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5年10~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蛮河流域楚文化遗存进行了考古调查。本次调查是配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华简《楚居》与楚国都城研究"进行的,其目的是寻找与楚国早期都城有关的楚文化遗址,并对已知楚文化遗址进行复查,以探索楚国聚落遗址的环境构成与形制特征。采取实地踏查方式,对蛮河及其支流清凉河、黑河等河流两岸2公里范围内的台地和岗地进行调查,新发现遗址13处,复查大型遗址10余处,为早期楚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2.
荆门黄付庙楚墓位于楚都纪南城东北。本次发掘30座楚墓是襄荆高速公路考古发掘主要收获之一。它们的发掘,丰富了该地区的楚文化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吉县考古缘起2003年8月,由国家文物局课题组提出,陕西、山西、内蒙三省合作,以"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生业、文化与环境"为研究课题的西部考古工作正式启动。山西吉县州川河流域的柿子滩旧石器遗址群是我国目前距今2万至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对探索华北旧石器时代晚  相似文献   

4.
据公元前三千纪、两千纪前期的文献记载,胡里安人生活在从底格里斯河流域北部到幼发拉底河中游的广大地区;胡里安人的三大主神的崇拜地位于底格里斯河北部和哈布尔河流域,考古发掘证实库马尔比的崇拜地乌尔凯什为胡里安人最早的居住地之一;从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来看,胡里安人源于胡里安-乌拉尔图语系,生活在两河流域北部的原始胡里安-乌拉尔图人演化为历史上的胡里安人。文献、考古、语言学研究表明,胡里安人为两河流域一个本土族群。  相似文献   

5.
河里范遗址位于陕西省乾县城东约15公里的泔河南岸二级台地之上,2005年发掘了400余平方米,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等遗物,可辨认出仰韶中期、晚期和龙山早期三种遗存。本次发掘表明泔河流域在仰韶中晚期到龙山早期这段时间,与渭水中上游地区同期的考古学文化无论从整体的陶系、器形、器物组合及陶器的纹饰特征都基本接近,相较之下与泾水上游同期遗存的差别在仰韶晚期时开始明显。该遗址是泔河流域的首次考古发掘,对关中西部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正>缘起2015年5月中旬,在导师李水城教授安排下,我前往甘肃参加"洮河流域考古调查"前期调研工作。洮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碌曲,先东流至岷县,再一路向北,作为汉、回聚居区分界经临洮、广河等县一路北上,在兰州西南的刘家峡水库汇入黄河。这一地区的考古史可以追溯到90年前。最早来到洮河流域考古的是受聘于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瑞典籍地质学家安特生。1923年,为寻求中原彩陶与中亚的联系,安特生踏上西北大地。秋天,西宁朱家寨的巨大收获让他的研究兴趣彻  相似文献   

7.
试论滁河流域的周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滁河,古称涂水.是长江下游的支流,河源出安徽肥东县东北,东流经安徽含山.全椒、滁州和江苏江浦等地,于六合县入长江,滁河流域的西面为巢湖水系.东南临长江,北面的张八岭是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滁河流域考古工作开始于50年代中叶,安徽省博物馆在滁河上游的肥东县调查了几处古文化遗址,当时定为新石器时代,实际上所获遗物多数属于商周时期.50年代末,滁河下游的江苏仪征、六合、江浦和安徽滁县等地相继有所发现,引起南京博物院的重视.1961年他们在该地区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确认了30余处台形迹址,为滁河流域考古奠定了基础.1983年,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和南京市博物馆等单位在江浦县文化馆配合下,分别勘查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文献、族源、考古、地理等四个方面对楚都丹阳"丹淅说"和"枝江说"进行对比研究,然后综合起来考察.总的来说丹淅说优于枝江说,枝江说的文献依据较晚,在考古和族源方面完全得不到支持,在地理上也难以解释.但丹淅说也不圆满,存在很大的漏洞.丹淅说如要真正成立,还需要对枝江说方面的驳难作出认真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渝河是宁夏隆德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六盘山西麓.在渝河及其支流分布有较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大多分布于渝河南北两侧的坡地或台地上,其时代为仰韶至龙山时期.通过对渝河流域的系统考古调查,我们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分布状况和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底至2013年上半年,为完成《三星堆遗址2011~2015年度考古工作规划》中既定的考古调查任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遗址上游的鸭子河流域开展了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共发现商周时期遗址17处,为了解鸭子河流域商周时期的遗存分布情况、考古学文化面貌及聚落形态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三峡考古发现表明,楚文化在西周中晚期就已经对巫山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到了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楚文化已经完全控制了瞿塘峡以东的巫山地区,并进而对奉节、云阳、万州等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早段,楚文化深入到峡江腹地的忠县一带,控制了长江干流沿线的地区。楚文化的几次西进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基本可以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契合。从楚文化在峡江地区的分布情况看,他主要起着控制交通、扼守战略要地,以及掠夺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1月,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联合宜城市博物馆在宜城境内进行第三次考古调查,重点踏勘了宜城北境、汉江西岸的周代文化遗存,探讨楚文化中心区域与其它地区的内在关系,考察楚文化发展、演变的轨迹。本次调查加深了我们对相关遗址大致年代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对于促进楚国都城与疆域演变等课题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楚、巴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逐渐占领了巴国今忠县以东的长江沿岸地盘,曾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这些地区楚文化占绝对优势。由于楚人和巴人交错杂居,因此楚文化吸收了巴文化的釜、鼎及花边口沿装饰等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峡区类型"。楚文化的辐射范围很广,渝东地区和嘉陵江流域巴人遗存中普遍存在着楚文化因素,包括楚式青铜器、铁器和陶器等器物,从楚文化因素的分布范围、各种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看,到战国中期,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处于鼎盛时期,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楚人逐渐退出峡江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趋减弱。楚文化的西渐,客观上促进了巴人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早期楚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献梳理开始,首先对早期楚化的时限作了限定,认为早期楚化应限于西周时期,不应无限地上溯。同时认为商代确实已有楚,但两周之楚不同于商代之楚,是周王朝分封之楚。在献记载的楚人活动地域内,对西周时期的诸考古学化遗存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鄂西北区(包括陕东南和豫西南)楚化出现最早,而且分布普遍;荆州区、西陵峡区和沮漳河流域楚化出现的时间不完全一样,这些地区楚化的出现是楚人不断扩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过去学术界认为楚文化西界止于巴东,巴楚交界于巫山。然近年来峡江地区所发掘出的楚文化遗存却显示楚人在战国中期已到达云阳、忠县等地,生动地再现了东周时期巴楚关系的变化。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是由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楚国的西境,由于史籍缺载,因而语焉不详。本文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认为峡江地区考古发掘出的大量楚墓,说明了云阳、忠县等区域曾为楚国的西境。在战国中期,楚国西进占领该地区;在战国晚期,楚国完全丧失该地区。  相似文献   

17.
青铜时代汉水流域城邑分布最为密集的是襄宜平原、南阳盆地和丹江谷地 ,主要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性质有四种 :(1)楚都城或陪都 ,(2 )其它方国都城 ,(3)楚郡、县治所 ,(4)军事城堡。城址平面规整 ,城壕较宽 ,城内无墓葬区。普通民居以红烧土结构的地面建筑为主 ,较新石器时代没有明显改善。宫室官署建筑多为高台建筑 ,墙壁则由木骨泥墙向砖墙演化 ,屋瓦逐渐普遍。村落的居住区、手工作坊与墓葬区已明确分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发掘及调查材料入手,以遗址为研究对象,对湖北省与楚文化相关的遗存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着眼于与文献记载中的早期楚丹阳地望相关的沮漳河及江汉平原区、汉水中上游山地区、峡江地区及近来学界讨论较热烈的襄宜平原及随枣走廊区。通过对这四个区域西周至东周时期的遗址的分布特点的比较,运用"中心位置理论"观点加以分析,并结合文献考证,从而推断出不同时期的楚文化中心区。  相似文献   

19.
春秋郢都无城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郢都故址所在,至今尚未解决,被学界认为有可能为楚郢都故址的江陵纪南城、当阳季家湖古城和宜城楚皇城,作为春秋早期楚始都之郢的可能性都不大。春秋郢都故址至今未能找到,应是被"城"所蔽。结合文献分析及考古实证,可知春秋郢都并没有城,没有城垣遗迹,只是一个大遗址。  相似文献   

20.
楚人宗教信仰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于“宗教”这一概念,解释、定义者众多。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专门论述古代信仰的名著《金枝》中这样说道:“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宗教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就是:对超人力量的信仰,以及讨其欢心、使其息怒的种种企图。这两者中,显然信仰在先,因为必须相信神的存在,才会想要取悦于神。”[1]《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对宗教的诠释与之大体相似:“1.相信超自然体的存在;2.认为超自然体的意志和行动能影响现实世界和人生的祸福;3.信仰者因而对之礼拜、求告。”[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