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新宸 《丝绸之路》2011,(24):50-51
本文以甘肃兰州特有的说唱艺术——兰州鼓子所具有的基本文化属性为依据,从兰州鼓子的历史演变、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众层面的需求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对兰州鼓子的社会音乐文化功能作了分析,并提出在当今艺术市场不断繁荣的大环境下,如何使兰州鼓子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是地方文化部门和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不留神,你碰到的人就是个民间艺人。"刚到山东高密,就听到这样的说法。尽管是一个县级市,但有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高密却有4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剪纸、扑灰年画、彩色泥塑和地方戏曲茂腔,并被文化部评为第一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高密的民间艺人层出不穷,尤其是民间剪纸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3.
抬阁     
<正>抬阁(肘阁抬阁)是一种集民间戏曲、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为一体的民俗巡游表演形式,多在农闲、节庆时表演,热闹喜庆。主要流传于淮南市寿县、阜阳市临泉县及周边一带。抬阁由2至8名青壮年抬着一些固定在支架上的小演员,演员着戏服,按规定角色表演动作。肘阁由抬阁演化而来,支撑者多为青壮年,着戏服,在身上绑牢一个特制铁支  相似文献   

4.
商河鼓子秧歌以伞、鼓为核心,辅以棒、花、丑三种角色,动作以稳、沉、抻、韧四个核心元素为特点,散发外圆内方、兼容并蓄的儒家思想内涵,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然而在继承过程中,该非遗的传统元素有所改变,传播途径比较单一,影响力多限于山东省内。文章以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基础,从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两个方面对商河鼓子秧歌的价值开发与传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先秦时期青铜铸币主要有刀、布、圜钱三大体系。关于这几种铸币形制的渊源,钱币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权威的是以蔡运章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观点。蔡先生以为:"铲(布)币是由农具铜钱演变而来""刀币是由工具刀削演变而来""圜钱是战国中期由玉璧演变而来的"~([1])。蔡先生的看法很有道理,但有些细节和背景可能还需要  相似文献   

6.
岳西高腔     
正岳西高腔,原称高腔,是安徽地方古老稀有剧种。明末清初由文人商贾溯潜水、长河传入岳西,在乡土文人中"围鼓"习唱,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清光绪年间,岳西高腔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与本土民俗文化相结合,进入鼎盛期。因其流传于安徽省岳西县,于20世纪50年代定名。岳西高腔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其基本活动形式自成体系,风格独特,并有着严格而成熟的程式规范。2006年,岳西高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7.
正qián jù黔剧黔剧是流行于贵州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又名"文琴"、"贵州弹词")于1953年演变发展而成的,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分布地: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dòng xì侗戏侗戏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戏剧样式。笔者从西域宗教戏、西域歌舞以及元代社会状况入手探究元杂剧兴盛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脸谱     
脸谱是我国戏曲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最早从“代面”演变而来。戏曲脸谱是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涂面是同面具并行发展的化妆艺术。据唐书记载,约在公元550年南北朝时,就有了代面具。那时候的艺人演戏就戴面具,但面具表演只能一种表现,要哭便是哭,要笑便是笑,不能变化。唐代孟郊的《弦歌行》一文中“驱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推齿白”。摊舞本来都戴面具,但在唐代,除继续用面具外,间亦以“染面”即涂面化妆来表现某些鬼神形象。温庭筠《乾子》中也记载一人“墨徐其面,著碧衫子,作神,舞一曲慢趋而出”。涂面到了…  相似文献   

10.
<正>独山花灯以灯、戏、唱、说兼容的独特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优美的音乐曲调闻名于世。独山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6月,独山花灯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初,独山被评为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名城。3月,独山花灯被邀请参加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迅速在欧洲走红,在世界音乐界引起轰动,成为了全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党政关系的根本原则是"一党专政",具体形式表现为在中央实行"以党统政",在地方则实行"党政分开与合作"。这从某个侧面真实地反映出国民党统治制度在地方运作的缺陷。本文试图从国民党组织的结构和特点出发,分析国民政府中央"一党专政"形式的形成和地方"党政分开与合作"形式的演变,最后揭示出党政关系演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山东、江苏等地的汉画像中均可见到一种力士鼓唇吹气的形象,这一形象就是汉代人塑造的风神风伯。风伯或出现于雷电云雨之神出行的队列中,或张口弄舌地吹掀屋顶,或与箕星为伴驰骋于月夜星空。通过对诸类图像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代风伯神话是在先秦流行的箕星信仰与飞廉崇拜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风伯画像作为汉代丧葬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承载着佑助墓主灵魂升仙的宗教功能。  相似文献   

13.
《沧桑》1994,(3)
“耍孩儿”,又名“咳咳腔”,是流行于晋北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由金元时期的曲牌《般涉调·耍孩儿》演变而成,曲调高亢,唱腔不分行当,一律用后嗓子发音,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是深受北方农民喜爱的一种曲目。 关于“耍孩儿”的来历,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  相似文献   

14.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是仅存于敦煌石窟的一种早期佛本生故事经典,唐代以后国内无传本。经过考察发现,明清宝卷中的《金牛宝卷》也讲述着同样的佛本生故事,二者内容性质、情节结构十分相近。此文依据中、韩所存相关文献与壁画材料,考察了《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与《金牛宝卷》的关系,认为《金牛宝卷》与韩国存《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第七地》都是承接唐代《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而来,是该典籍在中国民间通俗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王栋  缪鸿孺 《旅游纵览》2016,(4):305-306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时每年的"腊祭"演变而来的。在农村,春节的氛围更加浓烈,然而,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节习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立足于江西农村的实际,以江西省永修县虬津镇红桥村为个案,分析春节习俗变迁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时每年的"腊祭"演变而来的。每年的岁尾年初,古代先民经过了一年的辛勤劳动后,便要用他们农猎的获物,来祭祀众神和他们的祖先,以感谢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在沿革上与中央政府制度不同,是在继承历代地方官制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确立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4年是建立和过渡时期;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这一制度。此后,其基本原则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7.
也谈敦煌文书中的唐五代“地子”、“地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赋税制度受唐两税法的影响,征收户税即“突税”与田亩税即“地子”。此外,“地子”可能也被称为“突税”。归义军政权承袭吐蕃统治,赋税制度是唐制与蕃制的混合,向民户征收“地子”即田亩税,征收的“地税”则从吐蕃时期的“突税”演变而来,其性质还是户税。归义军政权赋税制度中的“地子”和“地税”是两种不同的税目。  相似文献   

18.
<正>山西是我国戏曲发源地,享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美称。山西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有力佐证莫过于留在民间或埋在地下的有关戏曲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众多戏曲文物中墓葬戏曲砖雕就是其中极富特色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踩跷又称"踩寸子",是过去戏曲旦角演员尤其是武旦、花旦的基本功之一。天津戏剧博物馆珍存着硬跷和软跷各两副,它们记录了戏曲中跷功的演变历程,是清代以来戏曲旦角演员跷功训练和踩跷表演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20.
<正>沔阳渔鼓皮影又称“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以沔阳渔鼓调为主,融合沔阳花鼓腔、民歌小调等音乐之长,形成了沔阳皮影腔,以打击乐伴奏,一唱众和的形式演唱。唱词合辙押韵,语言通俗诙谐,曲调高亢豪放,是江汉平原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经久不衰,深受老百姓喜爱。其保留了楚俗、楚文化和楚音乐的特色,在民间艺术中有极重要的地位。2009年,仙桃市的渔鼓皮影入选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