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我在上海《报刊文摘》上读到该报摘编贵刊的一篇文章,题为《杨绛不起哄》,文中写道:1957年,吴晗、肖乾、浦熙修、姚芳藻都去鼓动杨绛大鸣大放,幸亏杨绛不起哄,……这几个人后来都被打成右派……这篇文章有两处失实: 一、我是1980年因编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去拜访钱钟书时,才见到杨绛一面的。在这之前,我从未见到过钱钟书和杨绛。1957年,我与浦熙修根本没有去鼓动杨绛鸣放过。 二、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没当过右派,众所周知,吴晗是因为60年代写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落马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从姚文元…  相似文献   

2.
试述抗战时期的《东南日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日报》是抗战时期在东南地区的一份名报纸,为宣传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叙述了该报在8年抗战中艰辛备尝的播迁历劫;为全面抗战、坚持抗战、抗战胜利所做的宣传;专门分析了该报所办的一个名副刊《笔垒》;还检讨了该报对中共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女报人葆淑舫据现有资料,我国在清朝末年已出现少数民族女报人。1905年8月在北京开办的《北京女报》,是我国第一份妇女日报。该报以“开女智”,“开民风”为宗旨,激励妇女爱国,提倡男女平权,推动移风易俗,并结合妇女特点设置论说、女界新闻、时事要闻、京外新闻、西学入门、家政学、小说等,文字通俗易懂,以白话写作。该报名誉主笔葆淑舫郡主乃“肃亲王府之郡主”,满族,曾任淑范女学堂教员,创办过淑慎女学堂,在当时的妇女界是位知名人士。她为《北京女报》不仅写过文章,担任过主笔,而且该报还对她有所报道。可以说,她是我…  相似文献   

4.
散木 《文史精华》2004,(8):60-64
一、周璇回来了,可是又病了 1950年7月,周璇从香港回到了上海。从这时到她病逝,她在新中国的怀抱中度过了7年的时光。1957年9月,在她去世两个月之后,《文汇报》发布了由上海精神病疗养院院长苏复所作的《周璇生前病情和治疗过程的报告》,同时还发表了一篇记者所写的《周璇在新旧社会的两种遭遇》,文章中对比了她一生的“两种遭遇”,可以得知这位艺术明星一生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在五卅运动中,上海出版了杨杏佛创办与主编的《民族日报》。历年来,史学界对《民族日报》专文介绍的很少,故不揣浅陋,特介绍如下。杨杏佛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国民党左派,甚受孙中山、宋庆龄等人的器重。在五卅爱国反帝运动风起云涌席卷全国的形势下,杨杏佛在宋庆龄和共产党人的支持下,于1925年6月10日在上海创办了《民族日报》。《民族日报》每日4版8开,6月25日出版第16期后,因受北洋军阀的压迫,人力财力见绌,只得遗憾终刊。该报的通信与发行所是上海华界宝山路天吉里35号。  相似文献   

6.
李辛白(1875—1951),安徽无为人,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是孙中山创始同盟会时的会员之一。1907年,同盟会派李辛白到上海,在同盟会上海分部负责人蔡元培支持下,创办了《白话日报》。该报一反常规,完全采用白话文,宣传反帝反封建,深受广大平民百姓欢迎。用白话文办报,这在中国报业史上尚属创举,胡适推崇李辛白是“我国白话文的开山老祖”。该报发行约两年,因触怒英帝和清朝政府,于宣统元年(1909年)岁尾遭查封,李辛白被迫逃亡至安徽芜湖,参加地下武装反清斗争。1912年,李辛白与于逊臣合作,创办了芜湖最早的大型报纸《共和日报》。此报采用白话…  相似文献   

7.
上海《民国日报》在1917年问世。那时国民党人所办的报,过去如《民立报》、《民权报》等相继因革命失败而停业,最后由《民国日报》起来担负了国民党机关报的责任。邵力子、叶楚伧两人共同以复旦大学教授的余遐负责该报。但那个时期国民党一直在颠沛流离,所以该报的经济常感困难,也不时借债度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有所好转,也添置了新式轮转印刷机。大约在1920年前后,该报总经理邵力子曾在上海做过一件值得记述的大事:当地一个颜料商徐某之爱子徐礼,无驾驶执照而开车违规轧死一乡民路人。在旧社会这类事件是司空见惯的,租界法院总以死者自…  相似文献   

8.
<正>罗瘿公(1872-1924年),名惇曧,字东,号瘿公,又号瘿庵,清末广东顺德人。民国初年,历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国务秘书等职。能诗,工书法。著有《中俄伊犁本末》、《藏事记略》、《戊戌德宗之密码》等。1912年(民国元年)冬,由梁启超主编的《庸言》报创刊,并在天津日界旭街17号庸言报馆出版。罗瘿公作为该报的主要撰述者之一,除在该报中发表数十首诗歌外,还先后在该报"佥载"、"艺林"等专栏中发表了《宾退随笔》《拳变余闻》《庚子国变记》《割台记》《中法兵事本末》《藏事纪略》《中俄伊利交涉始末》《德宗承统私记》《中英滇案交涉本末》《教匪林清变记》《中  相似文献   

9.
《救亡日报》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救亡日报》介绍杨小川《救亡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报纸,它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依靠进步人士主办的。该报于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后南迁广州,继迁桂林,直至1941年2月28日被迫停刊,日出四版四开一张。一在淞沪抗战...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市民见到的《贵阳晚报》,是八十年代初创办的中共贵阳市委机关报——贵阳晚报,后晚报分为《贵阳晚报》和《贵阳晚报彩色版》,至今年4月1日分为《贵阳日报》与《贵阳晚报》。其实,《贵阳晚报》早于三十年代即有之,而《贵阳日报》也是1958年就成了中共贵阳市委机关报。贵阳市档案馆藏有1933年5月4日和6月9日两天的《贵阳晚报》,5月4日出版的是总第4号,估计该报创刊于  相似文献   

11.
1951年1月2O日,上海《大公报》一则消息称:解放前在昆明制造李公朴、闻一多血案的直接策划者,前国民党云南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王子民已于1月10日在成都经依法审判后,被判处死刑并执行枪决。该报同时刊登了王子民  相似文献   

12.
武诚 《文史春秋》2009,(11):34-35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昆仑山下的于田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尽管岁月已流逝了50多年,但这段往事依然印刻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心中:这就是库尔班·吐鲁木见到毛泽东主席的故事。1958年6月28日,毛主席亲切接见了库尔班·吐鲁木,并和这位75岁的维吾尔族老人亲切握手留影。当时的《人民日报》不但刊登了《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的长篇通讯,同时还配发了大幅照片。《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的通讯和照片还被选进了小学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13.
正1962年7月,天气十分炎热。我从南京乘火车途经上海停留,去"上海文化会堂"看望我在崇明中学读书时的历史老师、时任《萌芽》文学杂志社诗歌编辑的汤茂林。我因当过《苏北日报》、《新华日报》记者多年,和汤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但已有十年未见面了。十年后相见,她依然亲切如故,热情地接待了我。那天,我们叙了师生情谊,谈了许多别后情况,还因在文学写作方面的共同爱好,谈到上海文坛一些作家、诗人的近况。  相似文献   

14.
冼碧莹,广州人,解放初期参加华南文工团,后来被选派去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粤语配音。她为《钢铁战士》、《智取华山》、《家》、《战火中的青春》、《二亩地》、《龙须沟》等多部电影配音。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的粤语配音演员。1957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成立,她从上海调回广州,退休前是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现在定居美国。冼碧莹这个名字在许多老广州的耳朵里并不陌生,早在70年代广州的大街小巷里常常能听到从广播里传来她讲的故事,在那个电视还没有进入千家万户的年代,电台里的广播是人们一种重要的消遣形式。如果说当年冼碧莹的…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师院研究员史式去年提出了“改汉族为华族”的建议后,曾在海内外激起回响。在这之后,他又提出编写一部中华民族史的设想。上海《社会科学报》去年11月1日刊登了该报就此问题专访史式的文章,该报12月27日又以大半版的篇幅刊登了林其锬、盛异昌、王翔、苏北海、刘佐泉等专家学者的文章等,支持、响应史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早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笔者就得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的大字木刻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作了批注。后来,笔者又得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同年7月出版了一本相同书名的诗词集。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寻觅这两本册子(以下简称为人文版《十九首》、文物版《十九首》),可惜无缘相识。最近,在一位朋友的鼎力襄助下,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它们。同时还见到了195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二十一首》(以下简称为文物版《二十一首》)。真是大喜过望。  相似文献   

17.
民初,各民党报纸对袁世凯阴谋称帝,群起反抗,特别是《民权报》,反袁更为激烈。那时负责该报绘画者为钱病鹤,他除担任插画外,还编辑了一本《袁政府画史》,用有光纸石印,十六开本,1913 年8月20日出版,定价六角。封面是周浩写的,下  相似文献   

18.
《上海俄文生活报》与布尔什维克早期在华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俄文生活报》是1991年由谢麦施科等倾向社会主义的俄侨在上海创办的,约在1920年初获得苏俄政府资助。是年春,肩负建党使命的吴廷康一行不仅以该报编辑、记者的身份来华,而且将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设在报社内。从此,《上海俄文生活报》不仅成为东亚书记处拥有的一个宣传工具,也成为布尔什维克在华活动的掩护机关。由于报社成员协助隐蔽在报社内的苏俄、共产国际派遣人员,从事在华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活动,整个报社作为一个群体在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发挥了特殊作用。1922年底,因来自俄国的资助终止而导致《上海俄文生活报》的停刊,但报社许多人员仍继续为布尔什维克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世纪》2014,(6)
<正>世界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1917-2012)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1952年,她用英文创作的自传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被改编成电影《生死恋》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奖,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她的主要作品均取材于20世纪中国的生活和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成中文等17种文字,包括《周恩来与他的世纪》、《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2012年11月2日中午,韩素音在瑞士洛桑家中去世,享年96岁。今年,当韩素音逝世两周年忌日在即,本刊特以此稿纪念一代传奇华裔女作家。"我第一个就想见到巴金!"在阳光和煦的日子,我常常喜欢独自一人漫步在上海武康路上,每当走到巴金故居时,我便会停住脚步,抬起头来,久久地把目光投向这座风格简朴的花  相似文献   

20.
鲍威尔是美国报人,1917年2月初次来华,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编辑,后该报老板赛勒将报纸转让与他。从1922年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止,他一直主持该报业务。因同情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太平洋战争一爆发即遭驻沪日军逮捕。迨至1942年夏,日、美两国交换外交官与新闻记者时,他被遣送回国。因拘禁期间受尽酷刑折磨,腿骨被打断,不能行走,由狱卒用担架抬上轮船。1947年在华盛顿病逝,享年62岁。 鲍威尔尝著有《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又译成《鲍威尔对华回忆录》)。此书是他对自己于25年间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