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50年,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第十五军第四十三师侦察连担任班长。这年初春,我们奉命到四川省仁寿县招募新兵。那次我们共征集了400多人,应征的青年大多是翻身农民。那里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群众的生活特别苦,翻身农民参军的积极性很高。  相似文献   

2.
1950年,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三师侦察连担任侦察班班长。这年初春,我奉命到四川省仁寿县招募新兵,共征召了400多人,应征的青年大多是翻身农民。这里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特别穷苦,民风淳朴,翻身农民参军的积极性特别高。邱少云就是这次我在仁寿县招募新兵时应征入伍的一个新兵。  相似文献   

3.
蔡美彪同志认为:“封建社会的农民处在愚昧落后的状态里,他们可以拿起锄头作为反抗地主统治的物质武器,却沒有反抗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无法摆脱地主阶级的思想支配。”我觉得这个论点不能成立,“愚昧落后”不能成为农民有没有反封建思想武器的根本原因。存在决定意识,有农民阶级的存在,就有农民阶级的阶级意识,就有农民阶级的思想。愚昧和落后,可以阻碍农民的思想不能从理性上进一步的总结和提高,不能自己整理使之系统化,但是,封建社会的农民,不能把自己的阶级意识系统整理起来,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却次不等于农民阶极就沒有自己的阶级意识,沒有自己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文物》1974,(10)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后期的两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农民的革命斗争也更为频繁。没落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对农民的专政,除了拚命镇压农民革命以外,更需要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形式,作为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精神力量。正因为这样,封建统治阶级加紧培养"忠臣"、"孝子",培养忠于封建统治的奴才和接班人,在文化思想领域里,他们炮制了一系列"通俗读物"、"蒙学课本",《女儿经》就  相似文献   

5.
"平民化"是五四时期"社会改造"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理念。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社会改造的认知中发现"平民"的地位,并通过"平民阶级"的政治解读而形成"生活平民化"的思想诉求。"平民化"思想在五四时期"劳工神圣"、尊崇"劳动"语境之中,不仅有着对"劳动运动"的积极期待,而且也使"民众本位"意识有所强化,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五四时期思想在质的方面的飞跃。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亦将自身置于"平民"序列之中,不仅提出"走向民间"的主张,而且也在社团联合中坚持"到民间去"的理念,力图使"平民化"思想从思想层面转化为社会实践层面,并表征为"联合群众"、促进民众势力发展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6.
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有力地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1926年11月毛泽东到达武汉时.湖南的农民运动已由秘密活动进入公开革命活动时期。“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久受压抑的湖南农民进发出空前的翻身热情,革命风暴席卷三湘四水。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韩丁在《翻身》一书里描述了他亲历过的山西潞城县张庄战后土改的情况。他清楚地注意到:"地主阶级的独裁统治,被一批过去无地或者少地的年轻农民暂时取代了。"这些从旧社会污泥中爬过来,带有农民自私印记,见识和能力都较低的干部,往往很容易走上追求享受和滥权的歧途。韩丁因此发问道:他们能不能摒弃凭着领导地位而取得的特权,领导所有穷人站起来,使张庄摆脱过去那种绝境呢?"如果他们没有这样的见识和能力,那么谁有呢?"很显然,这对于必须依靠农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无疑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宋学勤  杨越 《史学集刊》2022,(1):98-105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不仅是以农业机械为主的"技术下乡"的过程,也是改造农民传统思想、形塑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新农民,进而完成"思想下乡"的意识形态社会化的过程。在农业机械化的实践中,国家将对新农民的塑造嵌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以此整合农民思想观念、强化农民的集体观念、激发农民的主体观念、培养农民的科技观念,从而塑造了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技术、有文化、有全面才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民。这一历史进程对"十四五"时期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对农民思想的正向引导,以及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土地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展的“三大”运动(即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之一,是彻底废除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农民所有制的重大改革,是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身后实现经济翻身的主要举措。作为这场社会变革的基层亲历者,我在这里回忆的是河南郾城县一个普通乡、村的土地改革经过情况。,希望对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以新课程改革为研究视角,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本质入手,即改什么的问题,从而引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依然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主客体意识的物化、改革目的与手段的割裂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建构总体性、连续性的思维方式,克服物化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和塑造新时期的新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既要尊重农民、扶持农民、服务农民,又要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提高了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台湾意识"本是台湾民众认同乡土的"地方意识"。日据时期,"台湾意识"蜕变成"国族认同",其本质上仍是"中国意识",如不少台湾的知识分子借助台湾史著述表达了对"故国"的追思。"二二八"事件后,围绕是否认同"中国意识",台湾内外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台湾意识"与台湾史叙述。"解严"前后,政治的变动促使"台湾意识"出现异化,导致战后岛内"去殖民化""去省籍化"的台湾史研究路径被抛弃。部分台湾史学者企图使台湾史研究脱离中国史脉络,重新建构以"台湾人"为主体的"台独史观",使之成为推动"台独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以史为鉴"是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与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早在周公之前,"以史为鉴"的思想就有了萌芽,上古先民规避祸灾的行为是历史意识起源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意识,经夏商两代直到周初,才臻至完善。周代的鉴戒观念,包括"以天为鉴"和"以事为鉴"等方面,到了"以史为鉴",方可谓大成。"以史为鉴"的前提是对于历史进行改铸与剪裁,这是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950年10月,苏南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苏南农村工作团的指导下,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后,刚翻身的农民仍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由于贫下中农缺少农具、资金不足、劳力强弱不均等因素,生产遇到困难。当时,党和政府号召"组织起来,互相帮助"。于是从1953年开始,农户以邻居、亲戚组成临时性的伴工互助组,继而发展为常年互助组。1955年下半年,传达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正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早在1924年即指出:"中国的人口,农民是占大多数,至少有八九成,但是他们由很辛苦勤劳得来的粮食,被地主夺去大半,自己得到手的几乎不能够自养,这是很不公平的。"抗战胜利后,为帮助贫苦农民翻身,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4日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明确提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实现"耕者有其田",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保  相似文献   

16.
农民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度评价中国农民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是毛泽东农民思想的核心,也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做出的最具创造性的论断。一、"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中国有80%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农民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度评价中国农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党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大跃进”时期党对农民进行的思想教育促进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迅速展开。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党的权威、组织基础以及“大跃进”的全面展开为党对农民进行的思想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广大农民易于接受党的教育,但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等问题;农村基层干部自身也有很大不足,政治热情过高,但工作认真、努力;电影、报纸、有线广播等过热宣传共产主义的即将实现,加上农村开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全民学哲学等,使广大农民打破传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相似文献   

18.
七台河的土改运动是自1946年9月开始,到1948年4月结束的。其间经过了清算分地,煮"夹生饭"与砍挖斗争,平分土地等三个阶段。使广大的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农村的形势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在后五四时代提出了一个众皆关注的问题,即在西方文化已成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日渐边缘的中国文化如何"翻身"。其方案是先全盘承受西方文化并有所修正,然后以批评的态度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但困窘的是他发现那个想要翻身的文化已经失语,不能自我表述。同时,文化翻身的实践还面临着"中国文化"和实体"中国"之间的紧张。北伐前后梁漱溟走入乡村,或是翻身之路由虚入实的自然发展。他进而提出"向东走"的口号,似乎放弃了西化之路。但整体看,梁漱溟的思路更多是过渡时代里一种涵容世界与中国的天下论述,即不仅效忠自己的国家,还负有对世界的责任,在此进程中重构一个可以自我表述的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20.
1951年7月18日,<新湖南报>发起了关于土改后农村出现的农民埋头生产不问政治及乡村干部松气退坡的"李四喜思想"的大讨论,持续达5个多月,在湖南乃至全国农村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场讨论是建国后中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农民自私、狭隘思想的批评运动,也是第一次真正地对农民及乡村干部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在这场讨论中,中共逐步积累了用民主教育、典型示范、改进领导方法、切实解决乡村干部实际困难等方式解决农民思想问题的成功经验.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构成了建国以后中共教育和改造农民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