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心道是一位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有一定影响的高僧。然而其在当下无论是研究学者还是佛教信徒,对这位高僧都了解不多。特别是其两次来到西北学密弘法,尤其是第二次西北之行,曾在敦煌停留月余,在此期间弘扬法幢宗、兴建法幢宗寺院、广收弟子,把敦煌地区的佛教引入正信佛教。通过对心道在敦煌地区弘法活动的研究,可以对民国时期敦煌地区的佛教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北魏佛教受凉州佛教及其它十六国佛教影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文成帝复兴佛法直到北魏灭亡,佛教持续兴盛.以云冈、龙门等为代表的大量石窟寺的营建,以及其它佛教遗存都是北魏佛教发展和兴盛的实证.泰州一带,麦积山石窟也开始大量开凿,终成为陇右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成为陇右佛教的中心.史料中高僧的活动、地方官员的奉佛以及佛教势力的增长等,都表现出秦州佛教的发达,并且与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辉军 《丝绸之路》2011,(22):10-11
起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最早兴盛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特别是五凉时期,佛教在河西地区,尤其是在凉州一带始终受到人们普遍尊崇和信仰。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五凉时期佛教在凉州地区兴盛的原因作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凉州佛教对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为我国佛教大发展时期,佛教在我国各地发展迅猛。凉州地区由于特殊地理交通位置,佛教在这一时期也迅速发展起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一时期凉州佛教发展兴盛的原因作一探析,希望对这一时期佛教为何迅速发展全中国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源于印度。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后。佛教传人中国。凉州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是佛教传人中国较早且发展迅速的地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商贾、僧人等驻足其间。推动了凉州政治、经济、文化和佛教的发展。竺法护、昙无谶、鸠摩罗什、玄奘等一批中外高僧曾在这里弘扬佛法、翻译佛经。凉州本土也造就了许多佛教高僧,如竺佛念、释智严、释宝云等,他们东来西去,  相似文献   

6.
五凉佛教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凉佛教及其东传陆庆夫大同云冈石窟与洛阳龙门石窟皆为元魏所开,至今垂千五百年有零,而遗迹犹存,气象宛在。拓跋氏当初兴佛之盛,由此可以想见。然而追本溯源,北魏佛教的兴起当与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佛教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对此,《魏书·释老志》写道:凉州自张轨...  相似文献   

7.
米玉梅  罗静 《丝绸之路》2010,(20):24-26
心道法师是中国近现代佛教文化史上的代表人物。他在西北地区十几年的弘法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开创了法幢宗并积极实践着"人生佛教"的理念,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地区佛教的发展,在近代中国佛教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佛教杜斗城前凉是十六国早期建立在河西地区的一个政权。其奠基者为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张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张轨提出到凉州任职,晋惠帝授其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张轨即带家人离京赴任。公元314年,张轨病卒。晋愍帝以其子张为都督凉州...  相似文献   

9.
米玉梅 《丝绸之路》2011,(12):49-5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心道法师来到西北,面对西北的历史环境和民族、宗教等诸多因素,在继承诸宗大德佛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佛学观点,因地制宜,进行了一系列适应西北佛教恢复和发展的弘法实践,成为西北佛教发展中重要的一篇。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21,(10)
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艺术既有几千年所逐渐形成的深厚传统,又具有丰富的多民族特色,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也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早期,新疆鄯善地区的佛教艺术具有较多犍陀罗影响,而龟兹艺术却明显富有了龟兹特色,并影响到了周边地区。甘肃河西地区十六国时期出现了凉州样式,进入内地后,魏晋南北朝有了以艺术家戴逵父子、  相似文献   

11.
邢合姜石椁内四壁及顶部均满绘佛教题材壁画,为北魏平城地区墓葬中首次发现,也是目前仅见的北魏石椁佛教壁画,填补了平城佛教壁画的空白,为研究长安和河西走廊的凉州甚至西域艺术传播到平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将邢合姜石椁所绘二佛并坐、罗睺罗因缘故事、婆薮仙等佛教图像与云冈石窟所雕佛教内容进行比较,以期找到更多大同北魏墓葬考古与云冈石窟开凿的研究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辑洛阳地区新近出土的九件石刻文物,总体上反映了中古时期当地佛教寺院参与社会人文事态的广泛.此中显示的龙门地区出土石刻文物的密集,则折射出盛唐前后这一地区佛教人文活动的繁盛.  相似文献   

13.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是凉州瑞像研究的主要文献,只是因为它充满神话色彩,研究者需要抽丝剥茧,才能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据此可以推测6世纪初当地确有造像活动,但是未必发生在"正光"年间。因为这则材料中有关时间的记载都普遍缺乏准确性,在佛教上层精英的眼中,"正光"是佛教僧团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瑞像的无首状态和正光佛教态势契合,因此"正光说"可能也是高僧传经布道的一种权宜方便。  相似文献   

14.
程爱民 《丝绸之路》2013,(16):18-19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于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汉朝开辟河西四郡,武威逐渐成为河西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凉州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是外来文化进入内地、中原文化向外传播的必由之地,也是吸纳多种文化的最前沿阵地。大量的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物品由此涌入,往来的商旅与使团中又夹杂着佛教徒,无形中又把公元前5世纪诞生于印度的佛教传播进来,由此使凉州成为佛教东传的必由之路和佛教的第二故乡,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经由隋文帝的极力推动,中国佛教终于走出北周武帝灭法运动的阴影,并在隋朝两位国君的支持下迅猛发展.相比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则主要侧重于利用.为恢复丝路贸易,大业年间隋炀帝西巡,打败吐谷浑,期间曾经举行过两次重要的佛事活动:诏令慧乘讲诵《金光明经》和礼拜凉州番禾瑞像.该文以此为中心透视隋炀帝的佛教护国思想及其来源.  相似文献   

16.
晚唐政府对河西东部地区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历史研究》2007,(4):27-41
咸通四年,唐政府设置凉州节度,以统凉、洮等六州之地。凉州节度设置之初,唐政府多以朔方节度使兼领凉州节度。此后,随着河西地区形势的变化,唐政府将凉州节度的建制改为河西都防御,并最终易名为河西节度,其主要辖区也由陇右调整至河西东部地区,而唐政府通过凉州节度对其调整后的辖区进行了切实的管理。朔方节度虽一度不再兼领凉州节度,但其在晚唐时期仍频繁参与河西东部地区事务,反映出唐政府经营河西策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卢冬 《陇右文博》2005,(1):68-74
甘肃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和重要基地之一。三秦五凉和南北朝时期,甘肃相对稳定,丝路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和西域化艺术首先在凉州和陇右生根开花,再传播到全国,使中西交流达到顶峰,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昌盛。十六国以来,历代竟相兴建寺塔,凿窟造像。莫高窟、马蹄寺、天梯山、炳灵寺和麦积山等,都是当时最名的禅林圣地。  相似文献   

18.
道安的《凉土异经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土异经录》是道安对当时译于凉州,但译人缺失,无法考定的汉文佛籍所做的编目。此《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全面的关于“凉土异经”的目录,对研究凉州佛教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凉州地区自古以来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汇聚的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本文就凉州一带的特殊民间禁忌加以分析,以此认识凉州民俗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丝绸之路国际交通线和东、西文化交流的培育下。中国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地区成为5~6世纪佛教艺术流行的一个重要中心区域。这个地区佛教石窟的集中分布证实了佛教弘传的广泛性及其艺术深受西方影响的普遍性。然而外来影响也与当地传统产生互动,从而引起了创新和独立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