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玉屏簫笛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各种名产灿若繁星,数不胜数,玉屏箫笛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名胜词典》中“玉屏风光”条记载:“玉屏箫笛,工艺精巧,驰名中外,曾两度获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奖章。”解放三十余年来,各地报刊介绍或漫话玉屏箫笛的文章,比比皆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一些省台,曾多次播放过有关节目。五十年代中期苏联的《真理报》和七十年代末香港的《大公报》也曾载文予以介绍。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文章大都只谈及它的某一方面或只作一些简述,有的甚至存在明显的失实和谬误之处。为使人们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尽我所知对玉屏箫笛作一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1986年12月,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工商银行基建工地发现三件青釉大瓷盘,出土时重叠覆置在距地表深1.5米处。现由玉屏侗族自治县文化馆收藏。三件瓷盘器型相似,均敞口折沿,坦腹,圜底,圈足。胎体洁白细腻,施豆青色  相似文献   

3.
陆锡兴 《南方文物》2011,(4):89-98,88
作者注意到了一个小小的事物——古代的像生花,现在一般叫做假花,像生者,仿生的意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涉及到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习俗。像生花在古代的使用范围要比我们现代人想象丰富得多,不仅用于装点居室,最多的是作为首饰,簪于发髻、簪于幞头巾子,数量多,品种多,个体大,而且无论贵贱,无论男女。这种习惯,在现代社会已经基本消失了。香花供奉是传自西域的佛教,直到现代依然保持这个传统,古风犹存。至于用像生花饰于林木,改变自然,出現反季节的"春景",耗费了宝贵的资源,暴露出统治者的荒唐,是历史上著名的丑闻。像生花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在现代的考古发掘中不断地发现,远自汉唐,近至元明,历历在目。实物有软质的绢纸花,硬质的有木质涂金莲花,还有花、簪结合的金银花簪,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乱真,令人惊叹,不能不佩服先人的丰富情感、细腻的观察力,超强的创造力。像生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物,是一种精神内核与物质外壳的结晶。因为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像生花陨落了,湮没在尘土之中,留下的只是沧海之一粟。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考古发现来研究像生花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借助文献材料。只有文献材料才能使得孤立的器物连贯起来,生动起来,当然缺乏考古发现,历史文献不过是一堆杂乱的记忆,是一些不可捉摸抽象概念。因此无论从考古角度,还是文献角度来研究事物,必须两手并举,这个原则不应为我们的专业所限制。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与花     
在中唐诗人刘禹锡坎坷的一生中,长安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他居处京华,还是谪居外省,长安都是诗人心中一个不变的情结,长安因此也成为了诗人诗歌创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以刘禹锡与长安有关的诗歌,特别是其中所描写的"长安之花"的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再现诗人出、入长安的活动情况,通过其对长安具体风物的描绘,进而探究这些因素对诗人诗歌作品内容、情感和诗人心态的影响,从而论证长安这一特殊地域与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每年正月,居住在普定县境内的苗族人民,穿戴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隆重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跳花节,开展跳花活动。  相似文献   

6.
法花镂空罐与山西法花李勇(山西省博物馆)在我国陶瓷的发展中,盛行于明代的法花,是山西窑工的一大创造。它是在陶胎器物的表面采用立粉勾勒花纹轮廓,再依器形纹饰分别施以蓝、黄、紫色为主的法花釉,入窑烧造而成,其釉色“蓝如深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  相似文献   

7.
花与钺之旅     
朔知 《中华遗产》2012,(4):66-77
花是一种植物,象征的是柔美与平和,自古而今时刻绽放在我们身边;钺是一种古代的兵器,表现的是刚冷和权力,已离我们远去。而原本毫不相干的事物,在5000多年前却相遇了:中原以“花”为代表性纹饰的彩陶,和东南以“钺”为代表的玉石器,  相似文献   

8.
花朝节我们国家是一个爱花的国度,我国人民一直把花视为良朋益友。古人以为: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逸,莲令人淡,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竹令人韵。因此,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周敦颐爱莲,苏东坡爱海棠,郑板桥爱竹,朱德爱兰历来被人视为佳话。人们把花看...  相似文献   

9.
    
无意间发现,竟有这样一片灿烂的橘黄——不知名的小花,安安静静地开着。花瓣是美丽的落日橘色,颜色由浅到深,接近花蕊的部分是近似朱红的色彩,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渐变,就连画家  相似文献   

10.
《世界》2009,(3):56-59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以后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电影《练习曲》用美轮美奂的镜头和这句反复出现的煽情台词,让所有看过的人见识到了梦幻的台湾公路风景,并产生环岛骑行的冲动。而我却更想去看看兰屿——站在太平洋最深处的海岛尽头,会有怎样的滋味。海岛不远,先驱车至台东,再坐半小时轮船,纯净得近乎透明的碧海蓝天,就出现眼前了。  相似文献   

11.
正邓石如(1743—1805年),原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其笔意师法秦汉碑刻,开一代碑学之先声,时人称其书法为"千数百年无此作已"、"国朝第一"。他所开创的书法、篆刻新流派,被后世称之为"邓派"或"皖派"。这位桀骜不驯的清代书法篆刻大师,在家乡安庆留下了很多故事和遗迹,如其故居铁砚山房和"笈游道人"铁砚、集贤律院里的完白山人放鹤处、天花禅院内的完白山人读书处。这些不仅见于地方史志  相似文献   

12.
林嘉翔先生在《走看日本名物》里有那么一段氤氲的话语:"青紫纸伞下的漆黑发髻半隐半现,水蓝的和服裙摆露出两截光洁的白袜,原色的木屐碎步轻敲着反射天光的润湿青石板小径,声音渐行渐远……潇潇细雨中的美女背影,是京都绝美的遐思。"  相似文献   

13.
奥登  郑江闽 《世界遗产》2014,(10):30-35
<正>茉莉花与中国茶的相遇,是东西方交流史上一段奇妙的千年邂逅。花从西来茉莉花的原产地可能在遥远的波斯湾地区,然后向西传播到小亚细亚和东欧,在东罗马帝国的文献中,可以见到茉莉花的身影;向东则传播到南亚的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并最终抵达古代中国。茉莉花如何来到中国,至今仍有争论。我国最早关于茉莉花的记述,来自晋朝嵇含(公元262年—306年)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中引用西汉陆贾(约前240年—前170年)的《南越行纪》的一段话,里面说南越境内五谷无味,百花不香,但茉莉花却特别芳香,是  相似文献   

14.
徐康 《巴蜀史志》2006,(3):53-54
成都历史上有两位“夫人”最为著名,一是花蕊夫人,二是浣花夫人。她们都是当时的绝色美女。又都是帝胄之家的贵夫人。且生长的年代很相近,“忠烈”的事迹很相似,甚至连她们的名号也几近相同——都沾一个“花”字。  相似文献   

15.
娘花     
侗家为哪样要在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架桥修路、吹芦笙、斗牛呢?老年人经常兴高彩烈地讲起一个动人的故事。为民除害从前,在偏僻的侗家山寨里,住着一户人家。两老口只有一个女儿,她聪敏过人,长得象鲜花一般,人们都叫她娘花,两老口认为这名字有意思,也就叫她娘花了。娘花的补老有一身好武艺,他喜欢女儿才智过人,爱如掌上明珠,把自己的武艺统统传授给她。娘花长到十五岁,补老的十八般武艺都精通了。山寨是个坡高缺水的地方,寨子对面不远的石山上,有个烟  相似文献   

16.
花开     
~~花开@郑屹  相似文献   

17.
元谋县江边乡有个“龙街渡”,是当年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的地方,所以又称“红军渡”。现在已成为“红色革命纪念”旅游区,而江畔的木棉树被当地各族人民称为“红军树”,原因是木棉花酷似红军军帽上的五星帽徽。金沙江沿岸气候四季无寒暑,亚热带植物生长茂盛,常年游  相似文献   

18.
花塔寺     
据《诸山圣迹》载,一位僧人从五代后唐庄宗到明宗10余年间,遍访了大半个中国的寺院。据此僧人所见,五台山“周八百里,大寺十所,蓝若五十六所,僧尼三千”,而太原“周仅仅四十里,大寺十五所,大禅十所,小院小寺百余所,僧尼两万”。当时太原城人口也不过十余万,几乎每五人中就有一僧尼,足见当时太原寺庙之密集,僧尼之多,香火之盛了。从北朝到唐代,太原西山和汾河以西,寺庙林立,高僧云集。  相似文献   

19.
大碗花     
在广袤的大地上,生长着万物,绿草中绽放的各种花儿,千姿百态,把大地编织成美丽的画卷。而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种特别引人喜爱,且不由地联想到小时打破碗之事的花,叫大碗花。大碗花生长在田间地边路边草地里,开着小小的花朵,花形似碗,人们把它叫作打碗花。它的花,淡粉色,小小的,  相似文献   

20.
灶花     
在苏南农村,一般的农家都砌有烧柴草的灶头,雪白的灶山壁上,画着一幅幅美丽多姿的图案,谷穗、鱼虾、鸡鸭、山水……栩栩如生,像征着农家和谐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人们把灶山壁上的图画叫“灶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