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湛若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成化二年(1466)生于增城县甘泉都(今广州增城区新塘镇)沙贝村,自号甘泉,人称甘泉先生。又于各地建书院,许多名以甘泉。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三载,嘉靖年间湛若水扬州考绩,早年学生葛涧等人在广储门外甘泉山下建行窝为讲道之所。"门人吕柟以湛公之号与山名不约而同,书‘甘泉’二字于门,又撰《甘泉行窝记》","通山朱廷立为巡盐御史,改名甘泉山书馆。"~([1])扬州有甘泉山,  相似文献   

2.
江苏邗江姚庄101号西汉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扬州市西北12公里的邗江县甘泉乡,有一座海拔63米的土丘,名叫甘泉山,相传是西汉广陵国厉王刘胥的陵寝。近年来在甘泉山附近发现了较多的两汉墓葬。1984年冬,甘泉乡在挖水渠时,在甘泉山附近的姚庄村地段内,发现三座西汉木椁墓。其中一座已遭破坏;一座压在邗江县工具二厂职工宿舍下,暂不能清理。还有一座位于水渠正中,1985年2月扬州博物馆发掘了这座墓葬,编号85HYM101(图一)。发掘工作自2月2日始,至10日结束。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绚烂的文明,地名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地名记载了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地名包含历史和文化信息,成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筑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因此称为"爽爽的贵阳"。贵阳地处黔中高原丘陵地带,海拔落差大,且是典型的岩溶地貌,不同环境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不仅风景独具,而且物产丰富、动植物繁多,因而形成的地名多与物产、动植物有关。因物产而名的地名枣山路自黔灵山公园门口起,至延安西路中段止,全长650米,1958年道路扩建后因为老地名枣山坡、枣子山得名。松山路自罗汉营路起至彭家湾路止,全长1320米,1986年因路旁山上松林得名。梓木巷长约570米,因该地曾有梓木而名。山花巷长约600米,在富源南路中段,因为此地通往山花开放的山坡,于1986年命名山花巷。山楂巷长约200米,在八鸽岩路,因有贵州特产山楂树,于1986年命名。白果巷自北横巷起,至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扬州出土买地券及唐人诗歌可知:汉代甘泉山附近有官道一处,连接甘泉山至汉广陵城;唐代扬州蜀岗西峰上有古驿道,驿道的使用当在六朝甚至更早,贞观年间驿道随着扬州水驿兴起而废弃。甘泉山官道与蜀冈西峰驿道影响双山一号、二号等众多汉墓及隋炀帝墓的位置选择,成为上述墓葬营建时需考量的重要因素,使之靠近道路修筑。  相似文献   

5.
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可以推定扬州甘泉山二号墓主是东汉晚期而不是东汉早期的广陵王。文献记载也表明,终东汉之世,广陵国的王国地位始终保持,附近发现的"广陵王玺"金印为东汉晚期或使用至东汉晚期的可能性都存在。  相似文献   

6.
赵仕法 《沧桑》2014,(6):103-106
"丽水"作为地名专词,在古代文献中,大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作为河流名称,"丽水"主要是指金沙江,元朝设置的丽江路(今云南省丽江市)缘此得名。除此之外,在史籍中至少还指称三条河流:浙南的好溪,甘肃的逆水和广东的铜鼓江。丽水作为政区名称,专指浙南处州府丽水县(今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丽水县是浙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的建置,肇始于隋朝的栝苍县,因栝苍山为名。"丽水"得名始于唐朝,县名缘于县治东的好溪,而非某权威地名词典所认为的县北丽阳溪。属于山水地名,也是避讳地名。  相似文献   

7.
姚生民 《文博》2002,(4):50-54
《三辅黄图》卷之二记云:“甘泉宫,一日云阳宫。”《关辅记》云:“林光宫,一日甘泉宫。”陈直校《三辅黄图》卷之二按引《元和郡县志》卷一云:“云阳宫,即秦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宫,在云阳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与以上相同的说法,见于《关中记》和《秦会要订补》等书。秦汉时期,在云阳县(今淳化县)甘泉山地区所建之“云阳”、“林光”、“甘泉”,是各有其宫,  相似文献   

8.
风陵渡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是黄河中游的一处重要津渡,其地以风陵而名。风陵得名,明清以来则素有"女娲墓"与"风后(或称"风伯")墓"两说。其与此地相接三省的地方志中关于风陵得名的记述不尽相同。笔者考察风陵得名之由来及嬗变过程,认为其地名在魏晋时有由"封陵"变为"风陵"之过程。此后,风陵也有"伏羲墓"→"女娲墓"→"风伯墓"之嬗变。风陵地名的嬗变与得名缘由的变化反映了千百年来地方文化的变迁、地域文化的相异,同时又与上古至中古的汉语语音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戏在石台     
吴熙祥 《江淮文史》2007,(4):140-147
素有"小秦淮"、"小扬州"之称的石台县,历史上因郑之珍创作《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简称《劝善记》)和"石台梨园几遍天下"而名播海内外,与戏剧有关的地名、保存完好的清代罚戏碑和戏班题壁,更是给石台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走进石台,她将告诉你一个个惊喜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正>二、清代双城堡地名的始名、时间、来历及其二更其名新考(一)双城堡地名,因嘉庆二十年(1815年)"富俊親驻双城子"指挥这里的移旗屯田而始得名在前引嘉庆二十年四月二十九日富俊的奏《折》中,就该区域及所建中心城镇的始名奏呈为:"现勘试垦之拉林西  相似文献   

11.
扬州辩     
<正>扬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名,在公元589年以前的漫长时间里以及620年到626年并不是指现在的扬州市,而且两者甚至没有一点直接的关系。两个"扬州",从语法角度上讲,是一个语词;而从逻辑角度上讲,这两个"扬州"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古代(从禹分九州到唐初)的大行政区划,即以金陵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一个是指从隋、唐开始的江北的具体城市扬州之名。中国秦汉前有"九州"和"十二州"说,皆为传  相似文献   

12.
闲话茶馆     
正著名作家老舍曾写过话剧《茶馆》,通过对裕泰茶馆的兴衰和众多茶客的描绘,三教九流千姿百态,真善美丑毕现其中,反映了北京社会的变迁。古邑兴化清时隶扬州府,府"领二州(高邮、泰州)六县(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张舜徽《清代扬州笔记》),兴邑为"扬八属"中佼佼者。若问佼在何处?君不见"扬州学派"中有兴化任大椿、顾九苞,"扬州八怪"中有兴化李复堂、郑板桥,皆为其中砥柱中流的人物。兴化受扬州先进文化的影响,两地文人相得益  相似文献   

13.
月月  方平 《旅游纵览》2009,(8):68-71
<正>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因两山对峙,形如女子蛾眉而得名。境内群峰竞秀,山色绮丽,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海拔3099米的金顶,是峨眉山的最高点,也是观赏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的最佳地点。  相似文献   

14.
过去,在藏区喝起香喷喷的酥油茶,就会想起盐井的故事,幼时记事的时候,就听说过盐井这个地名,顾名思义,这里因盛产盐巴而得名。  相似文献   

15.
李芳 《贵阳文史》2013,(2):38-39
许家庄早无许氏后裔居住,最后分别以"罗家寨"、"张家湾"、"杨家山"等小寨名而取代,而"许家庄"即成为几个小寨子共称的老地名。贵阳城北许家庄位于市郊白云区麦架河西岸、距麦架桥约两里路的缓坡之麓。此寨因系明末贵州总兵许成名之"官庄"而得名,清代为贵阳府亲辖地麦西里。《贵阳府志》疆里图记载:"许家庄,去城(贵阳)四十里,邻麦架桥。居民一百一十余户,  相似文献   

16.
陕西城固县的东汉李固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固墓在陕西省汉中地区城固县柳林铺公社小营大队李固庙村,该村是李固的故乡,因李固庙而得名,当地群众至今还习惯地管这个村叫"李固庙"。李固墓在村北约50米处一个坡度约30度、高约40米的高原上。它东距城固县城三十华里,南距汉(中)  相似文献   

17.
<正>留园路位于苏州古城区的西北角,东西走向,东起广济路,西至虎丘路,全长961米,宽9米(连人行道),因路的北侧有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名园"留园"而得名。早先在留园附近只是羊肠小道,名叫花步里。民国五年(1916),因当时的园主盛宣怀家大办丧事,出资将留园至广济桥之间的小道拓宽,铺上石子,建成了苏州早期的一条马路,取名"五福路"。  相似文献   

18.
修文阳明洞     
正修文县城东有龙冈山,又名栖霞山,山腰有一洞名为"东洞",因明代大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在这里悟道讲学而得名"阳明洞"。今人习惯上将龙冈山叫作"阳明洞",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明洞进深约20米,高约3米,可容百余人,三通见光。洞门额上有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彝族)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7个大字;右侧有明罗汝芳题刻"阳明别洞";左侧有清知县庞霖题刻"奇境"两个大字。洞外是长12米、宽9米青石院坝,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字学角度看"龙岩",追本溯源,研究"龙"、"岩"二字的字形演变,探讨其本义并阐释其得名之缘由。通过解字说文,揭示"龙岩"这一地名和"龙文化"的密切关系——"龙"字地名是"龙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扬州出土的汉代铭文铜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扬州是汉唐古城,故城遗址在今扬州市区西北蜀冈上,"城周十四里半"(《后汉书·郡国志》)。解放后,在汉广陵城遗址及其附近,发现了许多零散汉墓;遗址东南的萧家山、华家山,西北的甘泉山一带,发现了汉墓群。这些汉墓大多有铜镜出土,少则一面,多则三面。其中带铭文的铜镜主要有"日光"镜、"清白"镜、"清明"镜、"昭明"镜、规矩铭文镜、画像铭文镜及双重铭文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