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蛇网盖冠龙虎方壶等铜器上的透空精饰,并非“失蜡法”或“失铅法”所制,而为“失镴法”精心杰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高精度磁法对地下历史遗存进行无损考古探测的基本原理,介绍了高精度磁法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原遗址考古中的应用和取得的重要考古发现,揭示了高精度磁法应用于考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王昱斐  李龙 《神州》2014,(15):272-272
我国于2013年11月15日正式放开“单独二胎”计划,这是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这意味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失独家庭数量的增加会逐渐缓慢。但失独群体依然存在,失独群体的数量依然会缓慢增加,针对失独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依然不够完善,社会各界对失独群体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如何让“失独”群体老有所依,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申珂瑜 《神州》2014,(17):264-264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三十多年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失独家庭这一特殊家庭形式的出现并逐渐壮大。而失独家庭中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也面临着与同龄人一样的养老问题,但由于其家庭的有特殊性使得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面临着多重的困境。本文将分析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并从优势视角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对策,促使失独老人个人优势与社会环境的整合,使其走出养老困境,安享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5.
关于曾侯乙尊盘是否采用失蜡法铸造争论的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昌平 《江汉考古》2007,4(4):85-92
曾侯乙尊盘等青铜器是否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是近来学术界一个热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主张和否定两种观点的分析,指出过去确认尊盘为失蜡法工艺的论据不足。同时,否定说提出的一些反对意见,有多存在缺陷,否定说的核心观点--尊盘附饰上可见范缝和焊痕的说法,则是错误的。但尽管如此,曾侯乙尊盘是否采用失蜡法,则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6.
黄钰珺 《神州》2012,(25):110-112,114
本文运用参与观察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调查方法,以失依儿童在彝族聚居区的状况为切入点和主线,通过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彝族失依儿童的调查,围绕彝族失依儿童的家庭状况、教育状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高效地保护彝族失依儿童的权益,促进彝族聚居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失蜡铸造问题的考察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先秦时期青铜器中四类无法按分块陶范铸造工艺解释的纹饰或附件——器物通体饰难于整体脱范的纹饰,纹饰凹槽内宽外窄,形成倒勾纹饰,纹饰边缘上翘,形成翻边的纹饰以及无范线绞股绳索状附件进行了技术分析或模拟试验,认为中国失蜡铸造技术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焚失法铸造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技术出现之后逐渐消亡;至春秋中晚期,无范线失蜡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所谓中国青铜时代“没有失蜡法铸造器例”之说实属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8.
郝晓兰 《神州》2014,(3):272-272
失独者是指养育一个子女,然而这个唯一子女却先于其死亡的一类群体。失独老人就是达到老年人年龄规定的失独者。2014年4月25日,法制晚报的一则消息"240名失独者进京申请国家补偿,称无力承担计生风险"引人深思。在我国,失独这个特殊群体已经大量存在,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俨然已成为社会保障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和精神安抚相关制度比较缺乏,加大对失独老人的关注,改善对失独老人的社会保障,完善对失独老人的养老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考古对象的磁性、磁异常特征及一般工作方法等。例举了在一些地区应用高精度磁测的情况和效果。以具体的实例证明该方法高效率、无损伤等优点的同时,进一步提出该方法在考古应用中应注意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水下被掩埋沉船的地球物理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传雷  祁明松  曲赞 《江汉考古》2002,(1):79-82,66
本文在简要介绍可用于水域考古的物探方法及各自的特点外,结合在长江某河道使用磁法勘察技术发现河床中被掩埋的7条金属沉船的实例,讨论寻找水下磁性物体的方法技术,以及在考古工作中使用高精度磁测能发现的最小磁性体场源及相应的最大有效探测埋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源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期失蜡铸件,属春秋晚期器,技术已相当复杂。早期的、技术较原始的失蜡铸件并未发现。中国失蜡法的起始年代和原始技术仍是一个学术悬案。近年来发现了一批早至商晚期的中原和长江中下游青铜器,其纹饰或附件的成形无法按陶范法解释。按技术特征分类,计有通体为难于脱范的模纹;模纹内宽外窄;模纹边缘上翘和绳索状附件缺少范线等4种。对4种现象进行了讨论,并作了部份模拟试验,据此提出:中国失蜡法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至春秋中晚期,无范线失蜡法已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磁村窑的釉色品种、装饰特征和烧造历史,分析了磁村窑与邻省窑口和本地窑口的关系,表明磁村窑所烧造的瓷器与北方广大地域内出现的装饰手法相呼应,特别受毗邻的河北、河南等北方著名窑口影响,在吸收它们制瓷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品。同时还表明磁村窑与同处鲁西南的本地窑口所产瓷器的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术界对曾侯乙尊盘铸造法讨论颇多。本文通过埘范铸说的质疑和亲身经历的仿制实验进行分析,认为曾侯乙尊盘用范铸法铸造存存诸多技术障碍,尊盘主体及所有附饰皆应为失蜡法铸造。并且认为失蜡法是中国传统青铜铸造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论文利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以福建福清J镇为例,探讨了侨乡失依儿童群体在侨乡大规模出现的背景;失依儿童的现实需求和受助现状以及侨乡失依儿童帮扶机制的构建。论文所研究的侨乡失依儿童,指的是父母在国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均遇害或一方遇害另一方因一些原因(如母亲改嫁)无法承担抚养义务的16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海外移民的人身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失依儿童形成了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目前侨乡失依儿童帮扶机制是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微观系统上,家庭对失依儿童的支持存在基础性缺位;中观系统上,学校老师和朋辈群体对失依儿童的帮扶未能突出实效;宏观系统上,社会相关部门对失依儿童群体的救助政策较为单一。因此,建构联动多元的帮扶机制,使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三者之间形成体系化的社会救助网络,是侨乡失依儿童救助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作者<失蜡工艺的起源与失蜡铸件的工艺特征>一文的姐妹篇,立足于探究中国古代的失蜡工艺.基于古代文献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与研究,作者指出:(1)中国古代的失蜡工艺不同于现代失蜡铸造,是不可能铸造出象曾侯乙尊盘那样繁复透窄或其他枝连交错的青铜器件的;(2)从宋至明清,中国古代的失蜡铸造无论是模料、壳料还是具体的技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3)有无范缝不能作为青铜器辨伪的有效判据,失蜡铸件有其固有的工艺特征,可以用来鉴别仿制和复制的器物.  相似文献   

16.
对许公宁墓蟠虺纹透空饰件作科学检测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失蜡法对这一典型的先秦失蜡铸件进行了复制研究。经多次反复试验获得成功,并探明了一些工艺痕迹产生的原因。这一研究再次验证了先秦失蜡法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7.
浅析城镇地区失独老人的精神困境和精神自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凌波 《神州》2013,(6):257-258
随着名为《活着》的中国失独老人调查视频的播出,失独家庭的境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悉。失独老人不仅面临着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困境,更面临着难以走出的精神困境。因此,文章将从精神自养入手,先介绍失独老人现状,再分析失独老人面临的主要精神困境,最后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详细考察和分析出土铜禁时发现,铜禁体、附兽的头花和尾花、足兽的头花等均为失蜡法铸造,禁体共分25块,逐块制作。各块的透空立体花纹,是由框梗、拱梗、直梗、花梗、撑梗、连纹梗组成,各块蜡模制作后熔接成完整禁体。各蜡模制成后、浇灌范料成为模壳,烘培模壳,蜡料熔失,乘热浇注铜液。附兽身和舌、足兽身和舌是范铸。头花、尾花与兽的组合,兽与禁体的组合,全采用钎焊法。  相似文献   

19.
周卫荣 《南方文物》2009,(4):39-45,F0003
本文从失蜡技术的思想起源与工艺起源入手,结合大量商周青铜器与中西方古代失蜡铸件工艺特征的观察对比,指出:失蜡工艺根植于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主要是应铸造人(神)和动物像等的需求而诞生的一种技术工艺。失蜡铸造最根本的特性是软模,因此,铸件具有可扭曲性,可以不在一个分型面上自如地曲张。失蜡铸件的工艺特征是:轮廓和纹饰常常不挺、不锋,不鲜明,无力度:地张平而不坦,棱脊线和无纹光面都会出现断断续续的凹凸状。过去,人们把“器物不好脱模”当作失蜡铸造的判据来运用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行的;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透空装饰件鉴定为失蜡铸件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曹艳朋 《华夏考古》2021,(2):105-110
田野考古中过去传统使用的是磁北方向,由于磁北方向不断的变化和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建议改用坐标北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