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黄秀纯 《收藏家》2006,(4):31-33
白釉红绿彩是北方磁州窑系在金代中期开创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的装饰方法。它是在已经烧好的白釉成品瓷器上,用毛笔蘸红绿彩料,勾画各种花卉、动物等纹饰,然后再入炉用800度左右的温度加以烘烧,使彩料烧结在釉面上。彩料有红、绿、黄彩等。从出土实物看,多在白釉碗、碟上加绘红绿彩的花鸟纹,也有以黑彩在釉下描绘纹饰轮廓线,釉上填入其他彩色的。白釉红绿彩旧称“宋加彩”。山西侯马金明昌七年(1196年)墓中出土红绿彩碗及红绿彩绘瓷俑,河北邯郸“泰和三年”(1203年)崔仙汉墓出土了红绿彩瓷俑5件,河南焦作发现一座金元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1件红…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07,(9)
明代梁庄王墓随葬的瓷器共8件(套),除3件出自墓葬的前室外,余皆出自其后室。根据它们的出土位置和纹饰,其中7件(套)属于王的随葬品,仅1件(套)属于王妃的随葬品。该墓随葬的瓷器虽然数量不多,却颇具特色。依据它们的出土位置,可将其分为日用品和祭奠品两类。从釉色和纹饰分析,既可确定其中有官窑产品,也发现有  相似文献   

3.
北宋官窑客观存在,地点在汴京。其性质属政和三年礼制局成立后,由礼制局制造所所辖的烧造陶瓷祭器(包括日用器)的机构,其产品为政和年间“新成礼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上海博物馆早年入藏了一件伯弘父盨,器形和文字从未发表过。通过对器物类型学和纹饰的研究,可以确定时代在西周中期。器盖同铭共有二十七个字,记载了在二月初吉丁卯日这一天,伯弘父作器在宗庙里宴飨宾客。青铜盨自名为"(米丩)"还是首次发现,此字应该是"簋"的异体字。这件器物对于研究青铜盨形制的发展、自名的演变以及西周时期的礼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岛土山屯墓群M147出土一批琉璃制品,其中有琉璃片506件,根据其出土位置和用途可分为三类、8型琉璃片或为模铸而成,同一型(亚型)尺寸统一、纹饰高度一致。根据墓内同出的文字材料,推断其制作年代应为西汉晚期,在当时或可以作为“玉”来使用。  相似文献   

6.
哈曼 《收藏家》2012,(12):23-27
一受伊斯兰文化风格影响的瓷器始见于唐代,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了装有5万余件唐代长沙窑、越窑外销瓷器的沉船,其中长沙窑中有部分瓷器用褐绿和红色彩料书绘阿拉伯文字及伊斯兰风格纹饰。如沉船出土的书写有阿拉伯文"我是安拉的仆人"的褐绿彩纹碗。  相似文献   

7.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绸文物的清洗与加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329件丝绸文物,包括衣物、匹料、丝线、星宿图、绣花荷包等;品种有罗、绫、纱、绉和绢;除素色外,有提花、印花与彩绘。这批丝绸不仅形象再现了墓主生前的生活习性.并且体现了南宋时期的丝绸品种、丝织工艺、纹饰纹样、印染技法及服饰特色,为人们研究南宋时期的丝织、染色、图案、纹样、刺绣等提供了大量实证。这批南宋丝绸文物数量大,品种多,花色全,有关人员在其出上后立即采取常用的方法对之进行初步清洗加固处理,但效果甚微。由于深埋地下,长期浸泡于棺液之中,随葬品不同程度地受到无机盐,松香、血迹…  相似文献   

8.
《文物》1977,(12)
山西省襄汾县赵康公社北柴大队社员柴长发1975年在其院内挖红薯窖时,深挖至3米处发现了一个陶罐。罐内装有六件铜器: 匜形提梁锅一件。平底鼓腹,口沿外侈,向上折边,素面无纹饰。通高28.5(锅高9、梁高19.5)、口径21.8厘米。有流,流长9.5厘米。锅沿上特制三个铜纽,前二后一和梁相扣,成"丁"字形。锅底布满煤灰,当为实用器具(图二、三:1)。  相似文献   

9.
1982年12月,固始县城关砖瓦厂工人在葛藤山工地取土时,发现龙形玉佩、素面小玉佩、料珠各二件及锈蚀的铜器残片等。据我们调查,这些器物出自一座墓葬。龙形玉佩 2件。质地、造型、纹饰相同。表面光洁滑润,呈叶青色,微闪黄,内含不规则的墨色斑点。龙身蜷曲,竖颈昂头,龙爪舒伸,尾部翘起,有跃起腾飞之  相似文献   

10.
在峨眉山博物馆馆藏青铜兵器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人虎纹”戈,据称此戈系1975年在峨眉县符溪乡(今峨眉山市符溪镇)收集而来,甚为难得,其纹饰精美,且独具意义。本文拟对此戈纹饰之命名及其含义,年代等问题谈谈我们的一点看法。此戈形制为长胡三穿式,但有独特之处。戈长24厘米,其中援长16厘米,援中部有显著的圆柱状脊突起,援的后部有一大圆穿,援末略成三角形,上下宽刃,锋刃锐利;胡长16厘米,上为短胡一穿,下胡较长有二穿,胡上  相似文献   

11.
王秀玲 《收藏家》2010,(5):47-52
二.凤纹凤乃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有非常漂亮的羽毛,称百鸟之王,《禽经》曰:"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之为长......"在封建社会中凤被视为最高女性的代表。皇帝称龙,皇后称凤,龙凤便成为皇帝皇后的象征。在出土织物中,"凤纹"图案的设计,多使其飞翔于花卉之间。  相似文献   

12.
社会空间的文化意象——以乐府诗《长安道》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以乐府诗《长安道》的解读来阐释长安的空间文化含义。文章通过《长安道》主题与内容之变化的分析 ,指出它们最初主要描绘了长安的地方意象 ,后来则多反映生活于长安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而这样的状态折射出人与特定社会空间的四种关系 :家园 -内部者、家园 -外部者、他乡 -内部者、他乡 -外部者 ,其中只有家园 -内部者才是长安意象的真正代言人。  相似文献   

13.
Q. Wang 《Archaeometry》2021,63(1):105-121
In this paper six bronze artefacts of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to Han dynasty (770 BC ‐ 220 AD) with tin‐rich surface decoration in the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were studied using a variety of analytical techniques. The decoration patterns include trellis patterns (菱形纹) on two swords of the Yue state, tiger's striped patterns (hu‐ban‐wen, 虎斑纹) on two swords from the Ba‐Shu region, a hexagonal star pattern (六角星纹) on a spearhead of the Wu state, and a cloud‐like pattern on a garment hook. The tin‐rich decorations on those objects were produced by deliberate tinning processes; at least three different tinn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including the use of tin‐rich pastes for the trellis pattern of a Yue state sword and for the mottling decoration on the Ba‐Shu swords, amalgam tinning for the hexagonal star pattern on the spearhead of the Yue state, and hot tinning for the cloud‐like pattern of the garment hook. Different tinning techniques could have been applied to produce similar tin‐rich decoration patterns, and vice versa, a single tinning technique could have been used to produce different tin‐rich patterns on different objects.  相似文献   

14.
吴越青铜器发展到春秋中晚期,出现了一批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铜器,器表饰有细绳纹和细薄而峻深的纹饰,或在纹饰间布满细芒刺突起的棘刺纹。本工作通过对吴越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探索和吴越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复原试验,以期揭示出这类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成形技术。实验过程是以绳索为模,在湿陶范内埋入绳索,当陶范入窑焙烧时,绳索焚烧后形成绳索状凹槽,浇注青铜液后则成为具有突起状绳纹装饰的青铜器。焚烧绳索形成纹饰,是一种在平面上形成三维纹饰的技艺,能在青铜器表面形成规整的绳纹,可能为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古代工匠铸造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东和  孟影 《人文地理》2012,27(2):151-155
以古民居的保护为目的,以黄山市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旅游业态新模式为关注点,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基于保护和利用两种不同的维度,构建了徽州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象限模型,提出了原址保护观光利用、原址保护功能转换利用、异地搬迁观光利用、异地搬迁整合利用等四种模式,并对其基本内涵分别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从原址利用、扩大利用、转换利用、主题利用四个方面,对未来徽州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并希冀对其他类型古民居的保护和旅游利用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敏兰 《史学月刊》2003,(1):121-128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界对历史规律性问题进行了长期反复的争论。人们对历史规律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发展史意义的规律,一种是历史认识论意义的规律。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把五种生产方式的演进当作历史规律的主要形式。近年来一些学者反思过去研究中的简单化倾向.对历史规律的研究开始进入到历史认识论的层面,对规律的理解日益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模式及目的地类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旅游社国内观光旅游线路报价单,统计并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的类型、特征,以及长三角地区旅游目的地类型。结果表明,单目的地模式和完全环游模式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两种旅游线路模式;长三角地区各目的地在旅游线路中出现频次存在较大的差异,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类型主要表现为单一型、门户型以及出口型;通过对旅游线路中各目的出现频次的统计可见,长三角目的地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18.
莲花纹因其独特的造型、丰富的美感、高尚典雅的品格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中。西夏时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新时期,其装饰纹样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石窟藻井装饰中莲花纹样的流变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是在样式上由平瓣和卷瓣莲花纹逐渐向写实风格的莲花纹演变,二是在位置上由藻井井心逐渐位移到藻井边饰和四披,三是在技法上由以重线辅色向重色辅线演变。藻井装饰中莲花纹样的流变体现了西夏佛教石窟艺术在前期深受唐宋石窟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西夏自己的石窟装饰风格,这种变化也是西夏社会历史特别是佛教流派思想在艺术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关于聚落考古的方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聚落考古,就是以聚落为对象,研究其具体形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进而研究聚落形态的演变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轨迹。聚落考古往往要与环境考古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讲的聚落形态不是遗址形态。在聚落形态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它所反映的社会面貌或社会组织结构也应当没有本质的改变。有些聚落中的遗迹保存得比较好,不但可以进行功能区的划分,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各功能区乃至单体建筑之间的联系,借以复原当时的社会。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据地层关系和文化分期难以达到目的,还需要引入地面的概念,要设法揭示完整的地面。聚落调查的目的不仅是要了解有没有遗址,也不仅仅是了解遗址中有哪几个时期的东西。从聚落考古的要求来说,至少要了解遗址中是单一文化期的聚落,还是有几个时期不同范围的聚落。  相似文献   

20.
附录是志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志书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是经过两轮修志实践形成的共识。由于志书内容的广泛性和编纂者认识的多元性,附录的编辑一直未能定型,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局面。关于志书附录的形式、内容、篇幅如何确定,长期以来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是本文所主张的统一性,另一种主张是灵活性,还有一种主张是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本文从一般文献附录入手,探讨志书附录的定义、地位与作用、类型特点与收录标准、形式与内容,志书附录原始文献的搜集与编辑等问题,并对志书附录作了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