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墙”里的演出,让年轻的马季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毛主席喜欢的相声段子,周总理细致入微的问候,都深深印在马季的脑海中。总理语重心长的教诲,是马季相声艺术永葆青春、长盛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以识才、爱才著称,三十年前从北京下乡来北大荒的知识青年姜昆、赵炎,当年就是由马季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们调回北京的,后来,他们在马老先生的栽培下,又都夺得了全国著名的“十大笑星”的桂冠.  相似文献   

3.
星岛 《文史博览》2007,(9):23-23
四十多年前的一场足球赛,朝鲜队和中国八一队比赛,中国队败北后,球迷群起闹事。此事引起国家总理周恩来的关注,于是,他对当时的相声演员马季下达了一道"秘密任务"——说一段关于足球的相声,以讽刺中国赛场上的不文明现象。  相似文献   

4.
正是一个力主“歌颂”的时代,最大程度地激发了马季的创作力——他的局限也正是他的力量所在。然而,这也铸就了马季晚年的困惑和受挫感我手机里一直存着个电话,“汪爷”。那是汪景寿,只一面之缘,就再也忘不了那张往下滴着憨厚的圆面阔额,洪钟一样的嗓门,和几乎束不到头的裤腰。我向他问起他最熟悉的朋友之一。“你说马季啊,现在也少联系了。马季存了十多个自己写的新段子,他不想拿出来,等以后再说。”  相似文献   

5.
姜昆 《纵横》2013,(8):62-64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同志,于1983年参加我刊编辑部举办的各界青年代表座谈会,并曾撰文。如今,30年过去了,他对《纵横》的感情仍不减当年。本期,姜昆同志在百忙之中为我刊独家撰稿,深情回忆其恩师马季先生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民间说唱曲艺中,相声是一种笑的艺术,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的“俳优”和唐代的“参军戏”,大约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形成了独立的曲艺种类。相声源于民间说讲笑话和口技摹拟表演等艺术形式,来自民间,扎根生活,涌现出“像声”(口技)名家郭猫儿,以及传承至今的《八猫图》《猫蝶图》等经典相声作品,这是中国猫文化在相声艺术中的生动体现,同时相声艺术又为中国猫文化史增添了幽默快乐的一章。  相似文献   

7.
我们还不敢轻易地判定,他是颗一闪即逝的流星,一个“被夸大的文化现象”,被人为寄予了美好想象的人造偶像,还是大器才成的艺术家,未来的相声常青树?郭德纲当然远不是横空出世的大天才,而对郭德纲的追捧,从根本上说,是民众对“歌德派”相声演员和宫廷相声的一次反叛,是对长期以来的“春晚”伪娱乐样式的说“不”。  相似文献   

8.
“相声泰斗”马三立,一生演出传统相声200多个,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他的相声,称得上是如行云游风,娓娓道来,天机自露,水到渠成,自始至终带着赏心悦目的松弛感.但在日常生活中,马三立却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一生不抽别人递过来的烟,让人难解其中之谜.  相似文献   

9.
还是那一道道车碾沟似的皱纹,还是那双小而有神的眼睛,还是那观众再也熟悉不过的身影。今天的李文华,背已经有些微驼,因发声吃力,他用紧紧地握手、深深地点头,为每一位到会者让座。 ’93岁末,正是各种辞旧迎新的文艺演出、联欢活动频繁,演员们尤其是相声演员“抢手”的时候。然而,只有这天,相声演员出奇的静,可谓“此日京城无相声”。著名的笑星们,匆匆赶往北京台湾饭店。他们不是赶场演出,而是为了一位同行,大家尊敬的“李大爷”而来的——李文华相声艺术四十周年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 从一个油漆工到一个深受观众喜爱、深为周行敬重的相声艺术家,四十年来,李文华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藏品中,有一盘珍贵的录音带,是当年闻名于西南联大的“四小姐”张充和女士所录的梁实秋先生的谈话。在录音里,梁实秋讲述了他和老舍先生同台说相声的趣事。“那回演戏是劳军,是压轴的戏。我表演的是跟老舍两个人‘伺候大家一段相声’。不过,我们那段相声也很精彩。精彩的缘故呀,就是我们都不会说,临时表演得很成功。我记得,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练习的时候说好了的,不许拿扇子真打脑袋。老舍说,说相声非得把扇子拿出来在脑袋瓜上打一下。我  相似文献   

11.
“说、学、逗、唱”是相声中经常提到的术语,代指相声演员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 说:最基本的一种表演技巧,貌似平常,实则繁难。  相似文献   

12.
徐秋 《中华遗产》2009,(7):150-151
大概很少有中国人不知道相声,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相声跟戏法——即中国传统魔术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典型的民间戏法是怎么样表演的:表演者一般是两个男人,开场就耍嘴皮子,类似逗哏的一位戏法师先说,“戏法都是假的,为什么穿大褂,就为好藏东西,大褂越肥带得越多——我的就肥”,说着抬起双臂亮亮身相,果然这戏法师的长衫肥得不成比例,惹得围观的人大笑。“变什么得带什么,我这也带着呢”,戏法师伸手到大褂里来回摸找,  相似文献   

13.
丁木 《纵横》2010,(6):49-52
有一张20世纪40年代的老照片,照片上有几位日后成为了中国相声名家,他们是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华,还有赵佩茹、常宝垄、常宝霆,这些说相声的皆身着长衫,一副本色打扮。照片中还有三个人,两胖一瘦,身着时装,相声爱好者也许并不熟悉这三人,但电影迷看后会脱口而出:“喜剧三星。”  相似文献   

14.
马泰算是地道的北京人,又是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当年,他与相声演员马季、京剧演员马长礼、话剧演员马群齐名,号称京城艺坛"四马"。如今马泰已年近七旬,在人生的路上和演艺生涯中,悟出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道理渗透着不少京味儿的礼数和恬淡的人生哲学。京城是"首善之区",这"首善"两字,是渗透到老北京人的举止言谈之中的。  相似文献   

15.
仿佛就在一瞬间,这个在演出时惯于以“非著名”自讽自嘲、名不见经传的相声演员,已成了中国相声界的头号明星。其蹿红速度之快,短时间内媒体轰炸之密集,完全可以媲美于当年的刀郎和现在的“超女”。  相似文献   

16.
罗静 《世界》2003,(3):19-21
六位老外身着唐装,其中五位衣服上分别绣着“心”、“肝”、“肺”、“胃”、“肾”五个汉字,他们用洋味十足的“京腔”和幽默风趣的表演,说起了中国的相声《五脏诉说》,逗得全场观众哈哈大笑。在前不久的第二届CCTV全国电视相声大赛颁奖晚会上,六个老外的相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六位洋小伙儿,是来自比利时的艾德峰、立陶宛的韦居柳、美国的司马孟德、俄罗斯的安乔、德国的容克礼和乌克兰的别利亚,他们目前都在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学习。  相似文献   

17.
笑声的窒息     
当相声不再讽刺的时候,人们便开始讽刺相声。幽默的精髓在讽刺,一个丢掉了讽刺的相声,也就丢掉了幽默。丢掉讽刺的相声,正如今天所谓的主流相声所呈现的,变成了丝毫不能令人回味的贫嘴、滑稽、插科打诨,不伦不类的歌功颂德,相声本来可以成为中国最幽默的脱口秀形式,而今天,却越来越丧失掉听众。正如有论者所说,相声的领域曾经可以是如此的自由和宽泛。观众可以长期观看到这类相声。关键就在于,早期的相声,和其他任何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都能够用丰富和真实的手法来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演员可以随意自由的探寻中国人民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中国文化的光辉和黑暗的一面,表演日常生活中令人厌烦的荒谬,无论是官场上的还是市井中的,给观众带来欢乐。总之,相声曾经能够讽刺中国的方方面面,包括黑暗的一面。但上世纪中叶的某个节点上,情况发生了变化。讽刺,是如何从相声中缴械的?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1月5日,郭德纲、于谦天津相声专场演出大获成功。于谦是郭德纲的捧哏搭档。他十二岁考入北京市曲艺团“团带班”学相声, 1985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曲艺团工作,但却有十几年不登台表演相声。那段时间里他忙于电视剧、小品表演,还到北京电影学院读了几年书,直到与郭德纲的合作,才把他的工作重心又拉回了相声圈  相似文献   

19.
你是这样香     
韩韬 《中华遗产》2017,(3):158-159
过去走江湖的艺人,例如说相声的,唱大鼓的,但凡成角儿扬蔓儿了,就称吃上“香东西”了。可什么样的食物算是香东西呢?他们没说明白。碧螺春是好茶,宜用粗瓷大碗,多放叶子,冲水,稍一焖。  相似文献   

20.
1948年春,马三立(1914—2003,相声“泰斗”)来到北平,应了两处活计,在王府井凤凰厅茶社演出和在华声电台说相声兼报广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