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特点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曾宣称:其致良知之说,实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滴骨血。”将致良知比作普照万物的太阳产明武宗正德十六(1521)年“致良知”说的揭示,标志着王阳明小学体系的成熟与最后完成。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是“天理”.是“造化的精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主宰。那么,“致良知”说有何特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M意义,自然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意见。王氏“致良知”说的特点.简言之.有以下清端;第一,“致良知”说是阳明心学体系的主体或核心。关于王学心学体系之核心,有的同志认为“知行合…  相似文献   

2.
"良知"是王阳明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石,"良知"既是本体又是主体,既是实存又是发用,既是标准又是价值。"良知"是理解王阳明道德形上学的关键。王阳明之所以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罕见最有创造性的哲学家,因为"良知"学说代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3.
在阳明后学当中,围绕"良知"命题之辩驳向来不绝。王龙溪与聂双江在《致知议略》中对"良知"之究竟义展开反复论争,成为王门的重要议题。王龙溪肯定"良知现成",从变化生成之"动"的立场对"良知"作以理解,阐明人须"反诸一念良知",返归于跃动之生命实相与本来;而聂双江则直言"良知归寂",从"未发之中"之"静"的角度,指出须于"绝对的孤独中"直觉内心,在静坐瞑想中追求宇宙生命与实践伦理的统一。王龙溪与聂双江对于"良知"之论争作为王门的重要议题,既充分彰显出"良知"问题的张力,也实然推动了阳明后学中关于"良知"义理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方朔 《文史精华》2012,(6):33-39,1
萧军与胡风1935年初在鲁迅身边相识.50多年历经磨难,二人保持了至死不渝的友情。世道沧桑,追溯往事,展现天地间的人性、良知、真诚和勇气,颇值称道。  相似文献   

5.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上, “良知”的失落遭遇了一种意外的情形,即“知识化解释型失落”.但这种“知识化解释型失落”,不仅将科学知识与德性的复杂关系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到“良知”本质,同时对于诠释的作用及如何应用诠释有了更为切实的觉悟.“良知”虽或蔽或放,但其体恒在,这或许正是科学知识与“良知”本有的情愫.因而人应该在正确理解与把握科学知识与“良知”的关系中,信守“良知”的本根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水 《巴蜀史志》2010,(3):16-16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反应,指挥若定。举国同心,抗震救灾.出现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事迹。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史志工作者.出于职业敏感和对历史的良知.我深深地意识到,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幕,必须把它完整地记录下来,载之于史册。永久存留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之中.成为中华复兴史诗中悲壮雄奇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儒家提倡“君子之风”,也就是“君子人格”,它具有多种特质,而“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是最高理想.“致良知”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功夫.古今中外,对人格类型作了不同分类.王阳明倡导良知之学,认为人人心中具有良知本体.无论地位高低、职业殊异,只要立志、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有德性人格的人.这正是“致良知”的巨大魅力所在,也是“君子人格”的巨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学说中的精华部分,特别是“致良知”,希望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重构中发扬光大,盖国人所缺者,良知也。  相似文献   

9.
王娜 《丝绸之路》2009,(24):31-33
慎独是儒家道德修养工夫的重要条目,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是独知”,致良知即慎独。由于阳明致良知之学偏重于本体上做扩充工夫,故慎独在阳明的工夫论中并无突出地位;然阳明后学说玄说妙,更有甚者终日束书高阁,一味空谈心性,致使士风日下,名教败坏。刘宗周力辩阳明后学之失,标举慎独工夫,以纠正中晚明以来之学术流弊。  相似文献   

10.
阿克顿认为自由是历史的一条主线,试图以自由的进步为线索构建他的历史哲学。在他看来,宗教是"自由之母"。基督教是自由思想的来源,不仅否定专制,倡导主权在民,而且是人权思想的源头。宗教自由思想是近代欧美政治革命的深层原因。不过,教会并不总是自由思想的捍卫者,反而在某些历史时刻利用权力对自由构成压制。在这种二难困境下,他诉诸良知,认为基于神圣天启的个人良知,是真正宗教的内在品质。他试图以良知来量度自由,却无法说明什么是良知的进步。阿克顿试图调和信仰与自由二者的努力并不成功,但他所提出的自由史观仍然是一项值得重视,且有待完善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前题为阳明师友之教及其思想论述,壹在由师友的进路,探讨阳明学的渊源,之后再进入其学的核心脉络,是即顺其本源,得其慧旨之谓,探讨其师友之教及阳明良知和致良知教义.  相似文献   

12.
埃米尔?涂尔干在其研究生涯中,构筑了以人性和社会自然的心物二重性为基础与核心的社会学思想,并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与人性自然之间的联结纽带——社会良知,知识分子是社会良知的担当者与表达者,以及社会良知应该以神圣化的仪式和仪轨表达出来才能成为真正的集体规范、社会事实。由此,涂尔干通过“心物二元”的研究路径构建了“精神”与“躯体”、“个人”与“社会”二者都不偏废的二元研究范式,其目的就是要解决社会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人性与社会的自然及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石德生 《攀登》2011,30(6):46-51
埃米尔.涂尔干在其研究生涯中,构筑了以人性和社会自然的心物二重性为基础与核心的社会学思想,并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与人性自然之间的联结纽带——社会良知、知识分子是社会良知的担当者与表达者以及社会良知应该以神圣化的仪式和仪轨表达出来才能成为真正的集体规范、社会事实。由此,涂尔干通过"心物二元"的研究路径构建了"精神"与"躯体"、"个人"与"社会"二者都不偏废的二元研究范式,其目的就是要解决社会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人性与社会的自然及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褚帅 《神州》2013,(27):159
近年来,一系列拷问社会良知,公序良俗的事件,触发了公众对于道德底线的深深忧虑。拾金不昧反被诬,老人倒了不敢扶,而小悦悦事件的出现,直接触痛了每个有良知国民的神经。这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个案,而是有其发生的环境和积淀,这类道德事件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实现道德意识的扭转有无可能,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朱子与王阳明对于《孟子》知言养气章"养浩然之气"一节的诠释出现显著不同。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旨归,认为工夫全在"必有事"上,不需说"勿忘、勿助",而"必有事"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因王阳明的思想多是在与朱子长期的"对话"中形成的,故他对此节的一些解释又直接承自朱子。所以,通过分析王阳明对此节的诠释,并对比与朱子对此节诠释的异同,不仅可以管窥他晚年以"致良知"涵盖一切成圣工夫的诠释学特色,同时还能了解朱子的思想对王阳明的重要影响以及二人以对"格物"的不同理解为基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多少年才有点习俗,多少习俗才积点传统,良知、道德本已物化在生活里,可我们把传统隔离了。——一个很好的孩纸(新浪网友)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作家这一往往以社会良知发言的群体,都这样固守自己的既得利益,那就不知道还有哪个群体愿意下一步改革从自己那里发轫了。  相似文献   

18.
对李二曲哲学"本体观"的明确是二曲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难题,"知体论""虚明寂定"的灵明光体论和"良知"本体论是三种关联而又各不相同的意见。相比前两者在研究中呈现出的困境,"良知"本体论的观点更能把握二曲学的学理特征,有助于其"明体适用"核心思想的诠发。对李二曲体用思想的反思和厘定,有助于明确二曲学的根本特征——在总结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向先秦儒学复归,力图建立新的儒学形态以康济时艰。  相似文献   

19.
记住他们     
《名人传记》2020,(3):1-1
这个初春,因为一场瘟疫,让我们忘记了拥抱即将到来的春天;这个初春,也因为这场瘟疫,让我们记住了那么多无法遗忘的人和事。钟南山,又是这位老人,在非典过去十七年后,再次逆风而行,进入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的重灾区武汉。镜头下,面对疫情中受难的生命,这位八十四岁的老人流下了眼泪,他的眼泪是对天下苍生的悯念,也是一个医者良知的迸发。因为拥有这样的悲悯心和良知,他敢医敢言;因为他的医者仁心,人民盛赞他“鞠躬尽瘁,国士无双”!  相似文献   

20.
救赎     
作为一个检察官,杨斌在坚持专业操守的同时,也保持了作为一个人的良知,去切身体验另一个阶层因经济和亲情困窘造成的绝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