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荷 《神州》2012,(33):11-12
迎娶三公主是光源氏一生的重大转折点。一方面,迎娶公主乃至高无上之荣耀;另一方面,也正是在迎娶三公主之后,光源氏的幸福人生开始走下坡路,并且最终导致幸福家庭的破灭与自身肉体的毁灭。此种结局并非光源氏始料不及,而是万般无奈之下做出艰难抉择的必然后果。  相似文献   

2.
蔡荷 《神州》2012,(32):5-6
浮舟是"源氏物语"中作者作为贵族女子教育方面的反面素材塑造的典型人物。浮舟一方面端庄美丽、聪慧灵巧、心思细密,另一方面胆小、逆来顺受、自私、虚荣、见识不足。为了逃避三角恋造成的不可收拾的局面,浮舟选择投河自尽,但最终并没有投河。浮舟在小野出家,在深知与薰大将复合无望的前提下永远地脱离了俗世。  相似文献   

3.
蔡荷 《神州》2013,(34):11-12
2011年由日本东宝与角川共同拍摄的电影《源氏物语千年之谜》[1],叙述了作者生活的现实世界及作者创作的虚拟世界两条主线内容。影片的主旨,意在揭开《源氏物语》的创作之谜。然而,影片的核心内容,始终是围绕母子乱伦事件中当事人双方是怎样突破心理上的道德藩篱让肉体结合到一起来展开的。虚拟世界中所有人物内心苦痛的描述,都是为当事人冲破道德藩篱做铺垫。虚拟世界中人物的苦痛如一根链条。藤原氏的专权给桐壶天皇带来苦痛;天皇为了遏制权臣弄权,将苦痛传给光源氏;光源氏为了摆脱痛苦,又将苦痛带给六条妃子、夕颜和葵夫人等。藤壶女御为了剪断这根链条,不得已和继子发生了肉体关系。  相似文献   

4.
蔡荷 《神州》2012,(31):16-17
八亲王是『源氏物语』宇治十帖中登场的主要人物。小说中,八亲王先后两次拒绝认养亲生女儿浮舟。爱惜家声名誉、克己自律的八亲王并非不负责任的男人。第一次拒绝认养,主要是因为浮舟的出生非出自亲王本意;第二次拒绝收养,是因为浮舟的教养离出身要求越来越远。教养不周,势必影响到亲王生前身后的声誉。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证实了亲王判断之准确。  相似文献   

5.
蔡荷 《神州》2012,(33):2-3
学界对于继葵夫人之后光源氏的正夫人归属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迄今未有定论。持三公主正室说的,最有力的根据一是三公主高贵无比的出身,二是其住所位于六条院的正殿。持紫夫人正室说的,一是紫夫人的家臣机构被称做「北の政所」;二是三公主婚后,紫夫人依然是光源氏的同居妻子。然而,从光源氏的身份属性,两位夫人的称谓、住所及参与家政的情况,光源氏对她们的态度等方面分析,三公主和紫夫人没有正室与侧室之分,是两位地位平等的夫人。  相似文献   

6.
李安一 《神州》2012,(33):27-27
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源氏物语》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巨蓍。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它创立了对后世日本民族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物哀”文学传统,对日本民族文学的崛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系统阐述《源氏物语》“物哀”精神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7.
8.
甄修钰  张新丽 《历史研究》2012,(3):143-155,192
马克思分析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形态的方法论是从分析农村公社开始的。农村公社具有公有制和私有制二重性,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农村公社中的公有制如何被私有制败坏的历史过程。深入研究马克思在各个时期研究农村公社的动机和方法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马克思研究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形态这一方法论的科学性,而且有助于我们走出社会形态划分的争论和"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具体语境出发,从三个方面探讨严复维新变法时期的名作《辟韩》一文所涉及的人际关系及其思想内容。《辟韩》并不是一篇纯粹抽象的批判封建主义的理论文章,而是有着特定的时代内容。严复之所以辟韩,无论在人事上还是在道统文化上都是对李鸿章的批评和对张之洞的支持,而张之洞之所以要批驳严复的《辟韩》,主要是为了塞守旧者之口,以防守旧者以此为借口来反对维新变法。  相似文献   

10.
《春江花月夜》前16句与后20句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断层”,前者借明月高悬之象追问宇宙之永恒,空灵博大;后者借明月徘徊之景叙写人间约目思,细腻入微。前后两部分即使各自独立也皆是佳构,二者意境情调都似乎并不和谐,极难交融。但诗人却用爱情至上观、用一种“泛女性”视角将二者融于一炉,用笔奇正相生,堪为大手笔。  相似文献   

11.
科学性是现代百科全书的重要特性,亦是其生命所在。科学性是《方志百科全书》成为当前"传播方志知识最为全面、准确、权威的工具书"的前提与保障。科学性具体体现为:编撰队伍的合理组建、专家学者的全程参与、释文内容的述而不论、研究成果的最新呈现等。"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又要体现百科全书的权威性、客观性,还要具备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精炼性",只有不断专注于"科学性"的提升,才能使《方志百科全书》更好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碰撞、融合乃至创新。  相似文献   

12.
徐鹏 《黑龙江史志》2012,(24):24-25
<正>科学性是现代百科全书的重要特性,亦是其生命所在。2010年9月,朱佳木同志在《方志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全书》)编委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百科全书的性质决定了《全书》的"每个条目都要由该领域的权威学者来撰写,每个条目的释文都必须是准确的、标准的,引用的事  相似文献   

13.
《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是法国哲学家朱利安在中国画论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他将中国道家思想作为“他者”,以此从外部解构西方哲学,并企图用迂回的方式为欧洲思想发展开辟新方向。出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立场,朱利安使用欧洲哲学史的大量核心词汇去解读中国道家思想。与西方“在场”与“缺席”二元对立截然不同,中国道家思想消抹了画中的一切指涉关系,消解了在与不在的对立。因此,文章从“在场”与“缺席”这对形而上学的关键概念出发,结合书中内容解读朱利安对于中国画论中“在场”与“缺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确切含义,在学术界一直处于分歧和争议状态,探讨“逍遥”的本意,也就成了研究《庄子》哲学思想必须逾越的一道门槛.而要理解“逍遥”的本意,我们必须要在《庄子·逍遥游》的“小语境”下去考察,同时也要把“逍遥”放在《庄子》三十三篇的“大语境”下去考证,在具体和全面的语境下进一步了解庄子哲学的价值取向,方可知晓庄子使用“逍遥”的真实意图,明确“逍遥”的境界.笔者认为,庄子的《逍遥游》主旨意在阐释:安于“此在”是“自由”,超越“此在”是“逍遥”.“逍遥”是“自由”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真正的“逍遥”是超越“此在”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旅游研究纪事》文献分析--兼论旅游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宇华 《旅游科学》2004,18(2):4-8,25
国际旅游界著名刊物《旅游研究纪事》是国际旅游研究的缩影,对该刊近30年的2135篇文献的分析表明,国外旅游研究题材非常广泛、研究方法多样化,注重实用和应用。该刊主要刊登与旅游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营销管理、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而对旅游资源及其规划设计、旅游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关注比较少。在对该刊统计分析后,作者提出了旅游体系的圈层说。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间科举专书《唐摭言》,自宋嘉定间郑昉首刻后,旋即失佚。自宋迄明,此书条文虽偶有《太平广记》、《说郛》等删削本加以节录或明代清真馆旧残本,但已难索宋本旧态。此书至清代却抄刻频繁,版本殊多。本文在对清代诸本逐一比校的基础上,试图梳理各本源流情况,并对学界就该书版本中的"白头"、"臼头"本之争作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2,(1):F0002-F0002
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代表的文化经典六经的形成,带动了中国古典时代的哲学与文学繁荣,实现了古典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飞跃,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因此,六经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本书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在现代学术背景下,从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等方面对六经进行了全面的文学解读。  相似文献   

18.
“情兼雅怨”是钟嵘《诗品》评价曹植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评价其他诗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各注家对“雅”的点校存在很大分歧。本文指出,“雅”应是与“怨”两两相对的一种美学风格,而不是指《雅》(即《小雅》)。  相似文献   

19.
幼儿时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最关键时期,而"倾听与表达"能力则是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当幼儿刚接触社会的时候,倾听则是第一步,是幼儿感知以及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强弱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而表达是抒发想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本文从《指南》的角度,探究提高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国内海滨城市目的地为出游情境,运用营销学中“手段-目的”方法,通过其特有的“阶梯渐进”访谈程序获取了38名被访者的推、拉动机数据.通过系列处理、分析形成了一个综合展示目的地属性和旅游者看重的结果、个人价值之间链接关系的层次价值图.其中的若干条“手段-目的链”代表了旅游者对目的地产品与其个人相关性认识的主要感知逻辑.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国内海滨城市目的地的定位主题开发、宣传促销策略制定和市场细分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