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京下关车站位于下关区龙江路8号。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通车后,称为沪宁铁路南京车站;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改称南京下关车站;汪伪时期,一度称为南京车站。1968年底,位于玄武湖北侧的南京火车站建成后,定名为南京站;下关火车站因相对位置处于西部,所以更名为南京西站。下关车站初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按当时统一规格“一等站屋”设计,有大小平房18间,建筑面积520平方米。有大厅、票房、电报房、站长房、邮政房、货物经理人房等建筑设施。候车室仅有两小间,木结构屋顶,屋面铺盖瓦楞白铁皮。共有站台三道,分别长216米、229米和203米。19…  相似文献   

2.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根据蒋介石的建议,定都南京,国民政府的办公地点就在总统府。但这时不叫总统府,全称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相似文献   

3.
计小敏 《安徽史学》2015,(3):143-150
清咸丰同治之际,随着太平军定都天京,东征江南府县,江南人为应付兵灾纷纷迁避,在兵灾未至时往往避居乡里,但随着战事的深入,江南出现了北渡长江避兵江北的汹汹浪潮。本文主要依据时人见闻、日记对这一过程加以考证,还原江南人的避兵过程和在江北的生活,并对避兵江北的时间、空间以及阶层的差异、人口的规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我国最早的火车轮渡——南京下关火车轮渡通航80周年。南京下关火车轮渡已成历史陈迹,但在上世纪30年代却是举世瞩目、蔚为壮观的浩大工程,通行后,它风雨晨夕,穿雾破浪,整整运行了40年,为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穿越时空,回到80年前  相似文献   

5.
清康熙朝上元县为江南省会、江宁府首县,上元县名始见于唐,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江宁县更名为上元。五代杨吴天卒右十四年(917)五月,以上元县南十九乡,割当涂县北二乡另置江宁县。上江两县开始倚郭分治,迄中华民国元年(1912)定都南京,废除上江两县(以上江两县建南京府)止,历时995年。  相似文献   

6.
1947年.乘坐当时最繁忙的南京至上海火车的头等车厢客人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时,上海是其经济中心,其背后财政的支持力量有“江浙财团”之称.政府要人经常要奔走于南京、上海之间.大批企业家、文化人、知识分子和学生亦络绎不绝,因此这条线成为当时全中国最热门的交通线.并且这条线上的火车较其它线的火车都要舒适豪华。车上的座位一般分头等、二等、三等车厢。头等车厢座位是软皮沙发,或铺着绒丝的软席.地板上铺着地毯.富丽堂皇,比现在的软座车厢还要宽敞、豪华:二等车厢是商务座位,与今天软座的水平相近.三等车厢则是长条木板做成的靠背椅子,坐这种车厢的多数是民工、学生。  相似文献   

7.
正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经历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的战略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百万大军隔着长江对峙:江北的解放军集结了120万的军队,摩拳擦掌,誓必渡江;江的南岸是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首都南京以及财赋来源重地江浙地区,国民政府也集结了70多万大军,严阵以待。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  相似文献   

8.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与刚刚成立的南京特别市政府共同拟就了《首都建设纲要》,并借助孙中山奉安大典之机,对南京城进行一系列大张旗鼓的出新和改造,一些带有封建旧识的明城墙城门名称亦在更改之列,其中7城门名称被更名。  相似文献   

9.
<正>在历史上,江宁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江宁与南京的关系从古至今可分"合—交错—分"三个层次的关系,在民国时期,据《江宁县志》载:"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江宁府,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废江宁、上元两县。民国二年,废南京府,设江宁县。民国三年5月,江苏省置金陵等五道,金陵道辖江宁等县,治所在江宁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废金陵道。6月1日正式成立南京市政府,6月6日命名南京为特别市,江宁县隶属江苏省政府。"1由此可看出  相似文献   

10.
《民国档案》2016,(4):20-27
1934年为加强首都南京的城市防卫,国民政府令南京市政府修建南京城各城门。本组史料较为完整地收录了当年国民政府修建挹江、中山、玄武等城门的密令,以及南京市政府与军事委员会、工务局等的来往文书,对研究南京城墙史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季鹏 《民国档案》2000,(1):77-81
国民政府奠都之初,烟毒甚巨,国民政府贪图烟利,实行寓禁于征的政策,之后,在中外舆论的压力下,宣布实行断禁,其实仍是做表面文章。1932年,蒋介石宣布在豫皖鄂赣战区推行禁烟,采用分年渐禁的办法,“收效亦是微乎其微。但是,1927到1935年,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禁烟禁毒运动──六年禁政(1935-1940年)的先导,本文将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禁烟举措作出述评,并在其禁烟动机上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寓禁于征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不久,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05次会议上即形成一项决议:财政…  相似文献   

12.
隋朝至唐朝中叶,西江中游地域江南江北几乎同时出现两个权势显赫的陈氏家族,即江南罗定的陈集原家族,江北德庆的陈承亲家族。“江南陈”因有号称“岭南第一唐刻”的《龙龛道场铭并序》引起学者广泛注意而广为人知;“江北陈”虽然权势比“江南陈”更为显赫,却因缺乏史料而寂寂无闻。直到近年出土陈承亲墓志碑后,“江北陈”的神秘面纱才得以揭开。但墓志碑全文未见公开发表,故“江北陈”仍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3.
中山大道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于1928年2月1日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负责拟订《首都建设计划》,将南京的城市道路建设也纳入规划之中。即采用放射形与方格网相结合的布局,以新街口环形交通广场为市区中心,以中山大道、中央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汉中路作为城市干路的基线,其它干路必须依基线平行或垂直布置。抗战爆发前,仅南京城内兴建的主次干道就有近百条之多,总长度达到119.3公里,这些道路至今仍是南京城区道路的骨架。其中尤以中山大道最为著名。中山大道,又名迎榇大道,它包括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三段,北起下关,东出中山门与陵园…  相似文献   

14.
工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门。南京在历史上传统手工业素称发达。自鸦片战争以后,南京开始有了近代机器大工业。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由于政府的重视与倡导,也由于南京政治、军事地位的提高,以及市政建设的扩大、人口的剧增、通讯事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等原因,南京的近代工业与一些传统手工业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但日本的侵略...  相似文献   

15.
明故宫机场     
明故宫机场,因地处明故宫旧址而得名。距新街口2公里。今秦淮河(杨吴城濠一段)以东,御道街以西,中山东路以南,明御河以北,这块面积1.27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民国时期就是明故宫机场所在地。南京的第一座机场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建立的小营机场。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选择明故宫遗址,修建一条跑道和几间棚屋,建立明故宫机场,由军政部航空署管辖。1929年4月,国民政府对明故宫机场进行了首次扩建,将原来的土跑道扩建成800米长的碎石道面。同年8月7日,国民政府沪蓉航线管理处开辟上海—南京航线,在首次飞行中,载运邮件3000余封,于明故…  相似文献   

16.
<正>重庆在抗战时期较长一段时间内曾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陪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南京国民政府还曾于1932年迁都洛阳,并将其定为"行都",大概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日军兵临城下,国民政府被迫"搬家"1932年1月,日军挑起"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同时有数艘日本军舰驶至南京下关江面,并做战斗准备,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的南京公共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南京公共交通■文/李建飞1927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后,南京的公共交通发展就有了条件。但是由于政局动荡,官吏腐败,市区公共交通发展也是时起时落,难尽人意。那时市区的公共交通由市区小火车、公共汽车、马车、人力车、出租车以及轮渡等交通工具组成。市...  相似文献   

18.
1927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江右军分三路纵队进兵南京,搜剿不及撤退溃散城中的数万直鲁败兵。从上午8时左右起,南京发生抢劫外国人事件,在宁外人有个别伤亡。下午3时37分,停泊在南京下关江面的一艘英国军舰和两艘美国军舰向下关美孚油行小山周围及城内发炮轰击,达一个多小时。这就是当时震惊中  相似文献   

19.
在民国时期的38年间,围绕着是建都南京还是建都北京这个问题,发生过两次激烈的争论。第一次争论:主北京者获胜第一次争论发生在1912年。1911年(旧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独立,脱离清政府。12月29日,独立各省代表一致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定都南京。但这个新生政权的基础非常脆弱,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下,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20.
1944年下半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四军向江南发展是这一战略的组成部分。新四军南进的目的是抓住美军即将在东南沿海登陆这一战略契机,首先配合美军登陆,进而在战略反攻阶段进占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1945年上半年,粟裕、叶飞先后率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南进,在浙西取得了对国民党军三次反击战役的胜利。但在江南地区新四军、国民党军、日伪军三方的军事斗争中,新四军兵力处于劣势,又不能获得江北新四军的大力增援,只能调整策略,等待形势变化。抗战胜利后,江南新四军未能进占大城市。随着中共中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江南新四军最终全部撤往江北。中共中央的全局战略与江南新四军的局部进退之间形成联动与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