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为目的,它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它是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变革的开始。本文主要通过洋务运动中开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史等措施方面,论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史摘     
曾国藩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意识和作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亦即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伴随武力而带来的西方先进的制度层面的进入,与中国古老的文化形成巨大的反差。先进的人士逐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的现代化进程。作为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开先河者,曾国藩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早期现  相似文献   

3.
格致书院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全新学校。它由外国人倡议,中外人士共办,招收中国学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它是在洋务运动背景下产生的,学院的支持者、所有者、管理者中有许多中国人皆为洋务官员、富商和学者,可以说,格致书院就是为洋务运动提供急需人才而创办的。但是,洋务运动作为在中国遭受外国侵略、列强剥削的情况下兴起的求强求富运动,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抉择,他们既没有采取保守的国粹主义态度,又没有采取急进的西化政策,而是选择了一条平等交流、渐进吸收的文化路线。当然,这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通过洋务运动,标榜“自强”和“求富”,在旧中国首先引进西方近代技术,兴办了几十个军民用近代企业。但由于主观客观的种种因素,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旧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的国家。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它在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方面所留下来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实现四化,是否多少可以起些借鉴作用呢?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慈禧太后掌握清政府大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而在几派势力中游刃,对西方文化科技既顺迎又抵制。又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铁路作为"长技"在近代中国掀起很大的争端,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她的顺迎、抵制或喜或厌则深刻的影响着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殖产兴业·经济发展秀风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所处的国际背景大体相同,为摆脱沦为殖民地的危机,中国的洋务派从1860年开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日本则在大体同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大搞“殖产兴业”,以...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在戊戌变法史研究中,对慈禧太后的研究似欠具体和深入。作为统治阶级的最高政治代表,慈禧太后的政治态度如何?其政治态度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怎样?维新派若采用“和两宫”策略能达到变法目的吗?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长期以来,多数论者习惯于把慈禧太后说成是顽固派的政治代表,这是很不全面的。顽固派是清朝统治集团中最保守、最反动的封建政治势力。他们站在正统的封建立场上,大肆鼓吹“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旧的封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被称为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由于面临着“造船制械”等各项新事业.使传统的旧体制下产生的封建“人才”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所以在兴办洋务中,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开始为培养新式人才而创办洋务学堂,福建船政学堂作为洋务学堂之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新思想、新文化的代表和传播者,它对近代中国早期的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封建、郡县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征。指出中国近代革命运动主要是反对郡县制,中国近代引进的西方文明主要是与中国社会相似的、西方封建制的精华。唯独科学技术的差异值得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杨玲玲 《黑龙江史志》2014,(16):146-148
洋务运动期间通过购买和仿造西方的先进机器,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中国,创办了一批近代的军事民用企业,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出一大批近代的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思想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科技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奕勖作为总理衙门的主持人,在义和团高潮期间的表现,长期被认为是主张“剿团”的,因而与慈禧关系十分紧张,以至于慈禧“欲杀奕勖”,后因城破而免。义和团也认为,奕勖信教,提出了“杀一龙二虎三百羊”口号。二虎之一就是奕勖。但是,新发现的档案史料表明,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前后,奕勖一直为慈禧出谋划策,对其言听计从。二人关系诡秘,其亲密程度,无人可比。当八国联军已经兵临北京城下时,慈禧几乎每天都见奕勖与载漪,密商对策;相反,军机首辅荣禄受到了慈禧的冷落。庚子七月初一日至十九日间,慈禧居然召见奕勖达16次之多,且与载漪同日召对,共谋西逃之策。而作为武卫军统帅的荣禄,则丝毫不知出逃之决定。本文还揭示慈禧与奕勖这种不寻常关系的由来及其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档案为依据,叙述、考证了李秉衡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表现。慈禧决定对列强宣战后,急切召李秉衡进京,京师的守旧势力嚣张一时,而希望李氏进京的均为顽固派官僚。李秉衡率部北上途中,攻毁教堂,入京后,迟迟未赴前线,先后五次被慈禧召见,并与义和团一起围攻使馆。本文引用清档,论证李秉衡陷害主和派,导致慈禧、徐桐、刚毅等顽固派,将许景澄、袁昶等杀害的重要事实。本文认为,李秉衡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行为,与守旧派的愚昧排外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肯定李秉衡在义和团运动中举动是爱国的,则又要面对如何评价支持、重用李秉衡的慈禧、徐桐、刚毅等人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在慈禧的操弄下,光绪继位,但留下诸多危机变数,从而引发摇荡朝局数年的继统立嗣之争.先有广安、潘敦俨的奋起,继有吴可读尸谏,最后以群臣参政的方式得以解决.而类似吴可读这样愚忠以至不惜舍生事君者也渐成末世绝响,清流们的"烟墨烂然"不过是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时期的回光返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全面介紹"張之洞檔案"中有關别敬、禮單與貢摺等材料,具體說明張之洞支付别敬、贈送禮物與進呈貢品的情況,並由此觀察晚清上層社會的日常生活,觀察晚清上層社會的腐敗速度與程度。本文以極大的篇幅介紹張之洞向慈禧太后進貢,尤其是慈禧太后、光緒帝逃亡西安時期的情況。張之洞雖是清流出身,但到了此時,仍不免須花費很大精力和財力來辦理送禮與進貢;而他的禮物與貢品中,竟有相當部分是書籍與文具,依舊顯露出其書生本色。  相似文献   

15.
在晚清洋务新政背景下,江顺诒虽屈居下僚,然能以通时务、达事权为奋斗目标。在中外文明比较中,除了对基督教有所批评外,对西洋商业文明、政治制度等多持肯定态度。虽给人"抑中而扬外"的印象,然实则是以"西学中源"为底色的一种"尊西方——超西方"的路径。在古今之变上,并非由"泥古"到"求新"的简单转型,而是务求实用,主张"泥古"、"背古"皆非,以富强为目标的社会发展观。他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回应了洋务新政所带给人们价值观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6.
李凭 《史学月刊》2007,(5):21-26
密皇后杜氏与昭哀皇后姚氏均受明元帝的宠遇,又都于明元帝去世前三年的泰常五年死去,于是宫中再无皇后。明元帝去世后,太武帝的乳母窦氏受封为保太后,她不仅在后宫得势,还进而干预北魏朝政。对此一系列史实的考证说明,北魏为防止母权干预政治而确立子贵母死之规,但由此派生出保母抚养储君之成例,遂致保母干预政治,其结果竟与子贵母死之规的初衷大相违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初由旅美中国留学生发起的“保钓运动”有高潮迭起的发展过程;有由单纯的爱国保土运动向“中国统一运动”转变的深刻原因;起到了维护中国领土主权、谴责美El侵略、唤起国人民族意识的作用,是留美学生和学人关心祖国前途、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发端;中国政府对留美学生发起的“保钓运动”给予了积极肯定;“保钓运动”寻求国家统一的探索,对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交流融合而培育出来的一代女杰承天太后,积极实施汉化政策。她没有停留在建章立制的层面上,而是着眼于推进契丹社会封建化的长远战略。这一战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圣宗皇帝的儒化教育,二是对官僚队伍的儒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近代国货运动阶段性明显,呈现由低级到高级渐次发展的趋势。学界偏重对整体中的某一侧面进行考察,纵向比较分析虽偶有着墨,但都比较笼统,史料也欠详实。《国货周刊》与30年代的国货年运动相始终,集中反映了这次运动的历程与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国货年运动是近代国货运动的最高峰,无论是组织领导的严密性、宣传形式的多样性,还是社会参与的广泛性、运动开展的深入性等方面都远远超出以往的任何一次。  相似文献   

20.
义和团运动时期驻外公使们处境尴尬,他们力主镇压义和团运动,对八国联军入侵一味妥协;同时,也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付出了巨大努力.另外,驻外公使们与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员、清朝中央政府以及驻在国的交涉往来中,反映了其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