?”我问香港陪同我们的朱先生。朱先生笑了笑,没有马上回答。他用手指了指那些摩肩接踵的楼群,反问道:“你看这些楼群建得怎么样?”我说:“不错!”的确,这些高楼大都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施工质量一眼看去也是很考究的。各种不同的色彩,根据楼群所在的…  相似文献   

4.
闪淑华 《收藏家》2003,(12):47-48
最近,古籍文物界泰斗朱家溍先生过世,一好友向笔者推荐朱先生所著《故宫退食录》一书,阅后使人赞叹不置,不能不为朱先生的博学多才,清高雅趣所折服。书中从古与籍文物鉴赏、清宫礼仪、戏剧电影乃至饮食文化,朱先生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如“我家的藏书”一节,朱先生谈到春、夏、秋、冬四季书屋中不同气候给主人带来的特殊感受。试想,置于这种幽香四溢的书屋中(文中称为“书香”),那真是一种享受。但其中有一段文字,阅后不能不为朱先生鸣不平。“现在我的蜗居,当然空气中没有书香的成份,不过还可以打开书籍,拿出一两部残余的明刊本的书来欣赏,一股幽香当然是嗅觉的享受。可是翻开书,不可避免地会看到‘康生藏书’‘戊戌人’‘大公无私’诸印。在打倒‘四人帮’之后,落实政策,发还曾经被康生掠夺的善本书都有这几方印,不能说这不是视觉上的厄运。”  相似文献   

5.
朱先生竟然对拙作《“二战”期间驻安顺“美国盟军”见闻》发生兴趣,令我赧颜,似应为此表示谢意。但是朱先生的文章也太粗率了。我有必要为此澄清一番。  相似文献   

6.
去年底,去上海中山医院探望病中的朱维铮教授。尽管他依然谈兴颇浓,但面容憔悴,精神萎顿。与以往的仪表堂堂、气宇轩昂相比,己判若两人。临别时,朱先生挣扎着起床捧出一套由他策划和作序的《大师》系列录像,说是给我留作纪念。朱夫人送我到病房外,含泪告诉我:“朱先生的肺癌已经扩散”。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最具感情色彩和浪漫情调的,要数贵州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关于姊妹节的来历传说很多,最能让人信服的是金和娥的故事。金是清水江畔的最帅的一个小伙子,娥则是这一带最美的姑娘。金在一次出游打猎时遇上了娥,他们一见钟情,私订了终身。娥随金私奔了。时光如流水,转眼一年的时间过去,娥既深深的思念自己的家人,又害怕父母的责备,心情极其矛盾。她把心事告诉金,小俩口思来想去,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古历三月十五这天,他们请寨上几个漂亮的姑娘和英俊的小伙子,穿上盛装来到娥的家乡附近。娥…  相似文献   

8.
刘海粟 《湖南文史》2011,(10):36-37
我认识陆小曼,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那时我在北平暂住,胡适之(胡适,字适之)、徐志摩和张歆海(志摩前妻张幼仪的哥哥)先后来看我。胡适之对我说:“海粟,你北平来,应该见一个人,才不虚此行。”我问:“是哪一个?”他严肃地答道:“北平有名的王太太。你到了北平,不见王太太,等于没到过北平。”“哦?有那么重要?我倒要见一见!”  相似文献   

9.
最近,古籍文物界泰斗朱家溍先生过世,一好友向笔者推荐朱先生所著《故宫退食录》一书,阅后使人赞叹不置,不能不为朱先生的博学多才,清高雅趣所折服。书中从古籍文物鉴赏、清宫礼仪、戏剧电影乃至饮食文化,朱先生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如“我家的藏书”一节,朱先生谈到春、夏、秋、冬四季书屋中不同气候给主人带来的特殊感受。试想,置于这种幽香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我没有在朱厚锟先生任校长的贵阳师范学校上过学,也未曾在大学课堂上听过朱先生讲课,但朱先生却是较长期对我有着重要影响的师尊之一。我永远忘不了朱先生。 1949年3至6月,我在贵阳师范学院教授会主办的“大学升学预备班”学习。6月尾,我们“预备班”的同学被允许与“先修班”的同学一起参加了提升考试,我的成绩上了提升贵阳师院本科的线,被提前录取为师院国文系(解放后改称“中文系”)的学生。当时  相似文献   

11.
我认识陆小曼,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那时我在北平暂住,胡适之(胡适,字适之)、徐志摩和张歆海(志摩前妻张幼仪的哥哥)先后来看我。胡适之对我说:“海粟,你北平来,应该见一个人,才不虚此行。”我问:“是哪一个?”他严肃地答道:“北平有名的王太太。你到了北平,不见王太太,等于没到过北平。”“哦?有那么重要?我倒要见一见!”  相似文献   

12.
尹晴 《巴蜀史志》2017,(4):37-38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中塑造的人物大多是虚构的,唯有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实有原型,其原型是关中大儒牛兆濂,人称“牛才子”。小说中,关于“朱先生”劝退升允八旗军、赈灾济民、主持禁烟、规劝军阀刘镇华等桥段,都取材于牛兆濂的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13.
释“众不见信”杨宝忠,姚萱《论衡·知实-》:“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众不见信,群众不相信。见信,略等于‘相信’,‘见’不表被动意义。”“众不见信”即“终不见信”,谓终究不被相信也。“众”读...  相似文献   

14.
很古的时候,有一个拉祜大头人,名叫扎路。他先后娶了三个妻子,一个叫娜儿,一个叫娜拉,一个叫娜娥。扎路眼看自己一年年老了,还没有一个儿女,非常忧愁,成天坐卧不安。一天,他对三个妻子说:“你们当中那个先生得儿子或姑娘,那个就做大妻子。”不久,娜娥生了一个儿子。娜儿和娜拉眼看娜娥就要成为大妻子了,就商量出一条毒计,趁娜娥生产昏迷,用一只小猴子换了娜娥的  相似文献   

15.
征婚与征婚广告趣谈高万全,宋红梅翻开报刊杂志,打开收音机和电视,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觅知音”、“牵红线”之类的征婚广告。征婚在中国早已有之,只是范围很小。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古时尧帝为女儿娥皇和女英征婚,舜被选中,经考验三年方得以与娥皇、女英成...  相似文献   

16.
《六朝史论续编》是朱大渭先生继《六朝史论》后的又一力作,由学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包括14篇论文、6篇序言和5篇书评。在本书中,朱先生倡导并践行“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史学观,提倡刻苦勤奋、诚实严谨、求真创新的学风,为我们展现了六朝史上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画面。  相似文献   

17.
笔者拜读了本国华同志的《论雅俗文学的概念区分》(原文载1996年第4期《文艺理论研究》,以下简称朱文)一文之后,疑惑不解之处甚多,对其文中所持观点,也响不敢苟同之处,特不揣冒昧,提出来与朱先生商榷。首先需要指出,朱先生所认定的俗文学概念与其文中引述的郑振锋先生所说的俗文学概念并非一回事。郑振蜂在《中国俗文学史》第一章“何谓俗文学”中即开宗明义地明确指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因此,郑振蜂提出的“俗文学”的六大特征,实质上是“民间文学”的特征。是民间文学相比于文…  相似文献   

18.
初到河南省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你会面对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村庄,只见村庄不见房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环境而发问:这里的村庄难道都建在了地下?是的,这里就是中原西部地区独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的所在地。庙上村是一个有一百八十多户人家、近七百口人的普通村  相似文献   

19.
月迹     
贾平凹 《神州》2010,(8):104-104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觉得不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相似文献   

20.
孙旭升 《古今谈》2001,(2):78-80,77
著名学者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曾作《杂记赵家》一书,前有序文两篇,“新版序言一”为朱德熙所写。朱先生说:“英美人说to enioy life,中国人说‘过日子’。两种说法代表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to enioy life是积极的.‘过日子’则带着消极的味道,似乎包含要想方设法把一生难熬的日子打发掉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