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包含许多儒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尤其是其中的《乐记》,可以说是一篇专门阐述儒家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的专章。《乐记》中的儒家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主要包括:乐感论,即关于音乐应感的思想。这一思想一方面表现为音乐是由人心感物而生的;另一方面是音乐的感物作用;乐礼论,即乐与礼的关系。乐与礼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文艺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乐记》中对乐与礼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乐准论,即音乐的评价标准,也即文艺批评的标准。音乐评价的标准包括“和”、“正”、“真”等。  相似文献   

2.
狄其安 《沧桑》2010,(5):152-15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乐记》是一部反映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文献,因此大量对《乐记》的研究都是围绕这种观点而开展。其实《乐记》并非是一部真正反映音乐美学思想的典籍,其真正的含义是借助于音乐的形式表达儒家的思想。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实质内含的研究并且结合《乐记》中所述内容,论述《乐记》中所表达的真正思想及内含。  相似文献   

3.
《礼记·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后世许多重要的文论、乐论、美学理论都可以在《乐记》中找到雏形。然而,这部重要的儒家文艺经典,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佚失严重。亡佚原因包括《乐记》自身的原因,秦汉古籍编纂通例的原因以及客观政治环境的原因等等。通过钩稽辨析,今存《乐记》文字的文献有:《礼记·乐记》、《史记·乐书》、《说苑·修文》、《白虎通》、《风俗通义》、《周礼·乐师》、《吕氏春秋》中存有零散分布的相关文字。  相似文献   

4.
王璐 《黑龙江史志》2013,(13):148+150
<正>"乐"古人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崔齐国听到《韶》乐,沉湎其中,以至于三个月吃肉都食不知味,说道:没想到音乐竟然可以美妙到这种程度。故儒家十分推崇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认为"乐"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文学、艺术创造的巨大影响上,而且体现在它可以改变风俗习惯、有助于国家的治理上。原始儒家的"乐"的著作,现存主要有《乐论》与《乐记》。本文旨在就两著作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姜燕  杨汝润 《神州》2012,(18):163
《礼乐·乐记》中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舜继尧帝位之后,任夔为乐正。吸取众乐舞之精华,编创《韶》乐。孔子在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称其"尽美矣,又尽善也。"2007年10月,在中国古琴首届艺术节上,高培芬演奏了自己所打出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23段乐曲。  相似文献   

6.
"知音"故事知音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可见,"知音"原只是一阐述音乐之词。而赋予"知音"文化内涵的则是发生在汉阳的那段动人的故事。春秋时代是一个经济、文化甚为发达的时代,尤其是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晋国大夫伯牙乃先秦典籍所录士阶层中最早以名传世的音  相似文献   

7.
第一,渤海横向传到日本的"渤海乐"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对渤海而言,则称之为"本国乐"或"本国之乐";其在他国(如日本)而言,则被称为"渤海乐"。第二,渤海纵向传给其后裔女真的"渤海乐"仍然是足以代表其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与横向传入日本的"渤海乐"性质相同;第三,南宋时期由金朝传入中原内地的"渤海乐"还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性质仍然未变。第四,从"渤海乐"的最早出处——日本六国史的第二部即《续日本纪》相关史料的考察,到中国正史《金史》、《宋史》中相关史料的检索,目前尚未发现足以对"渤海乐"性质产生怀疑的任何史料,更没有发现"渤海乐"就是"高丽乐"的任何证据。  相似文献   

8.
黄适远 《丝绸之路》2007,(11):56-56
伊州乐是西域六大乐之一。哈密古称"伊州"。唐时多以地名称谓曲名,如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教坊记》载:"教坊人唯得舞《伊州》、《五天》。"唐朝诗人王建在《宫词》中曾写道:"侧商调里唱伊州。"唐代伊州曲是比较悲凉的,因此王维的诗才有缘与伊州乐舞联姻,最终以一曲《阳关三叠》名动天下,历世不衰。《伊州曲》传入中原的时间是在唐玄宗时,由西凉节度使盖嘉运引进。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7,(2)
婆罗门乐是天竺乐,大约在隋朝时传入中国。《婆罗门曲》源自于婆罗门乐,婆罗门乐在流传过程中与龟兹乐融合,《婆罗门曲》因而常被归入胡曲。唐代著名的舞曲《霓裳羽衣曲》乃唐玄宗据《婆罗门》而制,至今仍有《婆罗门曲》古谱留存。初唐时期出现了杜元琰诵《婆罗门咒》,《婆罗门咒》是天竺人常念的一种咒语,与《婆罗门曲》没有直接联系。李益的《婆罗门》"回乐峰前沙似雪"流传甚广,后世《婆罗门》曲辞创作受玄宗月宫得《霓裳羽衣曲》传说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2,(1):F0002-F0002
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代表的文化经典"六经"的形成,带动了中国古典时代的哲学与文学繁荣,实现了古典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飞跃,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因此,"六经"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本书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在现代学术背景下,从"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等方面对"六经"进行了全面的文学解读。  相似文献   

11.
“坐部伎”和“立部伎”在唐代乐舞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何谓“坐部伎”和“立部伎”?《新唐书·礼乐志》云:玄宗时“分乐为二部:堂上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旧唐书·音乐志》亦云;“安乐等八舞(立部伎的八部乐舞),声乐皆立奏之,乐府谓之立部伎,其余总谓之坐部伎”。他们以演奏方式和场合的不同而区别,类似唐“十部乐”,但又不同于“十部乐”中“龟兹”等以地名定名,也不同于“十部乐”中的“燕乐”以演奏场合定名,而是以演奏方式命名,并包含有演奏场合、内容、乐器、技艺等多种因素。根据《旧唐书·音乐志》和杜佑《通典》所记载,立部伎有八部乐舞:《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  相似文献   

12.
韩宁 《文献》2005,(4):169-178
《乐府诗集》卷十六到卷二十列"鼓吹曲辞",在"鼓吹曲辞"部分郭茂倩对鼓吹作出了自己的概念判定,他的概念判定主要依据的前代文献是《宋书·乐志》.在"鼓吹曲辞"的题解中郭茂倩首先列出了《宋书·乐志》中关于鼓吹的记载,然后对其部分观点进行反驳,从而确定了自己的鼓吹概念.郭茂倩对《宋书·乐志》的观点认同的是,鼓吹曲为军乐.对《宋书·乐志》的观点不认同之处有三:其一,《宋书·乐志》认为鼓吹和骑吹"二曲异也",郭茂倩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严格;其二,《宋书·乐志》认为鼓吹之名始于魏晋,郭茂倩则言:"短箫铙歌,汉时已名鼓吹,不自魏、晋始也."其三,对短箫铙歌的认定,《宋书·乐志》言:"鼓吹,盖短箫铙哥."不是很确定.郭茂倩言:"鼓吹曲,一曰短箫铙歌."认为短箫铙歌只是鼓吹曲的另一种叫法,进而还得出了"黄门鼓吹、短箫铙歌与横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异尔"的结论.[1]郭茂倩在对《宋书·乐志》的驳论中确立了他的《乐府诗集》的"鼓吹"概念.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六经"之一,是儒家经典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汉书·艺文志》用"《易》为之原"来概括其地位,可见其对于研究古代文献与哲学思想的重要性。而"阴阳"又是《周易》中一个基础的概念,因而,要想深入研究《周易》,必须先要理解"阴"、"阳"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本文拟初步探讨阴、阳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周易》所蕴含的思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庄子》对《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对音乐美追求的发展,《老子》追求关乐,《庄子》扩大了美的追求范围,揭示了审美愉悦;对音乐审美标准的发展,《老子》以“音声相和”为音乐审美标准,相和是美乐,不和是丑乐,《庄子》发展为“至乐自然”的音乐审美准则,“籁乐”、“至乐”、“天乐”是美乐,失性、屈礼、不适之乐是丑乐;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老子》追求“大音希声”的音乐境界,《庄子》发展为追求“至乐自然”的音乐之“道”。《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创新:阐明了音乐的本源、功能问题,强调有声人为之乐的重要,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老子是道家音乐和文化的领军人物,庄子则是一号旗手。老子树起了“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巅峰,庄子开拓了审美心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韶》乐的艺术形制,古人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根据传世文献,结合出土文物,我们认为,形成于虞舜时期的《韶》乐,是有乐、有舞、有诗的大型乐舞,是载歌载舞,乐、舞、诗结合的综合艺术,其艺术形式是乐、舞、歌三者的统一。《韶》乐的表演,以"九成"作为其结构方式,将乐、舞、诗这三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现藏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合乐图》,其创作年代曾在学术圈引起较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合乐图》与《韩熙载夜宴图》之间关系匪浅,属同一时期的画作。日本音乐学家岸边成雄在《合乐图中的乐器》一文中认为,《合乐图》描绘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欣赏左、右教坊竞奏的场面,系宋人摹本。也有民间爱好者以画中人物的腰带形制作为切入点进行考证,从而判断《合乐图》为明代作品。文章试从图中所绘乐器角度,结合诸多资料比对研究,论述画作年代。  相似文献   

17.
汉初《礼记·乐记》的版本材料与成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礼记·乐记》成书时代与作者的考察,过去多关注于史书记载及前人的评论,而未注意其版本材料的考察。通过比较史书记载的汉初《乐记》的版本及材料来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其作者及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六经”次序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诗》为首”的“六经”次序 ,并非出于今文家 ;而“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 ,虽然出自古文家 ,但也渊源有自。《易》居《诗》、《书》、《礼》、《乐》之前或居其后 ,这两种“六经”次序的形成 ,实与孔子晚年前后经学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陆德明“用《易》居前”本于“著述早晚” ,周予同“以《诗》为首”“按《六经》内容程度的浅深”的论断 ,文献尚难坐实。从帛书《要》篇提供的线索看 ,孔子晚年以前轻视《周易》 ,所以殿《易》于《诗》、《书》、《礼》、《乐》之后 ,晚年以后重《易》 ,所以冠《易》于《诗》、《书》、《礼》、《乐》之前  相似文献   

19.
秦淮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因为承载历史文化遗存最多,堪称"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灿若群星;名篇佳作,传之久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秦淮河关系非常密切的是清代的三部著名文学作品——《儒林外史》、《桃花扇》、《红楼梦》,其中《儒林外史》、《桃花扇》都是以  相似文献   

20.
“乐”是我国早期文艺形态,曾经存在过相当的历史并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虞书》、《左传》、《国语》这三部早期的著作中保存的一些资料,从发展的角度,对古代的“乐”论进行分析,希望能明了彼时期的人们特别是彼时期的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和看待“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