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七事变后,主要激于爱国义愤,欧美留学生的近半,关内留学生的几乎全部,毅然回国,投入抗战洪流之中,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另有2500名左右滞留海外。战时,鉴于外;12的紧缺和战后的需要,国民政府留学政策经历了前严后松的变化,约有1500名学子被派赴海外,主要前往美英。与此同时,沦陷区各伪政权积极推行留日奴化教育,连同台湾,约有1.8万人前往敌国。整个抗战时期,这两万余名在海外的学子,情况各异,总体上说较为艰难。然而多能刻苦攻读,故成绩斐然,对抗战的胜利和世界科技的进步、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广西公费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地处抗战大后方的广西对公费留学生的选派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详尽的政策规程,既遵照中央政府的有关规定又密切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了严密的留学考试,从报考资格的审查到最后的复试录取都异常严格;救济了困难的国外留学生,在保证公费留学生学习费用的同时,还对国外的部分优秀自费留学生进行救济;争取了较多的派遣名额,省政府多次以建设广西为由向中央政府请示进言,力争尽量派遣国外留学生,使出国留学人数增加。此时期,由于广西特殊的地理及政治地位,公费留学生的选派呈现出派出人数多、留学科别集中于实科、组织管理严密等特点。广西在抗战期间对留学生的派遣取得较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广西为抗战的大后方,受战争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主持广西省政的新桂系出于多种目的,对地方文化教育建设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公费出国留学政策,对留学生的考选较为严格,保证了出国留学人员的素质;抗战时期主持广西教育工作的头面人物基本上是留学生,特别是教育家雷沛鸿等留学归来人员的作用和影响,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抗日救亡活动为研究取向,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37年抗战军兴为探讨范围,就海外留学生的救国活动、心态、方式,效果及其意义,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正于大家。一留日学生及其爱国运动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始于甲午战后。然自甲午战争至抗战胜利,这一段中日关系史,不啻是一部日本侵华史。留日学生因身处日本,对日本政府的侵华策划和日本国民由潜意识中反映出来的轻视中国的心态,感受极深,因之更能激起其爱国心和民族意识。早在1905年,留日学生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留日史上的第  相似文献   

4.
卢沟桥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有关留学生派遣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抗战初期,出于战时非常状态,应节约外汇的考虑,严格限制出国留学。1938年4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中,提出“改订留学制度,务使今后留学之派遣,成为整个教育计划之一部分,对于私费留学,亦应加以相当之统制,革除过去分歧放任之积弊”。1938年6月公布的由教育部与财政部会商拟订的《限制留学暂行办法》共有四条,其中规定“凡选派公费留学生及志愿留学生,研究科目一律以军、工、理、医各科有关军事…  相似文献   

5.
张卫 《黑龙江史志》2014,(24):45-46
相对历史上的留学潮,如今的留学生职业竞争力如何。论文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150名海外留学归国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其择业倾向、主要就业渠道、职业满意度、就业问题等多方面了解这一群体的职业现状,结合培养成本因素,分析这一群体的不同职业满意度,进而总结影响职业满意度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从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自身和相关部门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夏军 《民国档案》2003,7(4):83-87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 ,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南京国民政府在这种形势下 ,一方面表示坚决抗战 ,一方面限于国弱民穷 ,乃积极寻求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的物资、军事援助 ,以达成广泛的国际反侵略战线。在全国一致的抗日呼声中 ,留学生特别是留学出身的政府要员及文化界、学术界的学者名人 ,作为精英力量 ,在国际宣传、争取外援等方面 ,做出了积极贡献。一谈及留美学生对中美关系的积极促进作用 ,首先要回顾近百年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历史。中国赴美留学最早源于 1 847年容闳、黄胜、黄宽 3人 ,这也是中国…  相似文献   

7.
从本世纪初年始至新中国成立.我省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为探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和学习日本及西方先进的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改变祖国及贵州的落后状况,走出山门,负震海外。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05年贵州首批官费赴日留学.共集黔中学子51人。此后几年一次.又有选派。1918年.黔中道尹召考赴日留学生.共得8人,这亦是选派较多的一年。此外,自费留学、各个渠道选送的亦大有人在。半个世纪间,贵州出国留学生有三百余人。贵州近现代留学生的留学地,主要为日本,其次为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及欧州其他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到国外后.他…  相似文献   

8.
论近代中国政法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世纪70年代公派留学教育开始到20世纪初,出洋留学一时蔚成风气,留学运动应运而生。当时,出国学习政治法律是留学生运动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政法留学无论从留学生数量,还是产生的社会影响来讲,都是引人注目的、独特的教育现象。近年来,有关留学生运动的论述,对政法留学的史实及影响,未见有专文涉及。为了正确估价政法留学,本文试图通过对学习政法的留学教育发展轨迹的探寻、审视,以期能对当前政法留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胡适的婚姻和家庭 胡适1891年出生,1904年接受旧式礼教而订婚,1914年前后留学美国时与美国女大学生韦莲司小姐彼此爱慕,后又与中国女留学生陈衡哲相好。但是与其时许多中国海外学子不同,胡适1917年出乎意料地回国与安徽江冬秀完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着手考虑新形势下的留学教育问题。鉴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建设需要,特别是在"一边倒"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新中国教育文化交流的首选对象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派遣了少量留苏学生,为后续大规模实施留学教育战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建国伊始,新中国率先和东欧五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达成了交换留学生的协议,约定互派留学生到对方国家留学。1950年9月,新中国首批25名留学生奔赴东欧五国;同年年底至1951年年初,东欧五国33名留学生相继来华留学。随着新中国和东欧国家交换留学生,开启了新中国留学教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来信     
留学改变中国什么对“留学改变中国”的结论,多数人不持异议。应该感谢当年接受容闳“派遣留学生”条陈,从而揭开中国近代留学史的晚清政府,他们未必知道打开这扇门之后,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留学生的确改变了中国。真正能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是那些从西方国家吸收社会科学及哲学思想的留学生,其中包括严复、孙中山、鲁迅以及当年国共两党有过留学经验的政治精英……  相似文献   

12.
留学研究的新视野──读《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冯开文《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为李喜所同志的新著,是著者对近代留学史的整体研究成果。书中系统地分析了早期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接触、留日生与资产阶级文化传播、留美生与科学民主思潮以及留法勤工俭学与社会主义思想之...  相似文献   

13.
论文梳理了近年来艺术留学的兴起、主要国家艺术留学生概况,介绍了中国艺术留学生在中外艺术交流中的表现。从近代以来,艺术留学生一直是中国留学生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和中国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艺术留学虽然不是最热门的专业,但逐渐趋热。随着国内市场对艺术人才需求的逐渐上升,艺术类留学生也纷纷选择回国就业。在就业前景与政策扶持等问题上,艺术留学生还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近代留学史、留学教育史、个案研究、留学生与中国现(近)代化研究等方面对近代留学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回顾;以近代化学工业为例,分析和阐述了近代化学工业中的留学生群体特别是其中的科技企业家,在化工企业管理中的特点以及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凭借其技术特长,在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文在“战时留学生数据库”资料基础上,利用量化史学的方法,探讨全面抗战时期出国留学生在1943年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群体特征差异。研究显示,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派遣出国的留学生,受政策、资助变化等影响,呈现出前后两个阶段截然不同的群体特色。以1943年政府开放留学为界,前期政策以限制为主,公费生多获资于庚款与国外机构,留学生表现出集中于江浙粤闽的商政家庭或毕业于教会大学等特征;后期政府实际控制各种遣派方式,无论公费自费均由教育部统一考选,留洋生多来自文化资本占优势的江浙地区、教师教授家庭或一流国立大学。政府对留学教育的控制趋紧,也使留学生在所习学科、留学去向、研习时长等方面得以按国家需求统筹规划,开启政府全面管控留学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留学事业蓬勃兴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在留学管理政策等方面基本延续了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的相关政策,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留学经费的来源与使用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初年留学经费来源渠道不一,在经费拮据的前提下,政府实行了严格的预决算制度.此外,政府还通过鼓励团体和私人资助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以保障公费留学生的培养所需.经费使用方面,政府在保障学费供给的前提下,为鼓励留学生学业更进一步,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往往给予一定资费补助,同时加大了对自费留学生的奖励和扶持.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初年留学经费来源和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其经费虽捉襟见肘,但经费的筹措与使用逐步明晰化、制度化,因而在留学生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上半期的中西跨文化交流中,中国留学生凭借其深厚的中西学素养和文化自觉意识,实际承担起更多应属于政府层面的中国文化传播任务:向国外广泛译介中国著述与作品,用外语独立创作中国题材的文学与文化作品,以外文书写为载体进行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为西方汉学界提供汉语言及中文文献资料与研究上的直接帮助,以大量的人际交往和丰富的社会活动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精神。中国留学生以其介绍、研究、传播中国文化卓有成效的努力,成为中学西传的重要媒介,其工作也成就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近百年史上的一段重要历程。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留学教育大发展、人文社科留学生负笈海外的产物,也和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中心论"广受质疑、中国文化再受青睐的文化大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杨秀峰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第一任省政府主席、省委常委。抗战初期,杨秀峰同志以其“红色教授”的社会声望,感召了一大批爱国志士投身抗日洪流,他组建的冀西民训处和冀西游击队,在坚持敌后抗战。创建冀西和冀南抗日根据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杨秀峰,原名碧锋,又名秀林,字秀山,1897年2月27日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迁安县杨团堡村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1920年杨秀峰留学法国,次年在法国加人中国共产党。后到比利时、德国、英国、苏联学习。九一八事变后,他领导留学生和华侨进行救亡活动。1934年回国后,在北平师范大学、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留学史的研究起步于本世纪20年代,曾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是30年代前后;一是最近的十几年。如果说前者是奠基期,那么后者则为扩展期。前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限于教育史的范围,只是就留学生论留学生,很少从中外社会文化背景中去探讨留学运动的起源、发展和社会作用,也缺乏对留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深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千年后,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的结构在悄悄地发生一些变化,直接出国上中学或读大学本科的中小学生渐渐地多了起来,这些赴海外学习的小留学生们被称为“背洋书包”的孩子。那么,“背洋书包”是否比在国内念书更有价值?小留学生应该首先具备怎样的素质?他们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会遭遇怎样的心理苦闷?继我刊发表了《中学生留学之风愈刮愈烈》之后,这些问题更是成为许多中学生和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