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文化公园是经过长期历史文化沉积形成的、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文化景观地域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弥补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对文化关注的不足。文化景观是一种区域现象,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公共事业景观,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而成。然而,现有国家文化公园虽在空间形态上体现出显著的线性特征,却较少有研究关注线性形态特征的文化内涵,也忽视了非线性的、区域性的国家文化公园类型。从文化景观史的视角可以看出,历经长期文化沉积的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兼具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双重属性,并以线贯性和区域性为主要空间特征。其中线贯性特征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区域性则是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区域性文化景观体系也具有国家象征与认同意义,区域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应被忽视。基于此,统筹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属性,整合线贯性与区域性空间特征是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构建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弥补了国家制定法的空隙,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的维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国家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有利于国家法治社会的建立。本文从内容、体现、乡土性和民族性、宗教性等方面,分析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刘正伟 《攀登》2008,27(2):87-90
独立性与协同性是国家起源的根据。国家的质是多方面的,从意志上说,国家是意志坚定性与妥协性的产物;意志的绝对坚定性或绝对妥协性导致专制;坚定性与妥协性的统一形成民主。  相似文献   

4.
关昕 《东南文化》2023,(1):173-181+191-192
中国博物馆的演变深受国家治理体制影响,并映射了中国本土公私观念与思维结构。中国博物馆的“公共性”表达,一方面体现为中国传统“公家、公门”意义的持续在场,政府主导下的各类公立博物馆是民国以来博物馆的主体类型;另一方面体现为规范性、伦理性的“公”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民族国家视域下,“国家-国民”的公理观成为民国以来博物馆的价值合法性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博物馆单位体制与“人民观”的确立与发展,进一步固化了侧重国家主体意义、国有领域性的“公”与侧重“国-民”关系、规范性、伦理性的“公”相互嵌套和相互制约的结构性关系。这种结构关系构建了中国博物馆公共性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论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以来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特殊性与俄罗斯国家结构的特殊性密切相关。俄罗斯的国家定位始终处在两种结构性矛盾复合联动所导致的困境中。内部性矛盾 (国家与社会 )和外部性矛盾 (国家与世界 )的特殊结构是俄罗斯历史形成的政治文明形态及其所处的地缘政治形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 ,在东北亚民族与历史问题研究中 ,存在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同现实的国家、民族关系直接相联系的倾向 ,由于缺乏科学的依据 ,更缺乏逻辑性和辩证性 ,将会对当代的国家与民族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作者从民族体形成的规律与东北亚古民族的关系、历史疆域与现实主权疆域的关系、民族“无界”性和文化无疆域性、国家与民族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方面 ,对这种倾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博物馆的一切功能产生于社会需要,它是教育性、传统性、文明性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素  相似文献   

8.
北魏均田制下产权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史学月刊》2005,(8):25-30
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我国历史上的均田制进行分析是很有意义的。作为国家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形式,均田制依靠国家的力量得以推行,为国家建立税收基础,以实现国家租金收入的最大化。但是,在均田制实施的过程中,却遭遇到了来自下层的变通与退出力量,使得均田制度的演进过程又呈现出既定利益结构下的诱致性变迁。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引致北极海冰消融,世界大国的北极能源竞争愈发激烈。厘清各国能源贸易关系,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积极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是避免北极地区出现“公地悲剧”的重要路径。本文结合大北极国家概念,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大北极国家能源贸易网络的演进过程及其多维邻近性动力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网络总体趋向稠密化,其供应重心向西偏移,消费重心向东转移,产销空间高度分离。②网络表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步形成以美加俄为主导的“三极”格局。③网络的三大子群日益显现,中国在网络中的地位不断攀升。④网络演进过程受多维邻近性动力驱动,经济差异是主要内生性动力,地理邻近性是重要自然基础,组织邻近性是主要推动力,文化邻近性的作用趋向弱化,制度邻近性的作用愈加凸显。中国需抓住大北极能源贸易网络消费重心东移的契机,加速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大北极国家建立“三环”能源合作体系和高效稳定的能源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生活在罗马晚期的著名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典范性的意义。在《上帝之城》等著作中,他对罗马的成就与地位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也拒绝了对帝国的任何神化,认为它始终只是一个尘世中的国家,始终具有善恶并存的两面性。奥古斯丁的罗马观植根于其历史神学中的"尘世"(Saeculum)观念,与其国家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教育双减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普遍开展了研学活动。本文基于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的研学活动情况,尝试从活动类型、目标对象、策划主题等方面对研学活动进行类型划分,分析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研学活动所具备的整体性、场景性、系统性和愉悦性优势。得益于整体保护原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场景的复原,形成“沉浸式”的体验环境。不同于传统教育环境的场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研学活动具有天然的先进性。但由于策划主体的多样化,这些研学活动存着着一些问题。在缺乏系统活动反馈、地方监管和活动独特性的现状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当始终坚持以保护遗址本体为优先、以提升研学活动质量为导向、以推动多主体参与为途径,不断丰富研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朱定秀 《安徽史学》2007,4(3):13-16
国家恐怖主义是由政府实施的恐怖主义,法西斯主义则是国家恐怖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的产物.国家恐怖主义具有制度化、公开性和社会化的特点,并具有独裁政治,庞大的镇压机器,镇压性的特务机关,非人道的人身迫害,非战争状态下对大量人口的集体收监、屠杀或迫使其流亡,针对社会知名人士的暴力行为等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3.
李向振 《民俗研究》2024,(2):16-29+157
朱元璋建立明政权之初,在意识形态和权力实践领域面对的最大挑战来自读书人,既包括“士大夫性”读书人,也包括“庶民性”读书人。因此,洪武礼制改革的首要目的是借此重塑国家正统性和合法性,以期获得读书人对新生政权的支持。此外,两宋时期以读书人为主体的士绅阶层已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势力,洪武礼制改革也可以视为国家权力与社会势力争夺权势的手段和策略。明初洪武礼制改革,开启了王朝国家走向民间社会的新局面,亦成为明中后期礼俗互动机制和礼教社会形成的政治渊薮。  相似文献   

14.
张伟 《黑龙江史志》2013,(23):269-269
随着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国家对高校的教育目标要求不仅只限于使学生可以在毕业后顺利的找到工作,还要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可持续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提高学生的可雇佣性,将可雇佣性融入课堂是解决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方法。本文以思想教育专业为例,阐述了可雇佣性含义,以及探讨了可雇佣性导向的大学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控辩交易、卧底线人还是引诱性的侦查,政府一旦使用邪恶的手法,它所代表的国家力量,就从此无力在自己与黑社会之间,作出一个清晰的划分。国家无法在法庭上将自己"分别为圣"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国目前已有了广义的舆论监督法。我国舆论监督法的本质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它具有国家强制的综合性、舆论指向的战斗性、舆论信息的公开性、一方主体的双重性与舆论传播的规律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作为北宋四朝重臣,在国防安全、国防建设与国家储备上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这些观点具有较强的思辩性和实用性,对稳定边防、安定国家、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对这些观点作一简要评述,以助于全面评价司马光在历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8.
魏建国  薄振峰  陈飞 《攀登》2004,23(6):89-92
在我国司法权是一种系统相对独立的国家权力,具有有别于其他国家权力的基本特性。这些基本特性主要包括:终结性、独立性、中立性、消极性、交涉性、个别性和专属性等。笔认为,在当代中国,司法权的本来内涵和某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遭遇扭曲,甚至被异化。为此,要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实现,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克服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我们国家更加重视实行积极的就业和失业等政策,保持了就业的基本稳定。可是我们国家当前失业现象日趋严峻,失业率不断上升。新疆是我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新疆失业保险制度呈现出各种不足,需要相应的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区失业保险的资金大量不足,覆盖面过窄,资金收缴困难。因此政府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也要促进实行失业保险的直接性、强制性、互济性等特点的作用,在失业保险资金筹集、支付、管理上进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从二里头遗址看华夏早期国家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宏 《中原文物》2006,(3):39-40
二里头文化作为东亚地区首次出现的强势核心文化,多数学者相信中原地区至此已迈入了真正的国家阶段。二里头遗址这一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所显现出的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都邑的特征,比如都邑的庞大化与人口的高度集中,都邑布局的规划性以及大型礼仪建筑与青铜、玉礼器的独占,表现出高度的集权、社会阶层分化和行政机构内部专业分工,这正是早期国家所应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