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它既是"仁政"的理论基础,又是中国重视道德教化这一传统的思想渊源,更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今天借鉴和反思孟子性善论及其影响,重塑国人的思想意识,对推动当代中国的政治进步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亚圣孟子在战国时代以善辩闻名。他在与人言谈交锋中抨击诸侯征战的无道,阐发自己的"仁政"思想,教人以生活的智慧。在《滕文公》上下两篇中详细记录了孟子"好辩"的原因、方法和"辩"中所体现出的儒家情怀。  相似文献   

3.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正是政治动荡、社会转型、思想百家争鸣的纷繁乱世,诸侯割据、兼并激烈.民心的向背成为天下得失的关键所在.因此,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主张一国之君要壮大实力,平定天下,必须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在孟子的民本思想中,"王者之仁"是民本的先决条件,"重民爱民"是民本的核心要义,"保民而王"是民本的...  相似文献   

4.
仁政学说是孟子主要的政治主张,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性善论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前提,具体表现在孟子的"王道"主张,其中心是"以民为本"。孟子民本思想的根基是性善论,表层是仁政论,孟子在大力提倡在施仁政的同时,重民心向背,强调统治者要有善的动机,要重民意、施仁政。  相似文献   

5.
刘冬妮 《沧桑》2012,(5):12-15
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其时代进步性,即认识到了民众的作用和重要性,但其本质却是为了维护君主的利益,是为君主的统治而服务的。由于对民本思想的理解不足,使我们的政府和官员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要纠正这种偏差,就应该加强民主化建设,以"人民做主"代替"为民做主"。  相似文献   

6.
李明 《沧桑》2008,(3):147-148
孔子讲求适度,偏重于理论上。孟子重视行权,多体现在实践中。战国社会形态变化加剧,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权变成为解决仁、礼冲突,两难情境的重要途径。孟子通过行权对统治阶级进谏"仁政"思想,对庶人普及"仁义礼"教育,力图维护宗法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弓磊 《沧桑》2008,(3):145-146
孟子把"生民以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规律总结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种历史观不只是简单的历史循环论思想,还包含着孟子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状况的深入思索和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仔细分析,其合理成分应予以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8.
儒家管理文化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本文试着从孟子"仁政"教化"两个侧面来阐述儒家管理思想,指出在价值内核上承认追求合法利益的正当性,把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目标是儒家管理文化适应现代管理需要,为现代管理所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始作俑”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学对孔子所说的“始作俑,其无后乎”这句话的诠释都与孔子的思想相抵牾,也不合于历史真实。根据对考古材料、古字材料的分析,结合献,我们对该句重新作出解释,认为“俑”之本义当是杀人以殉。  相似文献   

10.
兰芳方 《神州》2011,(4):8-9
孟子的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纳入“义”,将“仁义”并举。为何孟子思想中多出了“义’,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了“义”,以及“艾”的内容是什么,本文从以上几个问题出发重点探讨《孟子》“仁义”中的“义”。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既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关同时又是受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影响。研究分析孟子的生态伦理想对我国走出当前的环境困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育方法是施教者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方式和手段,好的德育方法对德育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亚圣"孟子注重教化,基于人性善提出了一套特殊的德育方法体系,影响了2000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今天,挖掘孟子德育方法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于当代德育方法论建设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朱茂程 《黑龙江史志》2013,(21):183-184
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设计"民贵君轻"的政治结构,本文从孟子"人性皆善"到"圣人可及"的"人性论"作为基础进而肯定了君使民贵,民必贵君的教化理念出发,解读孟子设计的"民贵君轻"政治结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神州》2012,(16):23-25
正什么是帝王之学?《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十六字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帝王之学的终极目标是要追求善,而善是帝王的最高境界,也和盘道出了精深的中国文化思想的旨趣所在。帝王之学就是《大学》所要讲求的学问。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古代是指帝王、君王,是相对于奴  相似文献   

15.
谷丽伟 《沧桑》2012,(2):82-84
"断章取义"是春秋时期引诗、赋诗的社会风气,最初并不含有贬义。孟子并不反对"断章取义",他对诗义的理解也符合"以意逆志"之旨。"断章取义"是用诗的方法",以意逆志"是解诗的方法,两者在孟子的诗学修养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帛書《五行》篇説部提出德氣論以便於説明德行從發端到完成是一内外連續的動力過程。説部强調見而知之和聞而知之必須體現在表情上的尊賢,同時必須達到超越直接見聞的、對事物更深更高的認識。在經文中,天道的問題完全不突出,而在説文中,"天道"成爲很突出的觀念。説文重視天道觀更過於德行論。特别是,説文的"慎其獨"就是指順其心,即捨去其他的知覺所好而專順一心。"捨夫五"就是"其體",捨體就是不讓身體五官的作用影響心;"慎其心"與"獨其心"一致,獨其心即獨從其心之所命、獨從其心之所好,也就是使心獨自地、不受身體五官影響地發揮其功能。慎獨體的功夫是以"内—外"關係爲焦點,以求内不求外爲導向的。帛本總的傾向,是突出仁義説在全篇的優先地位,以此取代或覆蓋聖智説在竹簡本中的地位。《五行》説文和孟子思想的相通相合,文語的相似相近的例證,呈現出説部和孟子的密切關聯。  相似文献   

17.
刘泽华 《炎黄春秋》2012,(10):71-76
一、"天王圣明"的思想意义在中国学界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认为"道"与"王"是二分的,在儒家看来"道"掌握在孔子手里,因此孔子是最高的思想权威。这种看法从孔子在世时就逐渐兴起。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后来孟子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更明确提出"道高于君",孔子则是道的化身,自然也高  相似文献   

18.
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这一说法对探讨先秦中国学术发展意义重大。西周时期的王官之中,史官至关重要,甚至被称为"天子之左右手",史官所记录的"史记旧闻"则是孟子所谓"天子之事"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礼坏乐崩"的春秋社会,史官的职责及其命运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王命不行"的背景下,孔子作《春秋》,他是以布衣身份代史官行"天子之事",这标志着由史官到史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杜甫在诗学艺术和儒学思想两个方面均有极高之造诣,但是其儒学思想被诗学盛名所掩,故论杜甫诗学者多而论杜甫儒学者少.本文则着重论述杜甫的儒学思想成就,尤其是杜甫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拓展.本文认为,杜甫在精神气质方面与孟子异常相似,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狂者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杜甫具有孟子的仁爱情怀,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实现了个体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存.更为重要的是,杜甫持守孟子首倡的人伦观念,试图重新调适被安史之乱打破的儒家伦常秩序,其诗歌具有重振纲常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将人力所不及的“命”与经过艰苦的精神探索和卓绝的人生实践可以挺立起的“义”明确地加以划分,并进而为“知识分子”找寻到努力的方向,是孔孟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因素,而“知识分子”切中要害的社会批判和挺立自我则是孔孟“义命分立”的核心内容,但“义”与“命”分立的不彻底也是孔孟思想的重要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