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其伦理学思想是建立在其先验论基础之上的,康德立足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然后向上追溯这样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得以成立的逻辑条件。这个条件在康德看来只能是道德律。康德认为,一条规律被认为是道德的,也就是作为约束行为的根据,它自身一定要具有绝对必然性,即在任何情况下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而道德律之所以具有绝对必然性就在于它是"定言命令",即意志对理性主体自己下的命令,因此也就是自律。所以在康德看来,只有意志自律才可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一切可能的道德概念只有在这个原则的涵盖下才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康德“道德律”之试析——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样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一直是西方哲学探讨的话题。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道德行为的三大规律:普遍的行为法则,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这三大规律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评价标准,在康德看来,任何道德的行为,无不符合它们的检验和审视。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先生基于康德绝对主义伦理立场,其道德见解具有人兽对立、理性至上、强调外烁、注重约束等道德精英主义的特点.本文则以道德常识和神经认知科学等方法,力证道德的生物演化、本能领先、基于内发、重视激活的道德平民主义.认为后者更契合新时代需要和新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4.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和典范,他所发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仅是一场认识论的革命,而且是一场人性思想的革命。他从先验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把人的本质归结到先验理性上,他的这一理性主义人性观的思想来源可最早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休谟哲学和莱布尼茨哲学作为康德哲学的直接出发点,也为康德人性观的确立提供了直接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约恩·吕森以一名德国学者的视角 ,通过研究康德的短文《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把康德关于世界史和理性的概念应用于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中 ,试图通过构建全人类的共同历史 ,依靠理性的力量来解决文化差异及个性冲突等全球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从康德对理性批判的思想和自我意识、知性的思想出发,以胡塞尔对康德思想的批判继承为主线,阐述胡塞尔思想和康德思想的关系,特别是胡塞尔"生活世界"思想与康德"自我意识"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胡塞尔的重要思想"生活世界"和胡塞尔的总结性思想——超越论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历史理性之在古代发现,这似乎是中国学术传统的一个特色。中国古代历史理性的产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殷末至周初),作为正题(thesis),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是一致的;第二阶段(西周后期至秦),作为反题(antithesis),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背离,而与自然理性相附合;第三阶段(汉代),作为合题(synthesis),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重新结合,并与自然理性(人性之自然)兼容。  相似文献   

8.
通过排斥感性,康德赋予自由与道德律的蕴含关系;但也因此,道德律无法定义自由行为的善恶;康德伦理学的内在困境,便在此。事实上,纯粹实践理性的逻辑规定,需要补充一个感性维度;这也表现为,道德律普遍立法的形式,需要增加相关历史性内容;由此,康德伦理学才有出路,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肖映胜 《攀登》2004,23(5):45-47
经济理性是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以个人利益为核心运用的理性,其突出特征是个人性、自利性。道德理性是人从道德角度选择行为所凭依的理性,它是以人为目的,即以人的整体或人类的每一平等的个体为目的的实践。精神活动,其突出特征是社会性、公利性。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率通常是以一个满意位取代了最优。那么,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能否共生息呢?实际上,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是统一的:(1)道德理性贯穿于经济理性;(2)道德理性与经济理性是相容的;(3)道德理性为经济理性设定边界。  相似文献   

10.
节约型社会的道德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约型社会就是以节约、节俭、节制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来安排社会生活和生产,从实际利益来看,体现出了经济价值,同时又因为这种价值取向彰显着人类对自身实践的反思和控制,担负着强烈的道德诉求。理性地、多方位地分析其所具有的道德诉求,以节约来建立现代社会道德信仰体系,引领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洋 《攀登》2008,27(2):70-73
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康德在近代哲学史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哲学的地位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和“实践观点”就直接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启示,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意义更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王佩 《风景名胜》2010,(2):90-90
人为什么要旅行呢?旅行并不能使人变得更聪明。康德一辈子住在小镇上,每天同一时间起床。同一时间散步,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个地方。镇子上的人都用他来对表,但他的思想却达到了人类理性的极限。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人类在理性中实现自我的物质依据。宗教,是人类在信仰中实现自我的精神依托。在理性与信仰中,人类不断地寻求自我,探索宇宙,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4.
<正>康德说,要"在一切事情上",都"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什么是理性?我看了很多解释,觉得最好的说法是陈乐民教授所指出的英文原意,即"常理常情"。理性的态度就是说话办事均应合乎常理,顺乎常情。试想,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言论行为都合乎常理,顺乎常情,那该是一种多么合谐的景象啊!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古往今来,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非理性。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  相似文献   

15.
在康德美学中,“形式”是引起很多误解的一个概念。美的形式是想象力内在化的形式,而不是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它依附于审美直觉,直接体现审美理念。崇高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因而对崇高的审美判断并不像美那样具有形式的合目的性的严格规定性。崇高的根据是内心的一种思想境界,它折射出来的是主体中的理性理念对全部感性能力的优越性。康德说,这种能力的优越性恰恰是在人的感性能力的局限性中被直观到。  相似文献   

16.
何海丽 《沧桑》2008,(4):153-154
道德主体身份认同至少需要符合三个要素:自由、理性和责任,意志自由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意志自由是基于对道德必然的认识和遵循;意志自由是道德主体的本真存在,是道德主体超越道德必然的核心要素,也是道德责任的发生根据和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7.
如何进行道德建设,不能就道德本身来说明,要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的实际状况进行具体分析,说明如何有效地引导人们行为选择的理性化。这就要深入地认识现时代所存在的制度性因素,使道德建设立足于制度建设的坚实基础之上,避免道德教育的空泛化和道德建设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8.
李仁武 《攀登》2011,30(3):101-105
"和谐"既是反映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理想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表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理性支持,要通过思想道德的整合来形成核心价值体系,把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融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之中,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具有公共道德理性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仿照康德的先验排除法,首先区分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然后在道德判断能力中进一步区分出理性的一般实践应用和纯粹实践应用。民间江湖是江湖中人的道德场域,只涉及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其知识水平无关,而评价道德判断能力的依据,既不是对行为的经验观察,也不是行为的感性目的和一般的理性目的,而只能是通过对行为准则的先验还原所得的普遍实践法则和纯粹理性目的。因此,民间江湖的爱与自由不是来自经验观察和田野作业,而是来自先验的和超验的理性推论。简言之,民间江湖的爱指的并非侠骨柔情和爱恨情仇,而是理性的实践之爱,即纯粹以履行普遍的实践法则为动机(目的)的爱;民间江湖的自由也不是任逍遥意义上的所谓"自由",而是理性对人的意志的一种必然设定。  相似文献   

20.
正1795年,欧洲国家大战正酣,誉满新旧大陆的普鲁士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挥笔写下了传世宏文《永久和平论:一种哲学方案》(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7~144页)。当时,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还能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但一场规模更大的全欧洲战争已赫然在目。71岁的古稀老人全然明白,这个"永久和平"计划只不过是哲学家的一个"甜蜜的梦",但他仍然呼吁欧洲那些务实而又世故的国务活动家们化干戈为玉帛,重视理论家的这个"做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