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亘古及今,一代代繁衍生息于雪域高原地球之巅的藏族人民,以其勤劳、勇敢的天性和睿智、聪慧的心灵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出了鲜艳夺目的藏族文化,令世人为之瞩目,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也令我们引以自豪和骄傲。而有别于异族的婚俗文化,又不失为其中一支瑰丽多彩的奇葩。 谈及婚俗,不少学者抑或文人骚客,大多只囿于注重它的民族性,却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它所包容  相似文献   

2.
台湾蚕业可说是滥觞于明郑,清康熙年间为台湾蚕业之发端,刘铭传时代则为台湾蚕业推动之开始,但是企业性之展开,则为日据以后的事。本所谓的蚕业基本上包含制种、养蚕以至于缫丝业的发展,后则属于纺织业的一部分。台湾因受气候因素等影响,使得蚕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日据时期,当局将蚕丝业带上了企业经营。蚕区分布以台北区和新竹区为主,而后即以大湖为中心,而台湾的缫丝工业,始于1914年,最早的缫丝工厂是台湾蚕业株式会社,首先为脚踏缫丝,1921年前后是属于脚踏缫丝工厂期,之后才有机械缫丝。  相似文献   

3.
李白《蜀道难》有“蚕从与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是说古蜀国的国王蚕丛与鱼凫时代久远,与北方的秦地没有交往关系。那么,与南方有无交往关系呢?李白没有说。《蜀王本纪》说“蜀之先蚕名蚕丛、柏灌、鱼凫、  相似文献   

4.
古蜀国纪年古无定论 关于古蜀国的纪年,古人有不少猜测,古史有载,然漏洞百出。唐人李白《蜀道难》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李白认定的年代,显然夸大其词,到底是文人之言。常璩的《华阳国志》更是从蚕丛开始,就闹了一个笑话。“有周之世,限以秦、巴,  相似文献   

5.
临县在晋西北的黄河边上。受朋友之邀,我前往杜家塔村为朋友的儿子结婚摄像、照像,有幸见到了这里有趣的婚俗,特记载下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陈望曾为广州知府,后任职广东劝业道,创建了广东蚕业学堂、广东农林试验场及其附设的农林讲习所。后来广东蚕业学堂曾风行一时,广东农林试验场及其农林讲习所发展成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及其后之国立广东大学农科。陈望曾对广东农业教育发展之贡献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7.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福州满族是康乾时期,先后来福建省福州地区驻防的满洲八旗官兵的后裔。他们的婚俗具有两层性和多元性。既是满族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融合汉族及其他民族特性集中的体现。因此,对其研究,对社会发展史、家庭婚姻史、文化史、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都有重要的学术、资料价值。本文试对福州满族婚俗的演变做一探讨。 福州满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同姓婚姻和转房。清初尚严禁满汉通婚,仅是允许木民族内部通婚。后来,由于满族与汉族交错杂居,交融日深,满族娶汉女为妻已成为普遍现象,清王朝下诏允许满汉通婚。但仅有满族官兵及子弟娶汉女为妻,没有满族女子嫁给汉族。因为按规定满族女子嫁给汉族均要出旗籍。所以,满族女子几乎没嫁给汉族而出现福州满族女子的过剩。辛亥革命后,满族女子开始嫁给汉族,才解决过剩问题。现满汉通婚互相嫁娶习以为常。辛亥前至解放前,福州满族婚姻主要是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决定。辛亥前结婚时还需要报知所管牛录章京,在结婚的“通书”上注明属于哪一个佐领。辛亥前,福州满族有早婚并娶长妇之习俗。因为,只有早婚娶长妇,才能解决其八旗制的男子在16岁成丁入伍征前就实现人口的繁殖,久而成俗。同时,  相似文献   

8.
相传黄帝之妻嫘祖发明了养蚕,从此天下有了衣饰文化.本文的主人公则因致力蚕种、制丝的改革与推广,被太湖流域人民尊为"蚕花娘娘",赢得了"当代黄道婆"、"中国乡镇企业之母"等盛誉…… 2005年8月12日,一个令纺织业界为之无比惋惜的噩耗从苏州传出,著名的女蚕丝教育家、改革家费达生以103岁高龄仙逝.  相似文献   

9.
古徽州婚俗     
古徽州的婚姻礼俗是别有特色的.古时徽州男女间的婚姻是靠职业媒婆来往穿梭游说开始的.她的口袋里常常揣着好些个妙龄女子的生辰八字红帖,她会随着男方的要求而呈送上相应的一张.微妙之处在于从她手中出来的红帖上的女方生辰八字大都与求婚男方的相合,因为她早已从中做了手脚.男方得到女方生辰八字红帖之后,便郑重地将其置于神龛内或灶神前,倘若家中三天之内平安无事,则被认为可以相亲.于是男女双方便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互相调查访问.调查的内容主要看男女双方是否门当户对,而另一项内容——男女双方是否合八字的最后裁定则交由算命先生完成,俗称合婚.一看男女是否八字相克,二看女方是否有宜男之命,三看是否冲犯尊亲.之  相似文献   

10.
藏族地区的婚姻家庭形式,已经发展到以一妻一夫为主,但过去也存在着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婚姻家庭形式。 求婚 藏族青年男女择偶求婚,各地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来说都是在相互结识、经过恋爱而结为夫妻。不过,他们的恋爱方式却颇具特色。在青海藏区抢帽子就是其中之一,这主要是男方求于女方。如果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他不是先去向姑娘求婚,颂吐自己的爱慕之心,而是设法抢走姑娘头上的帽子。抢到帽子后,过若  相似文献   

11.
丝路     
晓蕾 《旅游纵览》2014,(3):34-37
<正>"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古人对蚕的赞誉。蚕将自己洁白的蚕丝奉献给了人类的织造业。蚕丝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之一,是一种天然纤维,它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是丝绸的主要组成部分。蚕,是蚕蛾的幼虫,主要以桑叶为食,原产中国北部,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盛产蚕丝,作为丝绸的主要原料,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经济生活的必需品。  相似文献   

12.
土族的婚俗堪称一部优美的歌舞剧,婚礼自始至终在欢乐的歌舞中进行。在这里,我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一下互助土族的婚姻习俗。1972年,16岁的我初中毕业,父亲觉得该给我说媳妇了。一天,全家人正在吃晚  相似文献   

13.
丝路     
<正>"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古人对蚕的赞誉。蚕将自己洁白的蚕丝奉献给了人类的织造业。蚕丝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之一,是一种天然纤维,它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是丝绸的主要组成部分。蚕,是蚕蛾的幼虫,主要以桑叶为食,原产中国北部,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盛产蚕丝,作为丝绸的主要原料,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经济生活的必需品。  相似文献   

14.
黄静  姚磊 《神州》2011,(30):108-110
周口,古名周家口。是明、清两朝时期的商业城镇,因水陆交通方便,商业繁荣昌盛,被誉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素有"小武汉"之称。据清乾隆十二年版《商水县志》记,当时的周家口"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汇之乡,财货堆积之薮,南接楚越,北通燕赵,西连秦晋,  相似文献   

15.
蜀人渊源考     
先秦时期蜀国的历史,根据史籍记述,可以分为蚕丛、柏灌、鱼凫、蒲卑、开明诸代。杨雄《蜀王本纪》说:“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卑)、开明,是时人萌推髻左言,未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在这些时代中,蚕丛、柏灌诸代由于历史久远,其史迹已难寻觅,只有蒲卑、开明诸代尚有古史迹可考。蒲卑和开明都是统治过蜀地的氏  相似文献   

16.
渤海婚俗考     
渤海国是唐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人锐意进取,师法盛唐,使渤海成为“海东盛国”,史有“小中华”之称。在其传世的229年间,婚俗的演变,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每家每户长辈对儿女们成婚配对的大喜期盼,从相识到结婚生育每一道程序都要认真谨慎对待。下面是我亲眼目睹的南通现时婚俗。发草帖南通人生的女儿,称叫丫头,民谚云:丫头要挜。其意是姑娘在十二三岁时,父母就过早地为女儿张罗婆家,主动托媒。媒人是旧时男女缔结姻缘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无媒难成婚",在当时是人们思想上固定俗成的定律。在物色婆家前,首先将女儿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约一  相似文献   

18.
蜀蚕丛纵目     
《华阳国志·蜀志》:“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此应如于省吾先生所说,是当地“圆眼”或“横目”的土著对外来的“纵目”(斜眼)人的一种称呼。蚕丛目纵,似与其以“蚕”为图腾化身有关。叶玉森先生认为甲骨文有“蚕”字(参见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编》13.3),见于《铁云藏龟》185.3,233.2(参见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14.4590);又见孙海波《甲骨文编》(13.2)但是学者对此字是  相似文献   

19.
青海卓仓藏区泛指海东地区的乐都、平安、民和县的藏族地区。该地区的藏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为生,因此其生活、婚礼等习俗有别于牧区藏族,更具有传统的文化特色。说亲时代虽已进入21世纪,但卓仓藏区的大部分地区的说亲定婚,仍离不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  相似文献   

20.
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约五万人,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贞丰、睛隆、安顺关岭、普定、平坝、遵义、仁怀、黔西、大方、织金、金沙等县和水城、六枝特区。本文就贞丰一带他佬族的婚俗作一简要介绍。仡佬族青年男女在吃酒赶场过年过节的日子里互相认识、看中后,男方就用红纸(或红布)包着一双竹筷揣在对襟衣的胸口里,做个走村串寨的样子来到女方家,既不与女方的父母兄嫂搭话,也不坐下吃烟喝茶,只从怀里摸出那双竹筷恭恭敬敬地放在女家堂屋中的八仙桌上,然后走了。女方家亲属及寨邻看到竹筷,便知是来求婚。于是女方家父母就找亲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