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齐王宝玉墓志考释——兼论南朝墓志的体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8月23至25日,由文物出版社、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凤凰台饭店召开,作为会议期间一项主要的学术活动,南京博物院专门举办了"院藏铭刻书法展",供与会代表观摩.展品中,有<南齐王宝玉墓志>一石,以往未经著录,特别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山东陵县出土唐《东方合墓志》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3月,在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东街北邻,出土唐代咸亨三年(672)古墓一座.该墓墓室呈南北走向,南北长5.84米、东西宽4.7米、高1米,墓底及墓室四壁均用青灰砖砌成.墓中出土墓志一方(已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秦王镜一面(现存三面秦王镜之一,因锈蚀破裂,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具有波斯风格的实用瓷器及唐三彩数件,硬质白陶明器一宗. 相似文献
3.
《北齐砖室墓葬》(见《物世界》2002年第2期),引起了笔的兴趣。墓葬出土的墓志,虽然墓主姓氏不详,但作根据志并参照史料,断定为北齐安定王贺拔仁之子,说明作在考证墓主的姓氏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丽江木氏土司档案文献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子丹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6):25-28
丽江木氏土司在统治滇、川、藏纳西族地区的数百年间,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碑碣、摩崖、谱牒、图表、传记、书、亲供册等,本择其要对其载体形式、内容构成、史料价值和某些学术观点作了评述,希望有助于这一珍贵档案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6.
7.
2008年3月15日,佛教圣地法门寺附近出土了一方《清乔公墓志》。本文通过对其基志文本身和参考其他相关史料的研究,梳理了志主乔公家族的传承脉络;解读了乔公家族为杞国第一国君“东楼公”的余脉分支的渊源关系;获取了明末农民起义对当地的影响巨大等相关历史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法门寺在唐代曾为皇家寺院。此墓志的出土位置正处于法门寺二十四院遗址区内,这为研究唐以后法门寺的规模、历史变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李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5):92-96,F0003
本文对侯子钦墓志原录文提出文字上的修改意见。考证侯子钦的家世及入周以前的任官,猜测侯子钦为北齐高氏亲信。考察侯子钦降周时的具体情形,认为齐军救援之不至,晋州“公私扰乱”的局面,周齐战略态势的强弱易势及其北齐朝政的昏乱是促使侯子钦降周的远近原因。而侯子钦的出降直接导致了晋州的陷落,对于周灭北齐而言,这是势关全局的转折点。侯子钦降周后所受的待遇印证了北周政权对北齐降人的政策:在灭齐战争中,优渥北齐降人;灭齐后,转而疑惧北齐降人。 相似文献
9.
韩择木是唐代四大隶书家之一,他教子有方,子秀实、秀弼、秀荣并有书名。近年出土的其长子韩秀实的墓志,唐建中四年(783年)制。墓志对研究唐代的进仕路径、寻找韩择木家族莹地、了解中唐政局、纠正补充文献的讹误和缺失皆有帮助。作为韩择木季子韩秀荣的唯一传世书法作品,该墓志尤其为我们研究唐代最富盛名的隶书世家韩择木家族的书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Dennis E. Trout 《Early Medieval Europe》2021,29(2):161-180
The verse epitaph of Pope Honorius (625–38) inscribed at St Peter’s in Rome and the eulogy of the same pope that Jonas of Bobbio included in his Vita Columbani et discipuli eius (composed 639–42) share language and expressions sufficient to demonstrate that Jonas must have been familiar with Honorius’ epitaph at the time he composed the Vita’s obituary. This fact has implications for both Jonas’ biography and his literary methods. It also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Jonas was the author of the (otherwise anonymous) epitaph. Close reading of the Vatican epitaph highlights not only the epigram’s literary ambition and background but also identifies other correspondences with the lexical and poetic inclinations of Jonas. In turn, these observations undercut pessimism about the literary milieu of seventh-century Rome and Ita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