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遗存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10月初,我应日本考古学协会的邀请,有幸参加了专门讨论稻作农耕起源和传播的静岗大会,并作了题为《中国稻作农耕的起源与展开》的学术讲演①。在那篇讲演中,我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大约70处史前稻谷遗存进行了分析,提出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可能是一个大的农业起源区,其中尤以  相似文献   

2.
朝鲜自古以来的气候和风土是对农业发展有利的国家,所以朝鲜农业的产生和稻作农耕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南京遗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稻作农耕起源的考古  相似文献   

3.
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和东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亚洲为中心的稻作农业,有着广泛的地理分布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考古发现上证实,中国拥有最古老的稻作遗迹和丰富的稻作文化。关于稻作文化的起源及其传播途径,也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不过这些研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因而结论也往往相异。本文以稻作的起源及其向东北亚的传播为重点,来阐述稻作农业在亚洲文化史上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中西方学者对农业起源研究的成果,对中国稻作起源的动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的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武夷山及南岭一线以北的生态脆弱带,始于距今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生态环境的变迁是稻作起源的主要诱因,解决人口增长的压力是稻作起源的直接动因,而人类的生产力及技术水平的进步则是稻作起源的动能.这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催生了稻作农业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绳文农耕论与弥生稻耕论,是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争论的焦点关系到日本文化本源来自何方,是日本自产还是大陆文明渡海传播。绳文农耕论以照叶树林文化论为背景,两者互为表里,相互支持,形成多数派意见。但不能否定弥生稻耕论的合理性,仍是该说一贯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东亚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起源是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课题之一,而中国的稻作起源研究由于其丰富的材料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东亚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一文是加拿大著名植物考古学家加里·克劳福德和沈辰博士综合中国、日本和韩国近年来稻作考古方面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所作的述评,在高度评价东亚稻作起源研究成就并赞同某些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作者赞同中国水稻的本土起源说,认为可能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种热带型粳稻。中国考古发现中未见籼稻,籼稻系起源于南亚地区。但是,对于当前所发现一些最早的水稻遗存(如玉蟾岩、彭头山、贾湖,甚至河姆渡)是否为驯化种,作者却持基本否定态度,认为仍然属于野生种,甚至没有足够的考古证据证明是人为采集利用的结果,直到较晚期的龙虬庄,水稻遗存才有了明显的人工干预迹象。农业起源是一个数千年的漫长过程,而非一种突发的事件,这也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另外,作者还对中国学者对野生稻的生物分类方法提出了意见,认为目前的分类方法不够细致,还应该作进一步的划分。作者比较重视稻作起源中的技术手段,对日本学者的DNA方法表示赞赏,认为它解决了如粳、籼不同起源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最后,作者还提到要重视起源问题的文化和生态背景,强调了多学科系统协作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和稻作农耕遗迹调查和发掘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和稻作农耕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勾勒出良渚稻作农业文化体系的生业形态特点:稻米生产发达,瓜、果、蔬菜等种植业结构完备,采集食物作为补充。以河道、水渠、田塍为基本要素的灌溉农业的成熟,以翻耕、除草为代表的栽培技术的改进,以选留良种和无性繁殖为特点的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的进步等促进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表现为农作物驯化历程基本完成,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等。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社会分工和复杂进程化,增强开展大型工程建设的能力,为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稻作的起源和东传日本的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稻作起源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这里就考古发现、稻作起源和传播三个问题作一简要的叙述,并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一)中国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的发现情况新石器时代的稻作遗存对研究稻作起源  相似文献   

9.
古代大陆移民给日本列岛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业思想文化,对推动日本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日本本土氏族对冬季降雪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认识淡薄,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瑞雪兆丰年"这一农谚并未能在日本产生相应的影响。日本本土氏族接受了大陆文学中关于"雪"的意象,但是却没有吸收相关的农耕思想文化成分。大陆移民影响力的局限性、本土氏族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方式以及古代日本人固有的农耕节气观念,是导致这一结果的3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西藏的农耕民俗起源和农业文明同步,诞生于原始信仰基础之上。这种古老的信仰至今仍旧是农区人们生活的主流,农耕民俗活动的开展主要发生在开耕播种与开镰收获两个阶段,虽然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机械化的设备作为农耕工具,但是传统中以“二牛抬杠”为首的第一犁,仍是最为让人惊心动魄的春天进行曲。  相似文献   

11.
栽培稻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资料和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 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是现代考古学研究的三大热门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植物考古研究表明,午台遗址大汶口晚—龙山早(大约距今5000~4400年)阶段,居民植物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生产和采集野生资源。豆科(大豆属)、藜科(藜属)、蓼科、大戟科、茄科、唇形科、十字花科、葫芦科、葡萄属等植物都可能是植物性食物资源的组成部分,以黍亚科为主的禾本科植物可能是食物资源或者是农田杂草。聚落农耕是以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可能存在小规模的稻作农业;午台遗址出土的稻和小麦遗存,为认识海岱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农业传播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3.
珠江流域稻作农业起源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起源一向被作为中石器时代的重要课题和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而倍受考古学家的关注.在稻作起源的探索中,珠江流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乃至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借助于农业起源动力机制的理论探讨,认为稻作起源的"华南中心说"并不成立,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目前的考古材料,还不足以证明珠江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起源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生最早稻作的地方未必一定能成为稻作起源的中心,中国最早的稻作可能在华南北部诞生,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的中心首先是在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淮河上游也可能是另外的两个中心。  相似文献   

15.
谈起火耕水耨,人们都知道这是古代人类一种原始粗放的农业耕作方法。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时至隋朝,还是“江南之俗,火耕水耨”的说法(《隋书》食贷志)。一直到清末,以福建地区而言,地方史籍上仍是“闽之属火耕而水耨”。怎么回事?难道闽人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如此地数千年停滞不前吗? 非也!我们切不可固执于“火耕水褥”一词的字面含义,而应深入考察“火耕水褥”的历史发展,考察闽人到底是如何“火耕水耨”的。原来,福建山峦重迭、丘陵起伏,在垦种这里的土地时需要经过火耕水耨的阶段,即焚烧荆棘杂草作肥料的方法。所谓“畲田”,就是在播种之前将田中的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以至于“畲”字成为在福建山区辛勤垦种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说起来,福建还是得天独厚地拥有这些天然植被肥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化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的生产过程、生产工具、农耕生活方式分别进行考察,认为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农业工具制造和使用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生活方式维系社会团结。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社会变革时代,需要从观念上提升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的认识:从政策上建立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的补偿机制;从措施上设立传统农业文化保护区;从技术上开发传统农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百越族群和稻作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岭南地区百越稻作文化历史上,“雒田”便是为学者所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聚讼已久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以中国考古学为核心,国内外学术界曾掀起过一次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热潮。在那一段时期,新发现和新资料不断涌现,新方法和新观点层出不穷,丰富了对稻作农业起源过程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考古学界对科技考古手段的重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文明起源走在时代的前列,三苗族群在稻作农业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支颇具南方特色的文明,建立了三苗酋邦,中心位于天门石家河古城。石家河古城之所以崛起于今天门一带,我们认为这是三苗族群不断适应环境选择环境的结果。究其原因,既有如气候、洪水、土壤、生态等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稻作农业中心的转移、社会和文化交流格局的变迁等方面的人文环境原因。各种原因交织在一起,互相制约,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稻作农业中心的北移是诸多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其考古学化大致由绳、弥生、古坟等不同时代组成。而区分绳化与弥生化的重要标志是:弥生时代出现稻作农业以及伴随农业而出现的大量陶器制作——弥生式新土器与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渡来人——弥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