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汉考古》2000,(1):94-94
楚文物的发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湖北嘉鱼太平湖出土了楚公逆钟:宜都“山中”出土了楚王孙钟:孝感出土了楚王熊章镩。至20世纪30-40年代,楚文物开始大量出土,在安徽寿县楚王墓被盗掘出楚文物近千件,在湖南长沙被盗掘出楚帛书、帛画等成批楚文物。新中国诞生之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楚遗址、楚墓葬的考古发掘取得了空前的硕果,  相似文献   

2.
楚音乐艺术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楚音乐文物的发现,既开阔了人们认识楚艺术的眼界,更为全面研究楚音乐文化提供了新材料、开辟了新领域。本文拟利用近年笔者所辑散见不同书籍、报刊上发表的音乐文物资料,结合对其中部分材料考察、研究的结果,通过对已知出土楚音乐文物自身客观变化规律的综合分析,探讨楚音乐文化演进的历程及其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在拙作《商代无楚》及《甲文楚字辨——兼论正足不同源》中,我们曾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即过去在甲文中往往被判定为楚族称谓的诸例,实际可区分为性质不同的四型:殷契所见两型,从林从巳者非“楚”字;从林从正者虽后世隶定为从疋之“楚”但此并非楚国之“楚”。至于周原甲文所见两型,从林从口者仍非楚,从林从足字才是确切可以判明的楚国或楚族之“楚”。基于这种分析,我们便作出了“迄今为止的甲文材料,尚无法证明商代已有楚族或楚国”的推测。看来,此甲文“楚”字问题之所以疑团云结,大约还不在于殷商及周初甲文中各有一型非“楚”字曾不断以假乱真。根本  相似文献   

4.
楚金币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楚国金币的发现情况,对楚金币的种类、形制、印记、重量与刻文诸问题加以探讨,对楚金币出土情况进行剖析,认为,楚金币是流通中的秤量货币,它与铜贝是主币与辅币的关系;并对楚金币的币材产地、冶炼技术与铸造年代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有部分学者认为楚、苗同宗同源,以致有人认为屈原乃是苗族的后裔。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楚、苗并非同宗同源,当然就否认屈原是苗族的后裔。这两种对立意见的产生和形成,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楚、苗的族别渊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楚、苗的族别渊源必有共同点与相异的,双方各执一辞,才会导致两种意见的对立与交锋。笔者仅对楚、苗父  相似文献   

6.
葛明宇 《华夏考古》2012,(3):99-106,165,166
继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及其陪葬兵马俑坑发掘之后,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其陵区内的陪葬墓区进行了全面的勘探调查,其中,在狮子山楚王陵北侧新近发现的羊龟山汉墓初步推断为王后墓葬。这些发现对进一步认识狮子山楚王陵的文物埋藏内涵和遗址分布特征,以及西汉楚王陵墓葬的整体布局与相关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耶律楚才是元朝的开国功臣,此人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尽心尽力辅佐成吉思汗父子,为元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吉思汗特别器重他,曾经对儿子窝阔台说:"耶律楚才这样的人才,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现在为我们所用,实在是上天所赐,我们要好好待他,今后凡军国大事,都要向他请教!"成吉思汗过世后,窝阔台继承了汗位,继续重用耶律楚才,耶律楚才也继续尽职尽责。  相似文献   

8.
刘晓 《中国钱币》2021,(1):51-53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既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情况.公元前333年,楚"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服朝于楚",位于越地浙江西北部的安吉,自此后属楚管辖.截至目前,安吉共发现楚金版4枚,是浙江地区发现楚金版最多的县区.  相似文献   

9.
余漆冰 《东方收藏》2023,(9):106-108
河南南阳春秋楚彭氏家族墓地为研究春秋楚贵族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墓地中M1、M2为夫妻异穴合葬墓,实际埋葬三人,分别为彭啟、彭啟妻及一殉葬者。文章分析殉葬者身份,通过对比两墓规模、随葬品、陪葬坑等,从性别考古的角度看南阳春秋楚彭氏家族墓地M1、M2,以研究春秋楚彭氏家族墓地所表现出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董珊 《江汉考古》2012,(3):87-94
本文重新研究2007年出现的"救秦戎"楚铜器群。器物可分为四组,都属于楚昭王世。第三组的器主楚王酓恷即楚昭王;第一、二两组的器主竞之佱即楚昭王之兄公子启(字子闾),他参加了楚与晋争夺蛮氏之戎的战役而获胜,見《春秋》哀公四年《经》、《传》记载,铭文所记即此事。此事又见于湖北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出土的"救秦戎"钟铭和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荆历钟铭,救秦戎钟铭文称楚昭王为"秦王",信阳长台关之所以出土荆历钟,是因为信阳是春秋晚期的楚申县,而申公寿余也参加了此次战役。此外,文中还附带讨论了救秦戎铜器群与最近发表的清华简《系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早期楚文化探索中紧密相关而亟待解决的早期楚国与楚族、早期楚都、楚式鬲及早期楚文化面貌、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学术史的回顾与思考,就今后早期楚文化探索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楚秦洞庭苍梧及源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炜  晏昌贵 《江汉考古》2008,(2):92-100
从里耶简文出发,结合相关材料分析秦简牍所见洞庭、苍梧两郡,将传世文献所见楚洞庭、苍梧,汉苍梧郡与两秦郡相比较,另将楚秦黔中郡、秦汉长沙郡、汉武陵郡等一并考虑,以考察楚秦洞庭、苍梧之源流演变。认为最早楚洞庭应指山名或一较小水泽名,后泛指沅湘下游洞庭湖平原,亦指楚邑名,战国晚期因楚秦战争,楚国才在此设郡,其范围当与"洞庭五渚江南"(楚邑)及包山楚简所见楚县邑有关,含湘资沅澧下游通道;而秦洞庭郡含沅澧中下游(包括酉水流域),郡治应在临沅或索。楚苍梧腹地在九疑山区,而秦苍梧郡更重视五岭关口,二者范围、南界应有不同;汉苍梧郡仅设于五岭以南,与秦越(西瓯骆越)战争、秦朝平定南越后分设桂林等郡、楚秦移民及其后裔对岭南"封中"等地的开发、秦苍梧郡分划以及汉初南越国设苍梧王属地(或以桂林监守之)等过程、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冯好 《江汉考古》2007,(4):53-60
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楚文化车制与中原文化车制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了楚文化车制的地域特点与发展历程,认为楚文化车制的基本特点是独创性与延滞性并存,认为成熟的楚文化车制形成于春秋早中期。本文也初步分析了楚文化车制研究对于古代车制研究、对于深入探索楚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波 《江汉考古》2012,(1):107-110,99
本文通过将郾客铜量与楚简文字对比,认为郾客铜量中的"■"字当隶定为"■",读为"故",并将包山68号简释为"耆州"的"耆"字改释为"■",此字可能为楚文字中"故"的专字,进而对郾客铜量铭文中仍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以待考古学的进一步求证。  相似文献   

15.
过去学术界认为楚文化西界止于巴东,巴楚交界于巫山。然近年来峡江地区所发掘出的楚文化遗存却显示楚人在战国中期已到达云阳、忠县等地,生动地再现了东周时期巴楚关系的变化。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是由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余静 《江汉考古》2005,(1):73-84
本就近年来三峡考古所发现的材料,对西周中晚期-战国时期楚化在宜昌到重庆这段沿江地区的分布及其发展历程作了一个初步的整理,试图分析出楚化因素在这一时期一步步沿江西渐的过程。根据各区遗址的化面貌及其所包含的主体化因素,并结合当时的献,试图分析出到底是楚化因素到达这一地区,还是楚人到达过这一地区。当楚化到达这一地区后,与当地化的关系怎样,对当时的人们,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并期望对楚的西部边界问题,楚巴关系问题有一丝启发。  相似文献   

17.
永州市鹞子岭战国墓楚越两种化都表现得十分强烈鲜明,但越化因素占主体地位。吴起并蛮越后,零陵已属楚国版图,虽然楚的统治势力很薄弱,但对越人的生活习俗有了很大的影响。战国中期,永州应有了城邑规模和较集中的民居点和驻兵点,城邑里生活着大批越人,在乡下基本上还是越人的社会体系,但越人已接受楚人的统治,楚人利用越人管理越人,以淡化消除楚越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东周楚国联姻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亮 《江汉考古》2007,(2):52-57,90
楚国与其它诸侯国的联姻是楚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不仅反映了楚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东周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楚国联姻与其国策密切相关,春秋早期为求发展多与周边小国如郧、邓等进行联姻,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争霸使其与其它大国如秦、晋等联姻频繁,战国中晚期楚国由盛而衰,联姻已失去其政治意义。由于文化差异及地理位置关系,楚国无固定的联姻国,与东周王室也无联姻关系。本文结合文献及青铜器铭文,对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联姻情况进行考证,并对楚国联姻特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襄樊邓城区域是楚文化遗存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1971年以来先后发掘了四处楚文化遗址和八处楚文化墓地,并出土了大量的楚文化遗物,其时代可分为春秋早、中、晚期和战国早、中、晚期。本文对该区楚墓地的分布、特点、性质、墓主人身份和与邓城遗址及周围遗址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湖南早期楚文化的历史地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楚文化何时开始对湖南产生影响、楚人何时进入湖南、楚人何时开发湖南、楚人何时入主湖南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与界定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通过对以澧县文家山、湘阴晒网场、岳阳毛家堰——阎家山等为代表的湘北地区早期楚文化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并结合对熊渠伐杨粤称王、楚文王迁罗于湖南、楚公戈等相关历史文献和文物资料的考辨,提出:西周末期,楚文化才开始对湖南产生影响;春秋早期,楚人才自发地进入湖南。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楚人于西周中期入湘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