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时期德意日法西斯的矛盾刘士田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意日法西斯先后发动和扩大了对外侵略战争,出于其共同的利益需要,他们之间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结成法西斯政治军事同盟。他们之间既合作又矛盾,既勾结又拆台。史学界过去对他们之间的矛盾方面研究甚少,实际...  相似文献   

2.
日本与德意缔结军事同盟一事,牵涉国际局势变动,同时也影响中国争取国际援助。以往有关蒋介石与国民政府因应德意日三国同盟的研究成果,多是探讨三国同盟缔结之后的因应与决策,忽略了这些决策系奠基于国民政府对于三国同盟交涉期间的观察。国民政府在三国同盟酝酿至签订期间,亟关注此事发展,由原以为是防共协议的延伸,仍以苏联为对象,到包括英美,这种对象改变所造成的国际局势变动自不可同日而语。故对国民政府而言,三国同盟的重点不仅在于日本选择与德意结合,更重要的是代表日本决定南进,直接与英美为敌,如此必然直接影响太平洋局势的剧变。在认清此关键后,蒋介石与徐永昌均认为三国缔结同盟后不必急于表态加入英美集团,与轴心集团为敌,首要之务在促使日本南进,迫使美国真正重视亚洲战场。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代初,在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之后,德意法西斯势力在欧洲日渐猖獗;日本法西斯分子也在东方磨刀霍霍。然而日本由于两次大战之间特有的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结构,它在通向法西斯政权道路上采取了独特的“渐变”方式:即不是通过组建法西斯政党去攫取  相似文献   

4.
日●军●侵●占●香●港●经●过文/陈勤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广州,香港从此处于日本直接进攻的威胁之下。随着欧洲战争的爆发和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集团的形成,香港上空笼罩着愈来愈浓厚的战云。日本法西斯很早就对香港这颗东方之球垂涎三尺,必欲得之而后...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轴心国在世界几大洲点起了战火,全世界人民英勇抗战。除了中立国以外,形成了两大主要阵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率先形成法西斯同盟,而反法西斯同盟主要以英美中苏为主力军。反法西斯同盟开过多次重要的国际首脑会议。首脑会议不仅仅是为了商讨策略,更是一种联合的象征,是首脑之间彼此重视的体现。然而法西斯集团虽然形成得早,在备战和战争的十年间,却并没有举行一次三国首脑齐聚会晤,原因何在?本文主要从人为因素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战争形势和自然环境出发,探求三国首脑从未聚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二战期间,德、日、意结成法西斯"轴心同盟",与以中、苏、美为代表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对抗。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法西斯与反法西斯、邪恶与正义的大较量。战争初期,不可一世的德、日法西斯密谋制定了夹击苏联,实现东西汇  相似文献   

7.
尽管日本的对德结盟政策实施于20世纪30、40年代,但日本的对德结盟论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日德同盟的建立经历了准同盟时期和同盟时期。在日德同盟构建前后,从结盟的角度来看,日本存在着另一种结盟构想:利用德国与苏联的关系,调整日本与苏联的关系,如果有可能,缔结日苏同盟,从而进一步缔结更大的日德意苏四国同盟。  相似文献   

8.
1943年4月,与欧洲战场盟军对德意法西斯军队的反攻相呼应,美军在西南太平洋向日军发动了反攻。日本大本营为摆脱困境,意欲从陷于泥沼中的中国大陆战场抽出兵力,转用于太平洋战  相似文献   

9.
三国同盟条约缔结后德日对苏政略之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同盟条约缔结后德日对苏政略之分歧罗志刚早在30年代,苏联就是一个影响德日关系发展的重大国际因素。1936年,共同的反苏方针作为德日之间的一个连环把它们紧紧连在了一起,导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一法西斯政治同盟的形成。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苏联因其...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15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的最后一个堡垒——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人类历史上席卷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八年的中国抗日战争,终于以侵略者的彻底失败而告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造成了空前浩劫。这场战争席卷了六  相似文献   

11.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结盟问题的理论推断,以"英法苏合作"和"民主国阵营获胜"为前提。由于1939年夏《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和1940年春英法在欧战中的溃败,这两个前提一时消失,并带来众多变数,致使蒋介石在对外政策上陷入观望和动摇。1940年9月日德意三国同盟诞生后,围绕中国的国际形势开始好转,但因为苏联的取向未明,蒋喜忧交加,故其初期因应系以中立谋左右逢源。其后,随着对德苏关系及英德战局观察的深入,蒋引导中国外交重返首重美国、促进中美英苏抗日合作的路线。在针对日德意三国同盟的多边外交中,蒋以国际形势压日本接受公正和平的尝试受挫,但其他方面均获基本成功。  相似文献   

12.
王艳萍 《沧桑》2011,(1):81+85-81,85
绥靖政策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而采取的纵容妥协的对策,而始作俑者是英国。英国由于其经济实力的缺失、当时的和平主义思潮及政府政策的缺乏远见,面对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采取绥靖政策。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中苏美英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战胜以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战争,可是在几乎整个大战中却出现了日本与苏联之间的中立状态。是什么原因使日本由对苏强硬转变到谋求日苏中立?本文试图对此略述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1938—1939年间,德意日三国为在防共协定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关系展开交涉。德意希望新三国协定尤其是其中武力援助义务的适用对象延伸至苏联以外的英法等国,突破防共协定的局限。日本政府内部对此意见分歧,陆军主张接受德意的要求并与之缔结军事同盟,外务省则反对。在海军的协调下,日本政府于1939年1月和3月两次达成折中妥协案。但随着欧洲局势的变化,德意与英法矛盾激化,要求日本就参战问题表明态度。参战问题触及日本海军的底线,海军坚决反对继续让步,陆军亦无法强行推进三国同盟问题。随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防共协定强化交涉无果而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决定不介入欧洲战争。  相似文献   

15.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世界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日轴心国逐步升级的对外侵略扩张,直接威胁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安全。为了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了粉碎法西斯侵略势力,彻底摧毁法西斯军国主义战争机器,苏联、英国和美国经过长期努力,终于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这是世界进步力量的重大胜利,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军国主  相似文献   

16.
朱庭光主编的《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最近已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这一部围绕德意法西斯崛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专题学术著作,主要是由1984年在烟台举行的欧洲法西斯主义问题学术讨论会上优秀论文汇编而成的,它为我国研究二战史开拓了一条新路,深化了二战史研究的层次,并且反映出我国史学界在这一领域内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水平。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深入地分析了法西斯主义,提出了若干令人注意的见解,主要是欧洲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它们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实质,以及德意法西斯的扩军备战与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等问题。无论从研究的广度或深度来说,都在过去  相似文献   

17.
评佛朗哥在二战中的“中立”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朗哥在西班牙独裁统治达36年之久,对内血腥镇压人民,对外则推行维护其法西斯制度的外交路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巧妙地周旋于美英和德意之间,使西班牙置身于战争之外,为自身捞取最大的利益。他的这段精彩“表演”值得史学家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沦亡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发动全面进攻;5月14日,突破法军防线,越过马斯河,攻入法国;6月22日,法国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存在七十年之久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灭了,大部国土被德意法西斯任意践踏,广大人民残遭法西斯匪徒的蹂躏、浩劫,法西斯的魔影笼罩着整个法国。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短短的六个星期战斗中就一败涂地,其原因究竟何在?本文就对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国内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二战期间的英美两国既是反法西斯的同盟伙伴 ,又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对手。英美之间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寻求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在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共同利益的大背景下 ,英美两国在互动中实现了战略妥协。二战后 ,美国最终取代英国成为了世界霸主。  相似文献   

20.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率先拉开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艰难曲折的反侵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好儿女们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号召,潮水般奔赴各抗日前线,用他们的智勇、鲜血和生命,换来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钟子莲第一次完全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