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文圣 《神州》2013,(10):165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经典古籍,它不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史料,更是一座语言宝库,其中不乏关于修辞学的珍贵材料。孔子的修辞学思想形成于古代汉语修辞学的萌芽时期,在汉语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其中孔子提出了"修辞立其诚",是修辞最重要的要求,也是古代修辞学的精髓所在。孔子还提出了"正名"思想,、"文"与"质"相统一的思想,都是与儒家道德观念相一致的。受"修辞立其诚"思想的影响,孔子的修辞原则表现为得大方体性,即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行为要注意环境、对象、态度、社会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聪颖 《神州》2014,(18):25-25
孔子在《论语》中充分得论述了"孝"的思想,对如何行孝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并认为"孝"是实现人道之仁德心理情感基础,百行孝为先。研究《论语》中"孝"思想,对加强个人修养,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其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中就可体现出来。然而"仁"的提出并非始于孔子,但他却把仁思想进行扩展、丰富。本文从孔子"仁"思想的社会背景、"仁"的内涵、"仁"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黄文丽 《沧桑》2013,(2):13-15
"正名"作为《论语》中孔子提出的政治理论之一,多被认为是孔子政治理论的核心。近些年的"儒学热"中,不少学者大力提倡孔子"正名"思想,并把其作以现代的阐释。本文认为,这不足以使我们认清孔子的"正名"思想。还容易使人对孔子"正名"思想产生误解。本文通过对孔子"正名"思想的基本内容的梳理,从而说明当时的政治环境与孔子"正名"思想的不适应,"正名"思想不但不足以为孔子挽救春秋乱世,亦不能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观或政治观来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论语》自东汉起跻身儒家经典之列,至南宋时,经理学大师朱熹之手位列"四书",是儒家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同时也被公认为认识孔子和了解孔子思想最可信、最直接的原始资料。《论语》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海外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是最早进入欧洲视野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早在16世纪末,传教士利玛窦已将《论语》翻译为拉丁文。1687年,由耶稣会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在巴黎出版,其中包含《论语》的部分章节。《论语》的欧文译本众多,以英译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不过,在主要欧洲语言译本中,《论语》德语译本影响力不容小觑。如果要推举一部最负盛名的德语译  相似文献   

6.
刘泽华 《炎黄春秋》2012,(10):71-76
一、"天王圣明"的思想意义在中国学界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认为"道"与"王"是二分的,在儒家看来"道"掌握在孔子手里,因此孔子是最高的思想权威。这种看法从孔子在世时就逐渐兴起。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后来孟子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更明确提出"道高于君",孔子则是道的化身,自然也高  相似文献   

7.
孔子外交思想是孔子思想组成部分,其外交思想的研究尚处初始阶段。从其思想体系出发,揭示"仁"在孔子外交思想中核心地位,建立其上的国际秩序以"礼"相维系,"仁""礼"实现途径是中庸之道的外交思想框架。无论是思考问题的角度还是结论,均属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可补充后代学从残存的郑玄《论语注》等材料中辨别《古论》、《鲁论》、《齐论》异同的不足。今本《论语》中属于《鲁论》的部分,或《鲁论》对古《论语》解读的一些内容,是从今本《论语》中难以辨别和看到的,但幸运的是竹简本《论语》的出土提供了一些线索,从中可看出一些端倪。竹简本《论语》“君子于义,小人踰于利。”一句与今本《论语》在字上就有差异,笔认为竹简本中此句当属《鲁论》,“踰”应理解成“超过”、“超出”的意思,这种理解是与孔子思想相符的。  相似文献   

9.
上博楚竹书《仲弓》篇记载有与孔子历史观、入仕观相联系的内容,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另外,对比《仲弓》与《论语》的有关记载,可知《论语》在编定过程中,孔门弟子曾对孔子言论予以选裁,《论语》编纂有其内在取舍标准。这一标准即在于巩固孔学的根本与核心。《仲弓》篇为我们认识这些问题,了解《论语》一书的编纂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李德富  刘梅 《沧桑》2009,(1):148-149
孔予的“因材施教”思想在其整个教育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孔子言论集成的《论语》则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材”的全面认识。它的落实是建立在将学生分类,依据其各自特点、年龄、爱好等区别施教基础之上的。“因材施教”不仅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他对学生爱心、仁德的表现,这是最为可贵之处,也是后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书与人     
《中国思想之渊源》牟复礼的名字取自《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他曾主持编写《剑桥中国明代史》。本书涉及儒、道、墨、法、名诸家思想和代表人物。"孔子一直尝试着用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想法,他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有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孔子《论语》中"仁者"与"智者"的分析,说明了儒家为学成道的过程和儒家人格修养所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一)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基本思想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此书成于春秋战国之际,至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极大地影响了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就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论语》是中国古代早期哲理散文中一部最可靠的书。不可否认,《论语》的编撰者的创作用心不是把它作为文学作品来进行创作。但书中所录孔子及其弟子大量的言谈和行动,给人们展现了众多的生活场面和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论语》的语言也明白晓畅,富于形象性,如同与读者侃侃而谈。其理论主张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首创私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软件”:《论语》。《论语》传遍了全世界,年年再版,成为人类思想宝库的经典之一,其人精神和教育理念,影响了世世代代。孔子被推举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5.
<正>微信朋友圈一篇《〈论语〉精华50句,只读一遍,获益终生》的文章,对所谓的孔子名句的诠释读后如骨鲠喉。比如其中将"三思而后行"一句归为孔子说的话,并认为孔子主张"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再行动",这就完全违背了夫子原意,非但不能获益,反会误入歧途。"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最为重要、影响最为巨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学说和行为品格熔铸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灵魂。但是,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研究却素来苦于材料无多。今本四十四篇的《孔子家语》或简称《家语》,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思想言行,是《论语》的有益补充,可是却曾长期被目为王肃伪作。1973年河北定县西汉墓出土了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至此《家语》乃伪的论断被予以匡正。随即,一系列的研究课题纷至沓来,其注译问题更是首当其冲。张涛博士的《孔子家语注释》适应学界需要,圆满完成了这一课题。《孔子…  相似文献   

17.
<正>孔子去世后,曾子的地位日益凸显,但长期以来,人们拘泥于《曾子》十篇晚出的说法,对曾子的研究,只是依靠《论语》、《孟子》、《礼记》等文献记载,造成了对曾子思想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18.
刘治深 《神州》2013,(32):12-13
历年来,对孔子人性思想的研究,往往从善恶的角度去立论。其实,统观《论语》全书,孔子并未言明人性是善还是恶,而是从人本质属性的角度去理解的,即人的自然欲求性。同时,在自然欲求性的基础上,孔子的人性还兼有引人向善的意义。孔子提倡在自然欲求性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良好习俗的熏染,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从而实现自然之性向道德之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何晓慧 《神州》2014,(15):11-11
孔子十分重视交友,其交友思想在《论语》中得以集中体现,其对交友的原则及相处之道分别做了阐述,深入浅出,对当今社会人们的交友具有指导作用及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亮 《神州》2013,(36):9-9
孔子是第一个对"义"与"利"及两者关系进行较详细论述并建立起明确义利观的哲学家。义利思想是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部分。本文试图从《论语》中"义"、"利"的涵义、基本伦理思想、伦理学评价及意义三个方面正确认识孔子的"义利"观,为物质利益与思想道德严重偏差的社会寻找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