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媛媛 《攀登》2010,(6):59-62
本文旨在对作为一种哲学立场的“实用主义”进行正名,对实用主义学说的精神内涵进行重读和清理。实用主义把哲学的首要价值定位为研究人的问题,改善人的生活,其着眼点是讨论生活和行动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2.
周良发  李友 《沧桑》2009,(1):164-165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杰出的代表,在他的时代,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达到顶峰,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胡适是杜威最得意的中国弟子,他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对杜威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从经验自然主义本体论和工具主义认识论两个方面来论证胡适对实用主义哲学的改造。  相似文献   

3.
成龙 《攀登》2002,21(4):19-24
把邓小平的思想、理论称为“实用主义”在海外邓小平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海外学为什么要把邓小平的思想、理论称为“实用主义”?其含义和根据何在?它与英美哲学中的实用主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本对此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杜威实用主义理论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军 《民国档案》1998,(3):63-68
五四运动时期,中西教育文化交流频繁,其中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理论的传入,对于中国教育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体制的演变,无不受实用主义理论之影响,打上美式烙印。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作为民国社会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不可避免也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本文力图于两者的关系中研究出实用主义对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作用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接受实用主义哲学的途径和程度黄岭峻实用主义哲学自清末民初传入中国之后,经胡适等人的译介与宣扬,到五四时期便蔚为大观,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占主流地位的一种思潮。不过,揆诸中国近代知识群接受实用主义的具体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实用主...  相似文献   

6.
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元青 《近代史研究》2001,(2):130-169
五四运动前夕,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作为五四新知识界的嘉宾被隆重邀请到中国。在此后两年零两个月的时先里,杜威在中国各地巡回讲学,系统宣传了实用主义学说。由于该学说满足和适应了五四思想解放的时代需要,满足和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理所当然成为广泛流行于思想化界和教育界的一股热潮,杜威也理所当然成为舆论界关注的焦点和受知识界比较一致欢迎的外国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实用主义热潮的推动下,相当一批学吸收了实用主义所包含的实证精神的营养,破旧创新,发展了中国现代实证主义哲学、中国现代史学等新型学术研究。同时通过对学制改革进程关键环节及新学制标准和内容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也成为新学制改革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刘建平  彭先兵 《攀登》2007,26(6):159-162
和谐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而实现两者的全面对接有一个方法路径的问题,因为全面对接不是同时同步的对接。本文提出:首先,和谐文化不是无源之水,建设和谐文化要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前提;其次,传统哲学是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生长点,继承传统文化应以扬弃传统哲学为首要选择;再次,和合理念是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和重要内蕴,继承传统文化应以弘扬和合哲学为重点选择。  相似文献   

8.
试论实用主义哲学对中国近代学术研究的影响黄岭峻“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风行一时的实用主义哲学由于自身的缺陷与各方的挞伐,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和文化流派,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号召力和诱惑力。然而,其中的方法论因素却在学术研究中得到运用和发挥。许多学者在世界观...  相似文献   

9.
胡适是我国民国时期一位自由知识分子。早年留学美国,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从他的学术生涯可以看出,他既对实用主义有所继承,又有所改造,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实验主义。这对近现代的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指导史学工作者的最起码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真理问题是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传统哲学又把它归结为客观性问题。罗蒂把尼采的真理观同实用主义对支持实在论的客观性观念之种种结构与内容区分的批评联系起来,认为真理不是客观性的问题,而是协同性的问题。传统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存在在那里”(theworldisoutthere)的,而罗蒂则认为真理是不能“存在在那里”的,`那样的认为只是一个旧时代的遗物。  相似文献   

11.
刘相谦 《攀登》2004,23(6):41-44
本介绍了戴维森生平及主要学术贡献,围绕戴维森关于真理观、实在论和新实用主义观的阐述,探讨了其哲学思想在当代哲学发展中的重大理论意义,以及对语义哲学研完转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国宏 《攀登》2006,25(5):5-8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和理论基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粘合剂,是完善人类自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实现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扣住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哲学社会科学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为其理论支柱,有“哲拳”的美誉,“身心兼修”则是这个“哲拳”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精神非常显著的特征。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中“身”、“心”关系,得出“身心统一”是中国先秦哲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从“身心统一”入手,进一步发现了古人之“身心双修”的养生观念。同时通过分析太极拳,发现其养生思想也是从“身心统一”入手,最终达到“身心兼修”之效果。所以得出:“身心兼修”是太极拳与中国先秦哲学之契舍处之结论。  相似文献   

14.
实用主义是以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非理性主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它由美国逻辑学家皮尔士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后经詹姆士、杜威等人加工补充与发展,至20世纪20至30年代,成为风靡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时髦”思想之一。实用主义把个人的行为效果归结成为对自己“是否有利”、“有用”当作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迴避哲学的根本问题。 1896年日本的元良永次从美国留学归国撰文《杜威氏心理学》开始将实用主义引入日本。继之桑木严翼、大西祝等人作了进一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近300年间,西方历史哲学经历了由思辨形态向分析形态过渡的阶段性演变,20世纪初以来,更是流派繁多,观点纷呈。各种哲学派别,如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结构主义等等,都对历史哲学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回答,因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历史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科体系不断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实验主义的起源和形成,是从中西暗合到中西合璧的一个成功典范.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如先秦诸子、程朱理学、清代考据学里本身已具有的"由疑到证"的方法、精神暗合了现代西方"科学"的实证精神.胡适对赫胥黎的存疑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等思想、方法的接受和宣传,是建立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自身的传统观念和知识结构之上的.他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传统观念,即与西方暗合的由"存疑"到"考证"的精神,根据治学、救国的需要来接受和裁剪杜威的实用主义,"成功地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文化精华联结起来",①合璧为"中国化"的实验主义.  相似文献   

17.
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溪 《人文地理》2014,29(4):8-12
段义孚的人文地理学思想,在很多方面来源于20世纪哲学的发展。本文侧重于对他影响最大的实用主义、现象学和符号学三个领域,探索这些哲学思想如何或明确或潜在地影响了他的人文地理学观念。实用主义主要启发了他"日常经验"及其连续性和关联性的关注,符号学为他阅读建筑和城市的一些地理特征关系提供了帮助。而现象学则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影响了他,从他最初批判地理科学的数学化方法,到后来他对时间和知觉问题的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方感问题,均在现象学的视野下展开。此外,他以描述和归纳呈现一个"人"的地理经验的视野,也源自与现象学"面向事实本身"的主张。本文最后提及中国哲学和智慧对他的影响,他有效地融合了东西方的思想,使之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秦汉以来,"长寿"的老子形象给众多学者和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东汉之后的道教神谱当中,老子更由一个"善摄生者"一跃而成为养生术的鼻祖、仙丹的炼制者——太上老君。老子长寿神话的产生和嬗变与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化的运行机制之间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重现实、黜玄想"的文化特质使得早期道家哲学具有直观性、实用性的色彩和追求实用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战国秦汉之际的历史神话化运动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及其哲学的神秘化、庸俗化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9.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细究之,这是实用主义的哲学。其实,"读书"与"行路"是同等重要的,光"读书"不行,单"行路"也  相似文献   

20.
力行哲学的思想脉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道炫 《近代史研究》2002,26(1):179-199
力行哲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官方哲学。它的提出,适应着当时社会的某种政治需要,也和蒋介石的哲学思路密切相关。力行哲学从王(阳明)学及孙中山“知难行易”观念中借用了大量的现成概念和思想资源,同时,为适应其现实目标,蒋又对之进行了加工、改造,并由此引发了概念的混乱及哲学基本精神的冲突。力行哲学以“行”为中心,而“行”的概念本身就是复杂、含混的,“行”的落实也困难重重。当然。作为一种政治化的哲学思想,概念的清晰和统一并不是提出真正关注的问题;力行哲学的出现及其目标,和现实的政治要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