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来自于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随着佛教的东传而逐渐在当时中国的西域和内地传播开来。犍陀罗艺术主要由往来于丝绸之路间的中外使节、僧人、手工艺术匠人和商旅从印度,通过西域于阗、龟北地区,而后再经过河西走廊传到内地的。目前在古西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壁画中,可以发现不少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汉地佛教艺术遗迹和印度佛教艺术(包括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这一源于异邦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播并逐渐与中国本土艺术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试综述犍陀罗佛教美术表现手法,从早期的写实主义西方样式至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时期的独特风格及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之间深受罗马帝国及印度秣菟罗美术的影响,到达它的极盛期。印度笈多王朝(公元320—600年)兴起,犍陀罗美术即使没落,也对中亚及中国的佛教美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亚地处亚洲内陆深处,是草原民族向南方迁徙的必经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常遭到外族入侵,统治者不断变换,呈现出文化的复杂性、艺术认知的广泛性。阿姆河流域更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形态,创造了蕴涵多元文化因素的伟大艺术成就,将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4.
《敦煌学辑刊》2009,(3):113-113
应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邀请,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王冀青教授参加了由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和北京大学巴基斯坦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赴巴基斯坦考察团,于2009年6月22日至6月29日赴巴基斯坦进行了访问考察。  相似文献   

5.
顾晓燕 《丝绸之路》2011,(10):22-23
炳灵寺169窟壁画、塑像艺术是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集中表现。本文重点分析了169窟壁画、塑像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创作理念的承袭,并进一步探析了该窟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佛教考古是指从佛教正式传入的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考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存发现相对较少,有些佛教遗物在形态和性质上较为模糊,不易辨识,但它们对研究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及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历史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近年,学者们对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佛教遗存的性质、时代、分期、艺术风格、传入路径等开展了大量研究,相关成果对认识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历史文化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皮央和东嘎,是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的两个小村庄,坐落在城北40公里一条东西向沟谷中。从寂寂无名到声名鹊起,并以两家村名联袂现世,所凭借的正是与两村相邻的超大石窟群。该遗址1996年列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经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即为"皮央和东嘎遗址"。都被冠以"西藏最大佛教艺术石窟"名号了,发现时间却相当晚近,这之间的反差似乎够大,无论是何原因导致,它就在那里,总有抖落尘埃那一天才是正解。  相似文献   

8.
9.
龙门石窟的唐代佛教艺术 ,从窟龛形制方面所具有的厅堂式建筑结构及窟内地毯式雕花的装饰手法看 ,唐代洞窟在构造形式上反映着石窟建筑的世俗化情调。而唐代洞窟中比比皆是的供养人、伎乐人、力士、夜叉等人物形象 ,其时装服饰、面容仪表 ,则透露出现实社会各界人士的民俗化时尚。在唐人这种尽情贴近现实生活的创作意识支配下 ,龙门石窟的宗教造像无一不打上取悦时人欣赏习惯的艺术烙印。作者认为 ,所有这一切 ,正是佛教艺术东传我国以来 ,与东方社会文明相融濡沫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耿文雪 《沧桑》2014,(2):24-27
明成祖时期,继承并发展了太祖时期的佛教政策。在整顿和限制的同时又加以提倡和保护,推行了增设僧司衙门、完善度牒制度、限制出家人数、禁止私创寺院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佛教管理制度,减少了劳动力的流失,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使明代佛教政策趋于完善,渐成定制。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洪渎原成任墓地发掘了一处东汉晚期家族墓地,出土了两尊金铜佛像,它们是目前国内考古出土的时代最早的可独立供养的金铜佛像。通过对其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和金属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初步认定系本土制作的具有犍陀罗风格和马图拉风格的金铜佛像。这两尊金铜佛像的出土,对于佛教及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05年5月至7月间,为配合赤(峰)一通(辽)高速公路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通辽市孟家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相似文献   

13.
鲁晓帆  田聪 《收藏家》2014,(9):56-63
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是2013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的重点项目。去年冬天,该展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短短20天中,展厅内从早到晚都是摩肩接踵观赏的人群。主办方举办"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旨在传播佛教的美学理念,为大众奉献出一场关于佛教造像艺术的视觉盛宴。从展品的精心挑选,到展览形式设计的独具匠心,以及展出形式的新颖别致等诸方面来看,都不失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展览。  相似文献   

14.
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发现与发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遗址抢救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获得一批重要的学术资料。一、发掘概况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位于临漳县习文乡北昊庄北  相似文献   

15.
土寨子遗址位于巴东县北部西南角的长江北岸,文化堆积厚6~183厘米,一般在100-130厘米之间。尽管因人为的原因,遗址的相当部分已被扰动,但仍可据出土遗物判知,其主要堆积为夏代遗存,文化面貌与路家河遗址第二期遗存后段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6.
石窟艺术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它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此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代武惠妃石椁外壁纹饰的宗教内涵重新分析,认为其中的4幅"勇士神兽图"表现的可能是力士狮子的含义,它所表现的是犍陀罗佛教艺术中的护法者郝拉克勒斯和狮子形象的变体。石椁外壁的动植物纹饰表达着不同的生死信仰,共同组成了一幅佛教的涅槃之地——窣堵波的墓葬化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2011,(18):34-38
2002年4-6月,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瓜州县博物馆对瓜州县锁阳城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布探方8个,探明有夯土城墙遗存的架穴、夹洞等,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瓷器、铜铁器、石器等。  相似文献   

19.
临潼区(原为县)位于陕西关中东部,南依骊山,北面渭水,境内山、塬、川地由南向北接连分布,地上地下水源丰富,气候温和,土质肥沃,自然条件相当优越,自远古以来这里就是最为适宜人们聚居繁衍的上好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次考古调查,文物普查,已查明史前遗址近30处,驰名中外的姜寨聚落遗址乃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德惠市李春江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江遗址位于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李春江屯,是一处单一文化堆积的遗址,时代在金代中期前后.遗址内发现有房址、灰坑等各类遗迹40余处,出土石器、陶器、瓷器、铁器、骨器、铜钱等各类遗物三百余件.房址均为带有取暖设施火炕的长方形建筑.灰坑形制各异,坑内包含物较少,往往夹杂大量红烧土颗粒.此外,遗址内还见有大量牛、马、猪、狗等家养动物骨骼遗存.该遗址的发掘为我们进一步认识金代物质文化及平民生存状况、经济形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