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转眼间,春耕到了。男人犁田耙田去了,我不会使牛,跟女人插秧去吧。先学打秧。打秧讲点儿技术,秧苗要留着根,又要不沾泥,还要捆扎好,所以叫“打秧”而不叫“拔秧”:秧不是往上拔的,而是往旁边拉,力度很讲究,力大了会伤根,或者把泥都带上来了,力小了拉不动。捆扎秧苗也不是太容易,捆紧了会伤苗,捆松了运输时容易散,到田里时也扔不远。  相似文献   

2.
江南秧客     
<正>北方有麦客,新疆有棉客。江南到五六月时,麦要收割,田要犁,脚跟脚来的就是最紧张的插秧(当地叫莳秧)。这个越是忙不开交的时候,越觉得缺人,这时北面靠长江边的人就会到那里帮工找活路,这些人叫"秧客"。这个江南一带旧时的习惯,是打短工的一种形式。五月的熏风一吹,太湖以南一带麦子先熟,北面长  相似文献   

3.
正大家知道土家族、苗族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插秧整"插秧酒",薅草打"薅草锣鼓",抬东西喊"号子"等习俗。与土家族、苗族不同的是,泰州人不只是抬东西的时候打号子,在田里干活特别是干重活都有打号子的习惯。泰州的劳动号子品类繁多,以秧歌、窑工、车水、耕田、打场、挑担号子等内容为普遍。解放初期,茅山栽秧号子曾经唱进中南海,林湖栽秧号子"格上段"被中央音乐学院地方音乐教材和江苏省小学音乐教材选用。  相似文献   

4.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静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插秧为喻,阐明修身道理的古诗——农夫插秧时看似一边插秧一边后退,但实际上是以此方式前进,不知不觉间就将秧苗插满了整个稻田。诗作者想说的是,人们应该清静心地,反躬自省,从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秧马     
正秧马,又名秧凳、秧船,江南水稻生产辅助工具,形制是放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的凳子。农民坐在这样的凳子上拔取秧苗或插秧,不劳累。秧马的具体结构,是把凳子的四条腿联结到一块木板上,木板前尖后方,尖头翘起如同船型,为减少重量和增大浮在水田中的浮力,一般都选择轻型木材如楸木、桐木等,还要将凳面板子做得又窄又薄,有的干脆将板面去掉,只保留四根木框。承托木凳的船型板材,也要求轻薄易滑。  相似文献   

6.
栽秧歌     
哦热热②,哦热斯哦热。澳水慢慢流,千里汇海问。耗牛慢慢走,百里到深山。哦热唱三遍,人群围大圈。金江浦金浪,金浪卷金花。虽说金花好,不如谷子花。苏吉拉吉河,三江口汇拢;拉伯山涧水,阿达科集中。黑水白水河,阿窝怒汇拢;丽江雪山水,漾弓江集中。拔袂好兄妹,秋田里汇拢,栽秧巧姐弟,水田、里集中。百花迎春放,艳丽又芬芳。百花香千里,不如稻花香。栽秧赶节令,冒雨抢时间。分秧如捻线,插苗似雨点。无论男和女,一刻不停闲。不顾手脚疼,那管腰腿酸。夏天日子长,纳西栽秧忙。哦热应山响,欢乐度时光。兄弟姐妹们,哦热唱得欢。唱了还想唱,越唱心越…  相似文献   

7.
正一"风和日丽好春光,布谷布谷声声唱,农夫田内忙插秧,根根秧苗有希望。"这是在幼儿园的第一个春天学会的第一首歌,名叫"插秧歌"。你听不到乐曲,但歌词好美,是吧。第七幼儿园位于杨家大河畔,不用过马路,只消顺着  相似文献   

8.
正无论农闲农忙,山里人的乡场总是雷打不动。在离乡场不远的山道上,走来一对稍有年纪的苗族夫妇,他俩拄棍缓缓而行,老汉肩上挎着鸡笼,敞开着衣襟,让春风拭去身上微微汗迹。两老身后春耕景色与之遥相辉映。栽秧打田的定是那身强力壮的后生和善良貌美的青年女子。伴着插秧的节奏隐隐传来阵阵山歌声:"大田栽秧排对排,一对秧鸡走出来,秧鸡跟着秧鸡走,情哥跟着情妹来。"这山歌不也唱出了正在山道上行走的这对老  相似文献   

9.
猪肉回锅秧回根一天,头人叫甩坎去帮他家拔秧,答应秧拔好后,除了给工钱外还要留甩坎在他家吃饭,给甩坎煮肉吃。甩坎听了很高兴,心想:今天头人真是发善心了,除了工钱还有肉吃。要是往常,到头人家干活,虽然给工钱,但从没有吃肉的事。甩坎回到家,告诉了他婆娘一声就帮头人拔秧去了。秧拔到下晚才拔完,甩坎洗洗手到头人家去吃饭,他刚进门时就听见头人在厨房里对仆人说:“甩坎那小子快来吃饭了,快把肉倒回锅里,给他吃青菜就行了。”甩坎听了,一声不响地在头人家里坐下了。吃饭的时候,仆  相似文献   

10.
蓝月 《风景名胜》2013,(7):16-21
这张图片是在刚刚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元阳哈尼梯田的老虎嘴拍摄的。时值3月期间,当地开始进入插秧的季节。在这张图片中,红色的浮萍,绿色的秧苗,略带偏黄的水面,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画面,展示了梯田未灌水前的另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11.
农妇阿照     
药生 《南方人物周刊》2011,(19):111-111
30年前我在云西插队时,阿照刚结婚,是齐家的新娘子。阿照人开朗,说话口齿伶俐,走到哪里都是她的声音。她是云西的插秧能手,插起秧来左右开弓,飞翠点水,让人看着眼花缭乱。插秧时嘴巴也不闲着,喜欢唱山歌小曲子。她的歌声能使人忘却疲劳,大家都喜欢听。  相似文献   

12.
拔菜秧     
正大家都知道,我们吃的穿的都是靠农民伯伯辛勤劳动得来的,大家也一定会认为农活干起来非常简单,可事实并不是如你想象的那样。这个星期天,我就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下。那天,我到了老家就去了田里想参加劳动。奶奶见我回来了,很是高兴,一听到我想干活,就乐呵呵地建议我去拔油菜秧。拔油菜,就是把油菜的秧苗从地里先拔出来,然后给奶奶再栽到大田里,到来年就能收获油菜籽了。我提着铲子来到爷爷身旁,他正在忙着拔菜秧。我蹲下来,忽然,发现了一棵大油菜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金湖秧歌",是乡土文苑中的"一枝奇葩",也可以说她是乡土中发掘的"瑰宝",秧田里诞生的"诗经"。笔者欣赏秧歌声中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也关注对秧歌号子的保护与传承,为此从研究的角度,谈几点粗浅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元代(公元1271—1368年)大科学家王祯在公元1313年(元皇庆2年)写成了一部有名的著作,叫做"农书",他在这书中记载了很多的农田水利器械,这里谈一下其中的水转连磨、水排和秧马。  相似文献   

15.
正黄陂,据《水经注》载:汝水渡藉邑世谓之黄城,水曰黄水。水积为陂,世谓之黄陂。其区域北依大别山南麓,南临长江,北高南低,东北丘陵,中部岗状平原和南部滨湖平原,即与汉口毗邻。我的出生地,旧称黄陂县西李集大彭家砦,这片有岗、有冲、有塘、有堰的丘陵地带即是我的家乡。所谓"岗",即地势较高,不易储水之地,适合冬种小麦,夏种棉花、花生、红苕等旱作物;所谓"冲"(冲田),即两岗旱地中间  相似文献   

16.
在江南水乡,水田秧歌,历史悠长,岁月悠悠,至今难忘。故乡的秧歌,不是在舞台,不是穿红着绿,甩着红绸,迈着轻盈的舞步,扭着腰肢出现在大街、广场上。它的舞台却是在广阔的水粼粼的绿色秧田里。每年的“芒种”季节,正是江南农家“抢了麦场又栽秧”的时光,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里,人们卷着袖子,露着腿儿,一面在田里插秧,一面放声歌唱: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关于"三年困难时期"到底饿死多少人,有很多争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那三年发生了大饥荒,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高达三千万人。但也不断有人提出异议,不仅否定"饿死三千万",认为那是"重大谣言",甚至否定发生过大饥荒。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认为"所谓毛泽东发动‘大跃进’饿死三千万……是有人刻意编造的虚假数据";江苏师范大学数学教授孙经先提出,"三年困难时期"的  相似文献   

18.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要坚持两个"必须",而且要遵循"科学发展"之思想,正确把握"一个出发点,二条路径,三大支柱和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中原自古为礼乐之邦,关于中原地区的音乐历史文化,历代文献多有载述。《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葛天氏部落所生活的区域就是今天地处黄河中游平原的河南中部地区;《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大夏》是歌颂禹王治水功绩的乐歌;《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是关于商人  相似文献   

20.
正香港有各种各样的街道,例如英皇道、弥敦道,到过香港的游客,对这些充满购物热点的街道必不会陌生。但若想要看看香港最朴实的一面,北角春秧街是最佳的去处。"叮叮……"随着电车转入春秧街,来到了奇妙的地方。电车轨就像一条脊梁,撑起整条春秧街,车轨两旁尽是摊档和店铺,青菜、水果、海鲜、鸡鸭、福建干货……虽说是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