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懿行 《贵阳文史》2011,(2):95-95
我静观过程缘写字,他写字,一如作画与作曲,每一点划,每一波动,每一浸润,每一展衍,都是智慧、心灵、情感与书艺的潜心镌镂。书法家程缘与我是神交。因一位挚友想"求"程缘的字,找到了程缘先生。  相似文献   

2.
人相吊,或以诗词挽,或以韵文悼,鲜有作画而祭之者。然广东番禺梁鼎芬死后,浙江龙游余绍宋就作画为祭,记录了梁鼎芬下葬的情景。此画名为《梁格庄会葬图》。1920年1月3日(农历十一月十四日),号称清末民初"岭南近代四家"之一的梁鼎芬在北京,  相似文献   

3.
刘绍义 《文史月刊》2013,(10):74-74
"章"、"竟"这两个字,都有一个音乐的"音"字,说明这两个字都与音乐有关,所以我们在口头介绍"章"的结构时,为了怕它与也是姓氏的同音字"张"字混淆,常常说"立""早"章。说"立""早"章是不对的,应该说"音""十"章才对。  相似文献   

4.
曹冬雪 《神州》2012,(14):36-36
综观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在学习"新课标"以后,在"平等对话"精神的感召下,激励用语贯穿始终,以学生为主,课堂上洋溢着活力和魅力。但同时也不难发现,失当的课堂评价语俯拾皆是,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常见的评价失当现象有:空泛单调、言过其实、无言以对、急躁专制等,为此我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倾注一个"情"字,体现一个"导"字,把握一个"度"字,讲究一个"趣"字,注重一个"新"字。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岩画中,虚幻动物形象是我们常见的内容之一。从画面形象及作画技法来看,作画者凿刻的画面形象完好,凿刻点细密均匀,图形外缘凿点极少。从中可看出作者作画态度认真精细,作画技法娴熟。说明画面中的奇特动物形象旨在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绝非作画者笔误。现就这一问题笔者谈出自己的看法与诸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6.
微名人     
《名人传记》2018,(4):62-63
饶宗颐写字和作画以及做学问都十分讲究一个“气”字.因为气不贯,就好像一个人没有生命。写字、做学问,实际上是把一个人的生命都摆在里面。有“气”有生命,才会源源不绝。气贯就神定,养成一个宁静的心态,排除掉各种干扰,  相似文献   

7.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2,(2):113-123
2010年2月21日,台北世界新闻大学举行了一场别致或曰"另类"的追思会,追思一个"另类"人物:卓尔不群者成露茜。会场既不肃穆也不哀伤,大礼堂入口处悬挂一幅手书的巨幅"侠"字,彰显逝者"有学有术有胆识,亦儒亦侠亦慧黠"。祭坛上悬挂着逝者的大幅照片,下端写着"再见,LuCie"。简洁不乏隆重,庄重不乏温馨。  相似文献   

8.
王晖 《文博》2011,(2):30-35
学术界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时代及其途径说法甚多。现代文盲与半文盲所作的现代"文字画"为我们提供了十分生动的例证。一位基本不识字的老太太所作的"黑网吧图"属于"文字画",早期识字不多的军旅作家高玉宝所作"入党申请书"似可视为"文字画"与正式文字过渡阶段的作品"图画文字"。在这个阶段,假借字是早期文字诞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文字的诞生过程中,假借字与本字几乎是同时出现的,不是像传统所说的假借字的出现在本字之后。把这些现代"文字画"与新石器晚期及纳西族东巴文中"文字画"和早期文字相比较,可帮助我们判断早期汉字产生的途径以及汉字正式产生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9.
张春梅 《神州》2012,(27):129-129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定义。这决定了教师是一个传授者,是一个绝对的权威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讲解,学生听记。整个课堂,静若止水、毫无生气,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是典型的"高分低能",步入社会,  相似文献   

10.
易建华 《神州》2012,(17):207-207
笔墨之美是中国画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中国画的精髓。"笔墨"不仅仅是作画工具,更是中国画技法的代名词。本文通过分析笔墨在中国画的关系,重点探讨中国画的用笔和用画的技巧,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卜辞中的“”为由字说张玉金卜辞有"'字,唐兰先生释为"由"认为即字①,于省吾先生也把此字释为"由"②,饶宗颐则释为"古".③晁福林释为④甲骨文中有"古"字,写作字从“口"从“母"。“母"就是盾牌,"古"是"固"的初文,盾牌的特点是坚固,因之,古人就...  相似文献   

12.
在流传下来的众多清代绘画中,有一部分作品上,作画者的姓名前署有一个"臣"字,这就是我们习惯上称之为"臣字款"的绘画。这部分作品数量不少,但传布并不很广。下面就笔者了解的情况,对"臣字款"画作一些考察。画家在名款前署"臣"字,并不始于清朝,就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为宋代,如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款为"臣李公麟奉(束力)摹韦偃牧放图",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款为"芦汀密雪。臣梁师闵画。"南宋供奉画院的马远、马麟、夏圭等人的作品上也有署"臣"  相似文献   

13.
伏海翔  李超 《文博》2013,(6):72-76
西安博物院接收移交李建成墓志一合,该墓志显著特征为志文"(?)"(谥号)字为重刻,证明"(?)"字之前为另外一字,参照《唐会要》对建成所上谥号争议一事的记载,结合磨损后残留笔画推断,修改前谥号为"(?)"字,这也体现唐太宗对定立谥号过程中的矛盾心理。一斑窥豹,反映出太宗对玄武门事件后的恻隐之心和政治立场,可弥补史料之不足。  相似文献   

14.
孙小兵 《神州》2012,(6):359-359
有这么一个故事:宋朝绘画之风盛行。宋子房做画院博士时,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考生作画。画作中有的着意表现“深山”,有的着意表现“古寺”。然而,束子房认为这些画作都很平庸,其原园就是不切题,因为最关键的“藏”字并没表现出来。那“藏”该如何表现呢?一考生是这样画的:苍郁的群山,代写语文教育论文中问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这样就把“深山藏古寺”之“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真正抓住了“题眼”,即能集中传达旨趣的关键字——一“藏”。审题审得准、立意立得妙。作文如作画。作画要审题。作文更要审好题。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不管男女和物的第三人称,都是用"他"来通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著名语言学家、诗人刘半农与周作人在闲谈时,提出创建一个"她"字,来表示女性第三人称的想法。1920年9月4日,刘半农创作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情诗,将"她"字入诗。该诗初始标题为《情歌》,1923年9月16日刊发于北京《晨报》的《副刊》。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忍痛璧还名画梁益年丹青意造本无法;画圣胸中常有诗。此联对仗工整,一丝不苟,别有深意。上联系毛泽东借用苏东坡之句"我书意造本无法"改动"我书"两字为"丹青",称赞齐白石的名画;下联系郭沫若借用陆游名句"此者胸中常有诗"变动"此老"尊白石为"画圣"...  相似文献   

17.
李建中 《神州》2013,(17):229-229
戏曲演员的唱腔要具有字正、腔圆、板准的基本功,目的是运用技巧的魅力来表现深刻的内容,达到"声情并茂"地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前辈艺术家在《演习部》中强调:"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这个"曲情"不仅指的是唱词的字面含义,还包括规定情境中人物的心境。唱腔应因人物性格、规定情境下不同的心情,而赋以不同的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18.
甲骨“■”字补释王正书卜辞有""字。人形,四肢完备.其头部戴有尖顶高冠,面部透雕方形眼孔、两侧有对称附耳.耳下置坠饰.可见这是一个表意明朗的象征文字①(图一)。前人曾作注释.孙治让谓其头;叶玉森释"鬼"字;郭沫若也认为"系象人戴面具之形,当是之初文"...  相似文献   

19.
今年南京中考作文命题是"我作主"。标题简捷明快,响亮而大气。"我作主"三字,以主谓结构构成一个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短句,喊出了90后这代人的时代心声,唤起了考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从小就应树起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周渝 《贵阳文史》2012,(4):48-50
张自忠与张灵甫是同一个生肖属相,前者正好大后者12岁。他们在同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洒过热血,又都在5月16日这天战死,可谓"同生共死"。张自忠生前被污蔑为汉奸,张灵甫死后被塑造成凶残顽固的"反动派军官"。但"抗日名将"这4个字才是二位将军最合适的盖棺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