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魏平城瓦当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城遗址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重要的历史遗迹。北魏王朝从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始,至太和十五年建成明堂,十六年修成太极殿,即迁都洛阳之前还在平城大兴土木。近一百年中,曾在平城筑有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平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建筑遗址及一些石质、陶质的建筑构件是我们探寻平城宫殿的重要线索。其中瓦当的装饰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标识意义,同时也寓意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思想意识。本仅就对目前平城遗址出土的主要瓦当类型,并结合其他地区出土的相关资料,对平城瓦当当面纹饰的意义及其演变作一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2.
正目次一沙岭壁画墓、尉迟定州墓、梁拔胡墓与平城时代前期墓葬的文化特征二宋绍祖墓与平城时代后期墓葬的文化特征三平城地区前、后双主室墓的出现及其政治背景四平城墓葬文化转型的动力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始于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止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这九十七年间,有学者称为"平城时代"~([1])。由于建都,平城从边郡之地发展成中国北部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批移民迁入,大量财富汇聚,自魏晋以来文化荒芜的面貌得到彻底改观,为北朝晚期文化走出低谷、迎来隋唐盛世文  相似文献   

3.
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从313年拓跋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时便应有所计划,但其时可能主要是以修整汉代平城县的城垣和建筑为主。  相似文献   

4.
北魏平城考古近50年来,不断有新的发现。现存的北魏平城时代文化遗迹,记载着这个王朝百年的辉煌。现暂将平城的考古学文化以北魏太武帝太延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些遗迹和遗物,反映了北魏平城时期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汉文化的渗透以及西来佛教艺术的传播,而平城时代,是云冈石窟开凿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23日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山西大同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朝史研究基地和大同市平城北朝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北朝都城与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会议为期4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南师大、首都师大、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日本龙谷大学、俄罗斯社会科学院以及大同大学和大同市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就北朝都城史地文化、北朝历史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实地考察了北魏明堂遗址、操场城北魏宫城遗址、北魏北新城、南平城遗址、方山永固陵、沙岭北魏壁画墓,并参观了云冈石窟。  相似文献   

6.
平城营建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沧桑》1995,(1)
平城始建于战国,闻名于汉代,创都于北魏,在中国古都史上居重要地位,今天的大同市即主要因此跻身于全国首选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列。然而,北魏平城京都的研究却是学术界的弱项,特别是都城建设,由于缺乏考古实  相似文献   

7.
丰驰 《文物世界》2007,(5):20-22
平城位于大同市城区和南郊,是北魏早期的都城。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称帝,次年(399年)迁都于汉平城,天赐三年(406年)"发八部人自五百里内,缮修都城,魏于是始有邑居之制度"。都城经历了道武帝初创,元明帝、太武帝改扩建,孝文帝臻于完善,使之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最繁荣的都市。太和  相似文献   

8.
探寻日本古代都城的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寻日本古代都城的源流(日)岸俊男著王维坤,李自智译一、平城京的原型1.从藤原京到平城京我在提出复原藤原京方案之际,发现它与平城京之间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密切关系,两京相关联的是有计划的设计。也就是说,平城京是把藤原京原封不动地沿着中道和下道向北迁徙到了...  相似文献   

9.
山西大同即北魏平城,是北魏前期都城所在,从公元398年到494年的近百年间,它一直是北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多次发现北魏时期的重要建筑遗址和墓葬。近年来大同市博物馆新入藏了数件雕制精美的  相似文献   

10.
魏孝文帝拓跋宏 (亦即元宏 ) ,鲜卑族人 ,是南北朝时期北魏一位非常有政治才能 ,又顺应历史发展 ,大胆进行改革的开明皇帝。他十分仰慕汉族文化 ,在位时实行了改复姓、定门第、改官制、互通婚、禁胡服、断胡语等一系列改革 ,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也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 ,最能表现他对中原河洛文化无限向往和改革勇气决心的一桩壮举 ,就是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 )迁往河南洛阳 ,并将洛阳建成魏晋以来的最大都会。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硅定都平城后日益强大 ,到孝文帝时 ,已历经六位皇帝近百年的时间。尽管平城经几代皇…  相似文献   

11.
日本平城京模仿隋唐长安城原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本都城的建制模仿中国都城的建制也是其中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进而言之,倘要深入地研究日本都城的建制,则必须从它所模仿中国都城的原型来入手。所以,研究日本平城京的建制,有必要首先来研究一下它到底模仿了中国哪一座都城的建制。否则,就难以究明它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都城众多 ,特点各异。不同时代 ,不同地区的都城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本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 ,对中国古代都城的传统模式、都城城址的选择、都城的规划布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藤原京·平城京与京都文化──日本都城史纪略南开大学余干生公元794年,即日本和历延历13年,桓武天皇把都城由长冈京迁到平安京,从此开启了京都1075年建都史,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京都文化。近10年来,日本举国各界以会议、庆典、博览会、学术活动和举建工程等...  相似文献   

14.
日本律令制都城藤原、平城、平安京的格局建制是模仿隋唐长安、洛阳两城设计而成,它的条坊制与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最显著地揭示着这一点。此已为中日学者所共识。近年来。关于都城制的研究似乎已侧重于通过都城制度而探索日本古代天皇制及古代国家政治形态、政治组织  相似文献   

15.
北魏时期,陕西关中地区在接受来自都城平城与洛阳影响的同时,也在发展着自身的地方风格的佛教造像。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密集型阴刻平行线衣纹与传自平城、洛阳的佛菩萨服饰的变形,以及独创的汉民族交领式佛菩萨服装。关中地区的这两种地方风格造像仅在6世纪上半叶流行,且多与传自平城、洛阳的正统风格造像并存。该地区佛教造像风格的多元化,体现了当地民众在这个特定时期内对佛教艺术审美的多元化。截至目前,密集衣纹造像发现较多,主要分布在关中北部地区,波及范围在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地区;交领式服装造像发现较少,明确的只在关中一带发现。这种分布情况似乎说明了关中是其制作的中心地区,或是接受此种风格主体信众的集中地区。  相似文献   

16.
鲜卑拓跋部最初兴起于大兴安岭北段,经过公元二世纪前叶的南迁,至公元258年,在今内蒙古南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了一个以拓跋力微为首领的部族联合政权(部落大联盟),并且修筑了"定襄之盛乐"这座都城.从此开始直到道武帝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北魏迁都平城,在一百四十年的历史演变、社会发展中,盛乐始终是拓跋国家的都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北魏前期都城平城遗址发掘出土了数批石雕柱础。其体量虽小,但纹饰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具有较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本文从作品的雕造、艺术风格及具体功用方面作以考证。  相似文献   

18.
吕朋珍 《沧桑》2012,(4):22-23
公元5世纪,北魏和西域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城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都会,承载着北魏和西域的交流,使得西域外来文明源源不断地进入平城,丰富了中原文明,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于丝绸之路的繁荣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北魏的分裂,北朝墓葬文化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奠定了此后隋唐文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东魏-北齐所起的作用更显重要。东魏都城邺城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种类与组合延续着北魏末期洛阳地区的基本特征,墓葬壁画则突破北魏中、晚期墓葬所遵循的"晋制"的束缚,开创了新的范式。不过,都城地区的文化辐射强度偏弱。至北齐时期,新的墓葬文化格局趋于定型。北齐霸府晋阳与都城邺城形成"双核"体制,呈现出一体两面、文武兼备的互动关系,都城地区墓葬文化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北齐东方地区的汉人士族墓葬在文化上存在着较多与邺城、晋阳不一致的异动,尤以青齐地区最突出。北齐灭亡后,其文化残局从正、负两个方面深刻影响了隋唐社会制度与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20.
一日本律令制都城藤原、平城、平安京的格局建制是模仿隋唐长安、洛阳两城设计而成①, 它的条坊制与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最显著地揭示着这一点。此已为中日学者所共识②。 近年来。关于都城制的研究似乎已侧重于通过都城制度而探索日本古代天皇制及古代国家政 治形态、政治组织的变迁,进一步究明吸收中国文化的具体样态上来。本小论仅就藤原、平 城、平安京寺院数量的变化及彩釉瓦建筑的出现情况试探日唐文化交流内容,即:607年犬 上御田耜遣唐使节团的来访直到838年实际上的最后一批遣唐使结束,这中间200年间,随着 每次遣唐使节的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