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7年9月底福田康夫担任日本首相以来,中日关系明显升温。主要表现在:两国军方的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福田首相2007年12月底访华。福田执政以来,日本政界最显著的变化是:执政党自民党和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在对华关系方面形成了良性的竞争。这种变化非常有利于改善中日关系。本文最后结合中日关系的最新动向指出:两国关系目前的升温,基础非常薄弱,福田个人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要修补靖国神社等问题对中日关系的伤害,还必须下慢功夫。  相似文献   

2.
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回暖的迹象。2008年5月6日至10日,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为进一步改善中日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扭转两国关系不断下滑的趋势,中日双方对这次访问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此次访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解读了2008年5月7日签署的中日关系的第四个政治性文件,最后分析了这次访问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本新首相为何在就任后迅即访华?他真想修复日中关系吗?被认为“极有可能对华强硬”的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10月8日- 9日对中国进行“破冰”式的正式访问。这是他成为首相后的首次出访,也是日本首相5年来首次访华。短短两天时间内,安倍与中方领导人举行会谈,使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了一致,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  相似文献   

4.
安倍首相、福田首相的出现,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两个人的问题,而是政治思潮回摆的必然结果……随着日本政治右倾化向中间回摆,日本对华政策又回到正常的轨道,中日关系马上就会破冰,就会迎春  相似文献   

5.
吉田茂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二战以后曾五次担任首相,掌日本政坛帅印达七年之久,吉田茂为战后日本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从分析吉田内阁对华政策入,着重剖析其内外成因,了解和把握其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并试图对作为政治家的吉田茂和作为外交家的吉田茂的不同与关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2007年岁末,福田康夫首相夫妇对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迎春之旅",展现出了对华友好、求同,合作的外交姿态。在此情况下,许多人都在问:中日关系已经从"寒冬"进入"春天"了吗?日本的对华政策在进行什么样的调整?福田能解决中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吗?  相似文献   

7.
二战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70年代前,基本处于冷战、对峙状态;70~90年代,进入友好、和平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经济合作迅猛发展;进入90年代,两国间的摩擦日益突出,进入友好合作与摩擦并存的时期。而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日关系虽从总体上仍未脱离合作与摩擦并存的阶段,但两国间的合作气氛相对减少,影响两国关系的不利因素明显增多。世纪之交,中日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一、影响中日关系的“旧疾”在中日关系中,一直存在着一些影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极其难以消除,时至今日,仍是…  相似文献   

8.
旅日华人吴汝俊牵线搭桥,安倍夫人密访中国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2006年10月8日访问中国,实现了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但鲜为人知的是,安倍首相能顺利访华,与其夫人安倍昭惠的一次“密使之旅”有着直接关系。而为安倍夫人访华搭桥牵线的,就是旅日华人京剧艺术家吴汝俊先生。不久前,记者在东京专访了吴汝俊,听他讲述了这段神秘的“密使之旅”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9.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45万字,118元该书是中日青年历史学术会议的第三部成果,汇集了中日两国历史学者的共同研究,讨论了自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后近150年的中日关系。近代中日关系,既不能仅仅用对立,也不能仅仅用某种友好一概而论,它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在近代中日关系的"现场",许多人一直为两国关系的维系而不停奔走。通过追寻这些驱动历史的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可以验证对立与共存的历史如何影响了两国的历史认识以及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的差  相似文献   

10.
在东京政界和外交圈里,如果有一个人敢当面对福田康夫首相说"你真是个木瓜!",这个人一定是日本前驻华大使谷野作太郎。除了父亲福田赳夫,对福田首相对华政策影响最大的,就要数谷野了。这个说中文跟说日语一样流利的日本人,被称为福田康夫的"头号中国问题智囊"。  相似文献   

11.
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数年,胡适和室伏高信这两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曾就如何改善中日关系问题多次交换意见.双方都强调加强理解和说真话,并在如何认识中日关系问题的症结及怎样改善两国关系等方面不乏共识.这一讨论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反响.但对话中两人都体现出明显的思想缺陷,如胡适的软弱、悲观,室伏高信则受到当时日本社会主流思潮的影响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12.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力量一方。作为共同抗日的盟国,一段时间内中美两国关系曾获极大改善,罗斯福总统推行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受到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欢迎。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在即,美国政府逐步推行反共反中国人民革命的对华政策,终于成为中国革命的头号敌人。那么,抗战胜利前夕,美国对华政策的这种转折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南方人物周刊》2014,(11):62-69
2012年9月,安倍晋三在在时隔5年后再次出任自民党总裁。当时中日关系因为日本政府(民主党执政)“钓鱼岛国有化”而变得异常紧张,预计到因为安倍晋三而进一步恶化下去的中国传媒似乎不多。  相似文献   

14.
华文媒体定位民主党是中间偏左政党,对小泽未来主导的中日关系,充满期待和想象,这是很大的危机日本首相麻生解散众院以后,自民党和民主党决战在即。日本政局变化,当然也牵动中国神经。  相似文献   

15.
日本执政民主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首相选举是一个关键,因为两个候选人,首相菅直人和前干事长小泽越走越远,甚至在电视辩论上互揭疮疤,激烈攻讦,以至于民主党分裂的传言甚嚣尘上。日本民意在小泽和菅直人两人选一的情况下,普遍支持菅直人,但是,小泽的参选有其理由,同时,这也是小泽最后一次的“王者之梦”。  相似文献   

16.
中日关系中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历史问题,一是台湾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得好,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否则会产生不容忽视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华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1):118-131,159,160
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一直没有与意大利建立外交关系。直至1969年初,中意两国关系正常化才迎来了转机,其原因主要是:中苏两国从结盟走向对抗、西方大国纷纷调整对华政策、意大利国内左翼政党力主承认新中国以及中意经贸发展的驱动。从1969年2月至1970年10月,中意两国围绕建交问题进行了长达22个月的谈判,最终于1970年11月6日签署联合公报。中意关系正常化掀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开始破产。  相似文献   

18.
历时三年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第一阶段,终于在2009年12月宣布结束了。在三年的过程中,中日两国学者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以比较冷静的心态就两国关系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就其中部分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坦率的讨论,公布了研究报告。总的来看,学术界和舆论界对这一研究成果的反映还是冷静的,说明大多数人对学者进行的研究采取了信任和肯定的态度。可以说,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为推动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趋于强硬,对华政策中的消极面逐渐凸现.由此,造成了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局面.特别是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日本现任主要领导人依然没有完全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日美两国公然把台湾问题列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之一,日本还在教科书问题上,在东海油气田开采、专署经济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归属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企图逼中国让步,并公开阻挠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等,致使中日关系出现了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人在等待新首相产生的时候,是否也考虑了日中关系问题?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高原明生先生,是日本的中国问题专家。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他说,他并不对日中关系前景感到悲观,日本新首相一定会采取措施,改善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