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凉州建德大地震与番禾瑞像信仰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周建德年间番禾瑞像曾经发生多次佛首跌落事件。释道安和释道宣直接将其与北周政权的覆亡和北周武帝发动的灭法运动相联系。正是因为这种"预言"功能,番禾瑞像信仰随后兴盛起来。然而经过考察发现,番禾瑞像佛首跌落事件实际上和建德年间凉州大地震存在密切的关系;释道安和释道宣对此却避而不谈,直接将此与政权存亡和佛教兴衰联系起来。这段记载大概也是曲笔之作,反映出两位高僧大德的末法思想。  相似文献   

2.
自1937年至2014年,成都地区陆续出土了9件南朝梁至北周时期的石刻阿育王像。这批造像是目前所知最重要的阿育王像实物资料。结合造像题刻及相关文献可知,这类造像的性质为瑞像。阿育王瑞像的样式受到了犍陀罗、马图拉造像的影响,但同时又有本地特色。综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及莫高窟第72窟的壁画可知,阿育王瑞像的样式是通过先丈量造像,然后按比例临摹的方式传播开来的。阿育王瑞像分像身、头光、莲座等三部分示现的灵瑞故事,实际上是佛教文献对造像结构的神秘化叙述。  相似文献   

3.
尚永琪 《历史研究》2012,(2):163-173
释迦牟尼佛瑞像的制作与流传是一个介于传说与史实之间的"历史事项",在僧史文献中,"瑞像"作为佛像中一种非常特别的造像样式,其源头是"优填王旃檀瑞像",即完全按照释迦  相似文献   

4.
佛教流传千百年来,虔诚的信众发心造了大量佛像,木、石、金、玉形形色色,至今留下了无数的佛教艺术珍品,其中有一尊佛教史上极著名的佛像——旃檀瑞像。这是旃檀木雕刻的释迦佛立像,法相庄严表现了释迦牟尼佛的32种瑞相,故名旃檀瑞像、旃檀佛像。一、旃檀瑞像的来龙去脉此像历史悠久神奇,相传佛成道以后思报母恩,遂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数月未还,优填王(utrayang,邬陀衍那)思念佛。乃请目犍连主持用旃檀木雕刻了佛像,佛从忉利天复降人间,王率臣民往迎佛,旃檀佛像升空谒佛,佛为之摩顶授记说:我灭度千年后,汝往震旦,广利人天。这个  相似文献   

5.
四川唐代摩崖造像中部分瑞像的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造像中有些造像因其来历不凡或为帝王、名家所造,或有神奇的灵应故事等,被称为瑞像。随着中印交往的频繁,大量印度瑞像被带回中土并不断被摹刻和流传。四川石刻中有一部分这样的造像,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由于每种瑞像无论时间和地域如何变化,都保存了固定的来历和基本稳定的形态特征。参考敦煌等地的研究成果能够辨别出四川摩崖造像中这些唐代瑞像,它们约在唐初开始出现,流行于七、八世纪,可能持续到十世纪。从来源上看,和唐初到印度求法的僧人玄奘和出使印度的使节王玄策等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涅槃像是佛教常见的题材。"涅槃"意为重生,佛教建立的教义,是佛教通过某种修行方式所达到最高的境界。印度最早的涅槃石雕像是在释迦牟尼涅槃处,即拘尸那城所建的涅槃像。本文着重研究我国现存北朝时期最大的涅槃像——甘肃炳灵寺16窟涅槃像。  相似文献   

7.
正在现实生活中,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吃斋"与"吃素"是一回事,因为大家到寺院里吃到的所谓"斋饭"都是素食的。然而,其实"吃斋"与"吃素"是两回事,因为"吃素"简单来说就是不吃一切诸如猪肉、鱼虾等荤菜,而"吃斋"则是佛教的术语,是一种佛教行为。"吃斋"其实应该是"持斋",因为对佛教来说,过午  相似文献   

8.
经由隋文帝的极力推动,中国佛教终于走出北周武帝灭法运动的阴影,并在隋朝两位国君的支持下迅猛发展.相比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则主要侧重于利用.为恢复丝路贸易,大业年间隋炀帝西巡,打败吐谷浑,期间曾经举行过两次重要的佛事活动:诏令慧乘讲诵《金光明经》和礼拜凉州番禾瑞像.该文以此为中心透视隋炀帝的佛教护国思想及其来源.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6,(3)
凉州瑞像因缘故事共有两个版本:《续高僧传》和唐天宝《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李师仁"这个角色,碑文刊布之后引发了学界的讨论。通过梳理可知,"李师仁"实际上是刘萨诃与凉州瑞像故事在中古时期河西民间传播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虚构的人物,其原型就是"离石人"稽胡刘萨诃:刘萨诃籍贯是离石,而中古时期"李师仁"和"离石人"读音相近或相同;其传记也具有共同性,在唐朝小说中留下了身影。"李师仁"的产生体现出历史撰写的层累特质,也展示了口头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2008,(6):72-77
概况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代表了中国古代5世纪到6世纪时期高超的佛教艺术成就,整体布局严整,风格和谐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次高峰。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在我国三大石窟中,它以石雕造像气魄宏伟,内容丰富著称。  相似文献   

11.
葛金根 《收藏家》2010,(2):31-36
自东汉“白马驮经”佛教从西域天竺传入中国,经长期弘传,逐步成为我国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泛的宗教。佛教的传入与迅速流布,最初是以“设像传道”为基本手段的,让人顶礼膜拜的佛教造像,便于系念观想的佛教绘画一一应运而生。故佛教在中国又被称为“像教”,反映了许多人是通过“像”来接受并认识佛教的。  相似文献   

12.
王慧慧 《敦煌学辑刊》2007,54(4):217-221
传统宗教学往往立足于各大宗教与政权建设的关系及宗教自身的发展等问题,而忽视宗教在民间的发展状况,佛教也不例外,但随着官方主宰下的大传统佛教文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民间佛教信仰及边缘化佛教信仰的研究.因为在关于中国佛教分类方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共识,不同的研究者根据其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佛教进行了或细致或粗略的分类,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看法:许理和先生把中国佛教分为"王室佛教"、"士大夫佛教"、"民众佛教",顾伟康先生把中国的佛教分为雅文化层次的"经典佛教"和俗文化层次的"民俗佛教",李四龙先生认为中国的佛教可分为学理型佛教和民俗佛教.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7,(11)
<正>佛像,泛指佛教崇拜的各种神像。它属于宗教艺术,同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像造像艺术不断发展、兴盛,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穿着上佛教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如佛穿"大衣",菩萨穿"裙子"等。在造像中充分反映了其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时期在其所在的历史背景下所反映的衣物纹理都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4.
《湖南文史》2009,(1):34-35
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像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5.
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像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藏》2009,(5):90-90
格桑曲杰在《西藏艺术研究》2009年第一期上发表文章。楚布寺是西藏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主寺,该寺流传的甲瑞居楚(汉乐十六种)是一种有别于西藏佛教寺院其它乐器形式的独具汉地器乐艺术特点的合奏乐,甲瑞居楚显现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西藏噶玛噶举教派与明朝廷、清朝廷之间及周边地方政权在历史上的特殊的宗教、政治关系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交往和沿革。  相似文献   

17.
正1872年,日本明治新政府颁布了《肉食妻带解禁令》,宣布"僧人今后无论蓄发、娶妻、生子、食酒肉,皆听从自便"。佛教在日本为何被搞得如此"不严肃"?最初的原因是其僧人队伍成分实在太复杂。公元6世纪,佛教从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日本人民参与佛教热情如此之高,倒不是因为都有"慧根",而是因为崇佛的推古天皇曾经下令僧人可以免税,如此一来,日本老百姓恨不得都出家了。公元8世纪,  相似文献   

18.
1953至1954年 ,河北省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发掘出土一批北魏晚期至盛唐间的珍贵白石佛教造像2200余尊 ,其中纪年造像200多件[1]。在纪年造像中有两件造像铭文有“真王五年”字样。真王五年杨天仁等二百人造弥勒坐像(图一) ,头缺 ,残高33厘米。像身披袈裟 ,领口低垂 ,露系裙宽带。左手施与愿印 ,右手残 ,推测为无畏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袈裟及下著长裙前后分为三层满覆座前。身后背光上部残缺 ,分为内外二区 ,外区浅浮雕火焰纹 ,内区呈锯齿样。其造像风格基本与同遗址出土的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张开造弥勒坐像一致。像座刻发愿文 :“真王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四川菩提瑞像的组合形式及国内其它地区同期遗存的相同造像的状况,论述了此类像之定名应称作菩提瑞像为宜,并指出它的流行是唐代瑞像崇拜的结果,同时分析了其与佛顶佛和大日如来像之关系。  相似文献   

20.
山东滕州汉画像石馆藏有一块疑似早期佛教内容的汉画像石。本文通过对其图像志的分析,结合山东地区其他汉画像材料,并将其放置在汉代佛教初传中国的视野中,将其初步定为"胡人礼佛"题材的汉画像石。这一图像与同时期犍陀罗美术中"梵天劝请"佛传故事图像形成可供对比研究的序列,代表了早期佛教与中国本土神仙信仰和儒家信仰在鲁南地区的碰撞和融合,对研究早期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