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埋藏于秦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军阵模拟了一支秦代京师戍卫军,他们守护着埋藏于神密地宫中的秦始皇。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现已确认这支地下军队约由8000名陶俑士兵组成,陶俑手中持有武器,均为武士装束。这些陶俑虽然是被大规模制作出来的,但陶俑所表现出的人体生理形态特征,特别是面部特征异常真实。现实世界中人们的面貌各不相同,兵马俑的面部特征也是各不相同,人们多用千人千面来形容秦兵马俑面  相似文献   

2.
林弘 《丝绸之路》2010,(18):32-33
本文以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掘为例,分析了我国文物考古发挖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处理发掘与保护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集安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墓葬壁画中武士首服以鸟羽为饰。创作于唐代的撒马尔罕市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西墙壁画中有两位高句丽使者,身着武士服装,首服亦以鸟羽为饰,但与高句丽墓葬壁画中冠插鸟羽的其他武官职能有所不同,其身份值得深入探究。高句丽位于古代中国东北边疆,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均可确证中原鹖冠传入高句丽,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西墙壁画中高句丽使者首服应为鹖冠。高句丽正五品官职大兄正对应中原王朝头戴鹖冠的左右郎将等武官,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壁画的高句丽武官使者身份应为大兄,表明高句丽晚期武官可兼使者职能,使者官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4.
骑兵鞍马甲天下立射跪射冠古今──写在秦陵二号俑坑对外展出之际张涛一号俑坑是农民打井时偶尔发现的;二、三号俑坑是经考古勘探发现的,并在二、三号俑坑之间发现了一个未建成的土坑。1976年4月23日,考古人员在一号俑坑东端以北20米处又钻探出一个大型兵马俑...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79,(12)
在秦始皇陵东侧继第一、二号兵马俑坑之后,于1976年6月通过钻探又发现了第三号兵马俑坑。它位于第一号兵马俑坑的西端北侧,两坑相距25米,东距第二号兵马俑坑约120米(图一)。1977年3月至12月对第三号兵马俑坑进行了发掘。参加发掘工作的有秦俑坑考古工作队及秦俑坑考古进修班的全体学员。第三号兵马俑坑面积较小,约520平方米,仅为第一号兵马俑坑的二十七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对四川泸县宋墓中所谓"背火箭武士"、"蒙古装女武士"图像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两说均无法成立。实际上,这两种图像在过去的宋代考古发现和文献中都有反映,可以正确解释其含义而不致误判和误导。  相似文献   

7.
张卫星 《文博》2005,(1):68-72
埋藏于秦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军阵模拟了一支秦代京师戍卫军,他们守护着埋藏于神密地宫中的秦始皇.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现已确认这支地下军队约由8000名陶俑士兵组成,陶俑手中持有武器,均为武士装束.这些陶俑虽然是被大规模制作出来的,但陶俑所表现出的人体生理形态特征,特别是面部特征异常真实.现实世界中人们的面貌各不相同,兵马俑的面部特征也是各不相同,人们多用千人千面来形容秦兵马俑面容的丰富.虽然这些陶俑面部表情、五官特征各不相同,但是其面形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袁仲一、王玉清等先生经过分析,结合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八格,指出秦兵马俑面部形态有"甲、目、由、国、风、田、申、用"等八种基本形式,他们的工作为秦兵马俑面形研究做出了很重要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动向     
6月13日,陕西西安考古人员对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这是秦兵马俑博物馆第一次以独立资格组织考古发掘队开展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兵马俑被人们认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是,长期关注、研究兵马俑的建筑学家陈景元,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随后,自兵马俑被发现就一直主持考古发掘达数十年之久、被誉为秦始皇兵马俑之父的“国宝级”老专家袁仲一,对此予以一一辩驳,形成了让国内外学人大开眼界的学术争鸣大观。本刊根据互联网信息对这场争论进行了梳理,以飨读。[编按]  相似文献   

10.
秦始皇兵马俑于1974年出土,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作为一座大型遗址性博物馆成立。1987年秦始皇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经过长达二十年的艰苦工作,秦俑的文物保护已进入系统化和深层次的阶段。秦俑坑有兵马俑近8000件,现已发掘出1000余件。已经掌握的考古资料表明,坑内所有的陶俑原来都是通体施彩的。然而,因秦俑曾遭焚毁、坍塌及多次山洪冲刷等变故,加之地下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大量遗物,是近年来考古重大收获之一,兵器也是属于其中重要的一项,数量大,种类广,铭刻层次多,因而对于研究秦的制度,冶金技术,兵器时代与地域特征,都具有重要价值。全面研究秦涌坑兵器应包括(1)铭文,(2)形制,(3)冶铸三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包括有复杂的信息,而现在的研究都仅仅开始,很多奥密都有待于深入揭露,透过表面,掌握现象的本质。本文以铭文为中心,阐明真象,揭示本质,探讨它们反映的有关官制与兵器制度及其发展、变化。在这方面,已经发表不少论著,但复杂的现象及其背后蕴藏  相似文献   

12.
首先通过分析《宋史》、《辽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文献中武职之冠的金银装饰工艺,揭示武职之冠的主体并非黄金制品。其次通过分析西夏《比丘像》与榆林第29窟中供养人服饰色彩、纹样的不同,确定《比丘像》中男供养人为皇室成员。另外通过宋夏墓的石像造型对比,确定黑龙贵地区出土拄剑盔甲武士像为镇墓将军,并为持斧武士身份的确定指明方向。最后厘清西夏的尖耳黑帽是一种既可以搭配公服,也可以搭配甲衣的冠饰。  相似文献   

13.
秦始皇陵园渊源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陵园首次勘探调查工作始于1962年2月,当时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玉清等同志和临潼县文化馆有关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对陵园进行了钻探和调查。初步获得了陵园内外城垣及封土形制、尺寸等方面珍贵的资料。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之后,秦俑考古队在发掘兵马俑的同时又对陵园展开了全面的考古勘查。10余年来先后发现了地下陪葬坑,陪葬墓和其它遗址数百余处。并且对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饮宫遗址等重要遗址进行了试掘和发掘。为秦始皇陵园形制等问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关于秦始皇陵园渊源问题,有的先生以  相似文献   

14.
楚墓出土的遣策屡见"綉"、"(纟秋)"二字。通过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及文献的考释,"綉"似当读为"韬",指敛囊或包裹之类的物品。"(纟秋)"似当读为"繡",指刺繡品。  相似文献   

15.
张占民 《文博》2012,(4):28-30
当年兵马俑发掘者对"四号坑"的认定虽然缺乏坚实的考古依据,但理论上确认"四号俑坑"符合先秦左、中、右三军建制。之后有学者质疑"四号坑",但学界主流论点仍认为"四号坑"为未建成的俑坑。本文通过对原始资料的进一步检索分析,并结合奇正战术理论,进一步确认"四号坑"非拟建之俑坑。进而论证兵马俑战术布局不是左、中、右三军建制,而是按照奇正战术原则,一正一奇的两军配置,在兵马俑布局及战术思想研究方面提出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楚墓出土的遣策屡见“綉”、“”二字。通过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及文献的考释,“綉”似当读为“韬”,指敛囊或包裹之类的物品。“[糹秋]”似当读为“[糹肃]”,指刺[糹肃]品。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北临渭水,南依骊山,风景佳丽,气势雄伟,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陵及其周围,地上地下遗存有大批珍贵历史文物。1974年破土而出的一号兵马俑坑及随后的二、三号坑,1980年发现的两乘大型铜车马,都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为了揭开世所瞩目的秦始皇陵的奥秘,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各学科的综合研究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本工程的研究重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陵园出土高大的兵马俑近8000件,这是人类雕塑史上的奇迹。可是至今28年有余,却始终未发现烧制这些兵马俑的窑址,这是国内外学术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因而笔者不揣冒昧,试图以秦陵周围发现秦代砖瓦等窑址的考古材料为依据,推测秦代烧制兵马俑窑炉的形制及结构。不妥之处,敬请专家训喻。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张涛20年前,秦始皇陵东侧兵马俑坑的发现,震动了世界。秦俑被誉为“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等)于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清单”,成为全世界人民的...  相似文献   

20.
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地及时间:中国西安,1974年。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2200年前统一了中国,下令修建了长城。秦始皇当时惟一惧怕的是天帝的震怒。为此,他下令修建一座庞大的陵墓,让8000名真人大小的彩绘武士守卫。有人说,秦始皇陵的顶部是玉石制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