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美食家》弘扬美食文化,使陆文夫扬名世界。他应邀访问法国,却吃不惯西餐。法兰西没有留住陆文夫的心,而他却让法国人迷恋上中国,人们纷纷来到苏州要品尝地道的江南美食。陆文夫成为"美食家"后,扬名国际。从1987年到1990年,法国三次邀请陆文夫访问,授予他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邀请他参加法国美食节。这一切,皆因他写了美食小说《美食家》,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话:"如果成立世界美食家协会的话,朱自冶  相似文献   

2.
<正>陆文夫,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苏州杂志》主编兼社长。五次获国家级文学大奖。第一位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的中国作家。中国"小巷文学"开创者,"美食家"一词的中国首创者。因一生描写苏州生活、宣传苏州文化,被文坛誉为"陆苏州"。2005年7月9日逝世,享年77岁。  相似文献   

3.
<正>陆文夫的《美食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均写到美食。两位作家描写美食,都有生活基础;后人复制这些美食,皆因大师引领。不过,两部小说的美食,写法不同,类型不同,创作动机不同。苏州复制"孔碧霞宴",扬州复制"红楼宴",也是各有千秋,需要相互学习。"红楼宴"走向市场,经验丰富;但传承历史文化,也要防止异化。阅读陆文夫的《美食家》,会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两部小说,历史地位不同,却都写到美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美  相似文献   

4.
<正>《美食家》问世后,让陆文夫享誉世界;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小说中的朱自冶、高小庭、孔碧霞,生活中真有其人吗?真假难辨,有点扑朔迷离。好在作者说过两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依据。第一句是,"我觉得一个作家的作品,一个好的作品,哪怕是一个短篇,都应该看出作者其人。""每个作家他几乎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朱子南《1982  相似文献   

5.
正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问世后影响很大,不但获得国家文学奖,还拍过电影。小说传播,能够借助影视力量,往往事半功倍。连同《美食家》,苏州的餐饮行业,曾拍过三部电影:一是《满意不满意》,二是《小小得月楼》,三是《美食家》。但在中国电影史上,《美食家》的名气,不如前者。这是因为什么?本文试作钩沉,以期还原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6.
<正>1986年,常州举办"金梭笔会",邀请陆文夫讲课。有人提问,"《美食家》上面的菜,你是否都尝过?"陆文夫说,小说里的美食,全是虚构的。"你们别以为《美食家》上面有多少菜,那你们上当啦!那最后一个大套菜,也是虚构的。现在饭店据说倒试验出来了。"(陆林深《龙城记忆1986年的那次笔会》)陆文夫所言,后来得到证实。《美食家》问世后,轰动全国。小说中的各种美食,引发读者好奇心,复制者不乏其人。厨师复制古宴,或小说美食,并不稀奇。  相似文献   

7.
《丑妇赋》中"足律"当读为"崒嵂",山高貌;"馋苑"当读为"馋",意谓贪吃;"耽眠嗜睡"之"耽"为"躭",当属上读,"眠嗜睡"依原卷本当校读为"眼暙嗜",意谓眼睛大喜眨眼;"爱父增薪"当校读为"忧釜憎薪",意谓不愿从事炊薪之事;"犊速"当读为"速独","速独"即"",指缺前雍的胡履;"屈焠"读为"臎",指屁股。  相似文献   

8.
<正>陆文夫对美食文化既有理论创新,也有实践成果,更有艺术表达。小说《美食家》将"吃"上升到艺术高度,也把苏州的美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陆文夫还有一个功劳,就是通过《苏州杂志》传播美食文化。人们阅读《苏州杂志》受到感染,有人因此提笔,为《苏州杂志》撰写美食文章。陆文夫爱才惜才,来稿必看,甚至写上评语。对身边的年轻作者,也耳提面命,鼓励多于批评,调动  相似文献   

9.
<正>自从发表小说《美食家》,陆文夫由作家变成了"美食家"。历史悠久的苏帮菜,在小说中构成了炫丽多姿的美食画卷,苏州美食文化再次焕发璀璨夺目的光彩。就连《舌尖上的中国》,也融入了陆文夫的美食理念。陆文夫是作家,也是美食家。但学者只研究他的作品,不研究他的美食人生,所以读者只能看到他的一面。近两年,有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轰动全国,海外也产生了影响。这部片子展现美食,总是融入情感故事,由此感动了观众,也引起一些争鸣。  相似文献   

10.
正在今天的语义中,"风骚"毫无疑问是一个贬义词,通常用于形容女人举止放荡轻佻。但是在明清之前,"风骚"一直都是一个褒义词。最早的时候,"风"和"骚"其实是两部文学作品的简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指歌谣;"骚"是指屈原的《离骚》,"骚"是忧愁的意思。《国风》是中国古代诗歌现实  相似文献   

11.
正"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此系盛泽地理概况;"日出万绸,衣被天下",此乃盛泽丝织盛况。明末清初,吴越之际,盛泽即以水上丝绸闻名,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江南四大绸都。改革开放后,建"东方丝绸市场",成"华夏第一镇",再剑辉蝗,顺理成章一盛泽初为"盛寨",别称有"盛湖"等。清光绪《盛湖志补》载,明嘉靖年间,始称为市,"居民百家以绸绫为业,其后商贾辐凑,烟火万家,百倍于昔,蕃阜气象几与郡县相埒"。市声商潮,舟楫往来。西南烂溪连接乌镇,东北黄家溪直通古运河,镇西"西白漾"浩荡,镇东"东白漾"秀丽。一条市河,两岸绸庄;"白龙"(桥)迎开张,"升明"(桥)  相似文献   

12.
“老苏州茶酒楼”在苏州的酒楼饭店中当排列第几?没人作过调查统计。但因为它是著名作家陆文夫开的茶馆,且是地道的“苏式”,于皇,“老苏州茶酒楼”便成为苏州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窗口。“美食家”为你点将苏帮菜,老苏州茶酒楼当姓苏。以一部中篇小说《美食家》驰名海内外的陆文夫,对于苏州传统的饮食文化自有一番独到的研究。而在他发起建造的老苏州茶酒楼,更是集正宗苏帮菜肴、点心之精华,甚至散落于苏州民间之菜系。这座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南角十全街上的老苏州茶酒楼,为一座约六百平方米的仿古建筑。抬眼所见,门楣上方高悬一丈余…  相似文献   

13.
刘瑞明 《丝绸之路》2013,(10):14-19
把"山海经"理解为"山海的经过"是不对的。《山海经》唯一的内容是性文学,"山海经"实际是"山"、"海"、"精"(茎)的联合结构。"山"是"膳"的谐音;《山海经》所有的"海"字,都比喻女阴;"经"是"精",指精液,有时也谐音"茎"而指阴茎。"山海经"是以男女阴为膳食的意思,以食指性交。  相似文献   

14.
根据出土和传世文献材料,笔者对上博三《彭祖》简中的一些文字进行了新的阐释:"老"应为"长寿者、贤者";"句是执心不忘"句中的"句"应通作"苟",作"若、如果"解,"是"通作"时",作"有常、常常"解;"余朕孳"中"孳"应通作"兹",作"我"解,属第一人称代词,与"余朕"同义连用。  相似文献   

15.
对比同时期出土医学文献与传世医书的相关内容,对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中的"■""承瘕""肠""身之不用""大伏蜡■蛕""过与恶伤"等数种疑难病症名称进行讨论和初步释读,认为"■"作为病名,兼表病位与症状;"承"为承接义,"承瘕"即后世"心承伏梁"病;"肠"指胃肠;"身之不用"指偏枯、身偏不用病;"大伏蜡■蛕"为同属腹中病的病症群,■为蛟的记音字,伏、蜡、■蛕均言腹中寄生虫病;"过""恶伤",均为面部难愈之创伤,"过伤"可对应后世的瘑疮,"恶"指迁延难愈的恶疮;应包含砭刺不当所造成的误伤。  相似文献   

16.
《牡丹亭》第二十一齣《謁遇》中有"香山嶴裏巴"句,"香山嶴"這個地名首見於第六齣《悵眺》。徐朔方先生在其《牡丹亭》校注本中先後將"香山嶴"注釋爲"今廣東省中山縣境内"、"今廣東省澳門";"香山嶴裏巴"的"巴"字則注釋爲"寺廟",並以澳門建有三巴寺(聖保羅教堂)爲旁證。本文認爲,"香山嶴"在歷史上並非澳門;"香山嶴裏巴"的"巴"是"長住"之意。以目前所得到的證據,還無法確證《牡丹亭》中包含了澳門情節,也無法確證湯顯祖到過澳門。  相似文献   

17.
<正>"唐伯虎"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和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在明代中期被并称为"江南四才子",同时,唐伯虎还是明代绘画史上著名的"吴门四家""明四家"之一。唐伯虎,本名唐寅,"伯虎"是唐寅的字,因唐寅是家中老大,古称老大为"伯",他又是"寅年"所生,寅年又是"虎"年,所以唐寅得字"伯虎"。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生于苏州,唐寅才艺精湛,除了精通诗文,在绘画方面不论山水、人物还是花鸟,无  相似文献   

18.
<正>"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国人对文化的传承,到百姓对阖家团圆的期盼,春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清代段玉裁编撰的《说文解字注》中,这样解释"年":"年,谷熟也",而在更早的文献《谷梁传》中,"五谷皆熟有年也"。过年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尚未有确  相似文献   

19.
<正>"三事"、"三事大夫"、"三有事"屡见于《诗》、《书》等西周文献之中。从东汉郑玄以下,注家倾向于将"三事大夫"等同于"三公"或"三有司",而这一说法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周金文中"三事"的解读。根据《尚书·立政》,"三事"实指常伯、常任、准人,而两汉普遍流行的看法是,常伯、常任为天子近官,相当于汉代侍中。后一说其实更能贴合《诗》、《书》和西周金文。试作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所见其基本学术框架是由《汉书·艺文志》建构的。然考诸史籍,《汉志》"诸子出于王官"之说既不见于先秦典籍记载,又与史实矛盾;"九流十家"学术派别的划分亦与先秦学术之实际不符。汉代复兴"官学"的学术思潮与"独尊儒术"的主流文化是造成《汉志》对先秦诸子学术评判偏失的主要原因。所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还先秦诸子以本来的学术面貌,是学术史研究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