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城是世界性文化遗产,亦是人类文化遗产瑰宝与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河西走廊段长城保留了原始风貌,是中国长城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含有极为丰富的遗产价值。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业界的发展趋势,本文紧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在河西走廊长城遗产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从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持系统三方面提出河西走廊长城发展策略,以期为河西走廊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城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使古老沧桑的河西走廊长城在新时代散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长城是世界性文化遗产,亦是人类文化遗产瑰宝与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河西走廊段长城保留了原始风貌,是中国长城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含有极为丰富的遗产价值。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业界的发展趋势,本文紧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在河西走廊长城遗产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从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持系统三方面提出河西走廊长城发展策略,以期为河西走廊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城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使古老沧桑的河西走廊长城在新时代散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是一条文化交流的走廊。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依托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西绿洲,是连接中西的桥梁与纽带,因其天然的地理优势,成为中西交通贸易的前沿和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故地。大漠孤烟,戈壁苍茫,漫长的历史岁月,胡商贩客、僧侣艺人、西域贡使和朝廷重臣的足迹,都深深地刻在了河西走廊历史的年轮,让这片土地亲历和见证了丝绸之路发展、繁荣和兴衰的每一个潮起潮落。有着"地下画廊"和"魏晋时期河西民俗百科全书"之称的嘉峪关新城魏晋砖壁画墓,蹚过岁月的风烟,让时间定格在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天空,让我们得以感知千秋丝路和魏晋风度携手从这里走  相似文献   

4.
史前时代中国起源的粟黍和西亚起源的小麦、大麦在河西走廊双向传播过程的研究,对于认识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和对比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植物大化石、骨骼碳氮同位素结果和种子碳十四测年结果,探讨距今5000-3000年粟黍西渐和麦类东传的时间和路线,认为在距今5000年前后随着马家窑文化西进至河西走廊,粟黍农业在距今5000-4400年传播至河西走廊并得以发展,在距今4400-4200年传播至欧亚草原中部哈萨克斯坦地区。另外,距今5000-4500年小麦、大麦已经在欧亚草原中部广泛种植,并向北传播至南西伯利亚等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在距今4000年左右可能通过南北向河谷传播至河西走廊地区。西渐的粟黍作物和东传的麦类作物对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人类生业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锁阳城,扼守在河西走廊西陲,是通向西域的枢纽。千年时光逝去,此地已了无人烟。但历史会记住,这里经历过无数和烽火狼烟,走过川流不息的僧人商旅……这里曾是极旱荒漠中的一片珍贵经洲。  相似文献   

6.
地名与河西的民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名作为语言的活化石,是研究民族分布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历史上河西走廊为多民族、多部落分布之地域,民族变动极为频繁,不同民族都曾以自己的语言命名过地名。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有关地名的追索研究,初步探索了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民族演替及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7.
沙武田 《丝绸之路》2014,(12):16-19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联接东西方的文明通道,河西走廊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河西走廊保存下来的以敦煌为代表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背景下,甘肃省提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历史的大手笔,而河西走廊则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定位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在新时代背景下以独特的方式宣传河西走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8.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16-21
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汉朝的帝王们用他们超凡的武功确立了今日中国版图的雏形.中国疆域虽然经过后来千载20多个朝代的变迁.但主要农耕地区的变化不大。汉朝夺回河套地区后。又把疆域扩大到了整个河西走廊,并先后设置了河西五郡。从兰州市的黄河西岸直到星星峡.长达1100多公里.宽百余公里的地方被称作河西走廊。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历史上,先后有十几个民族曾入主河西走廊。汉朝控制了这一区域后.使中原文化进入了中亚地区.河西走廊也成为中西方艺术,文化.佛教等交流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阿拉善盟、河西走廊和腾格里沙漠的地理位置,历史时期休屠城与武威郡治的关系,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几条沙漠绿洲路线的探讨,说明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古代沙漠绿洲路,是在当时政治形势、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民族迁徙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历史时期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理想路线,即石羊河流域、额济纳河流域的两条古代沙漠绿洲路和北匈奴与南羌人的联络路线,也就是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三条古代沙漠绿洲路。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堡寨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结合当地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土、石、砖等材料垒筑围合形成的军民聚落。明朝在河西地区设置卫所,大量修筑以防御为主的堡寨。清代大一统局面形成,河西地区军事地位减弱,堡寨的防御功能弱化,形式上逐渐向村堡转变。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堡寨功能的变化,折射出统治者对河西地区经营策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历史上曾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的必经孔道,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本文通过敦煌文献,对唐代河西走廊交通道路加以考证,认为唐代河西交通道路达到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12.
河西通西域     
王蓬 《丝绸之路》2014,(5):12-13
一 也许,对长长的河西走廊来说,最重要的地理事件是约在3亿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这条夹在与蒙古高原之间长达1200余公里的世界上罕见的地理走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则为公元前121年,西汉青年将领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击败匈奴,不仅使河西走廊首次归于中原王朝版图,  相似文献   

13.
郝煜  孙琳钰 《旅游纵览》2022,(17):125-128
本文对河西走廊边塞诗歌文化旅游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有关边塞诗歌文化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边塞诗歌文化对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的影响,接着针对河西走廊诗歌文化旅游发展在产品类型、文化内涵、开发模式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边塞诗歌文化的河西走廊旅游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河西走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邵如林  Zhao  Dengming 《丝绸之路》2014,(11):42-53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西部黄河以西。南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接壤,东临黄土高原,西与塔里木盆地交界,北与内蒙古高原南缘隆起的北山山地相连,是一条长1000多公里、宽数公里至百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河西走廊重要的历史职能。河西走廊虽然处于峰峦叠嶂的祁连山和主要为戈壁、沙漠的内蒙古高原的夹峙之下,但走廊之上,却是绿洲相连,地下水源充沛,资源丰富,物产富饶,自古以来即为中原通西域的首选之路。自3000多年前起,河西走廊就成为中国内地通往西域地区的必经通道,神秘的“玉石之路”和周穆王西巡,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联系。自公元前121年开始,成为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的主干路段。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成为华夏文明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的交汇区。正是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会过程中,河西走廊得以长期吸纳这条道路上荟萃的各种文明,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河西文化。  相似文献   

15.
古代河西走廊桑蚕丝织业考李并成地当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历史上不仅是丝绸流播的干道,而且其本身还曾有过一定规模的桑蚕丝织生产。尽管今日河西各地早已与蚕桑无缘,但于当地所出考古资料和各种文献记载,特别是于敦煌遗书中见,自两汉迄宋初,河西走廊的桑蚕丝织业...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对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历史时间由于对河西地区不合理的开垦、利用以及对森林的滥伐,造 成当地土壤沙漠化的严重后果。为了汲取这一历史教训,在当今大西北开发中,应遵循河西地区生 态环境的自然规律,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叶舒宪 《丝绸之路》2012,(12):12-16
本文引经据典,结合实地考察和新发掘考古资料,对河西走廊文化历史进行梳理,视角独特,观点新颖。  相似文献   

18.
从兰州出发,沿着河西走廊西行,第一站便是甘肃省历史化名城武威。武威,古称凉州,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要径,自汉武帝开发西域设置四郡以来,凉州就是我国西北重要的政治,经济,化中心。1600多年前,东晋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朝政权曾在这里建都,中西化长期在这里交汇。直到今天,这里仍是大西北数得着的名胜古迹多,化遗产保存丰厚的城市。  相似文献   

19.
面对唐朝丧失河西走廊的深刻历史教训和安史之乱以后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的重大变化,明朝因时制宜,创新管理体制,对河西走廊采取了全新的管控模式,使其在国家安全和对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消除了动乱的根源。明朝对河西走廊治理能力之强和管控时间之久,远远超过了汉、唐时期,成效明显,为清朝进一步强化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十年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最悲壮、最惨烈的一幕,莫过于1936年冬至1937年春,西路军的两万多将士,血战河西走廊,饮恨祁连山下,惨遭全军覆没的命运了。 50年后,原红二方面军老战士、已离休的南京军区陈靖将军,重走长征路,在河西走廊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