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颜廷 《世界历史》2002,(6):108-110
历经几个世纪的动荡之后,公元900年左右的西欧稳定了下来。为解决日益增加的内部人口压力,他们开始向外探寻所谓的“新欧洲”,但这种扩张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在以地理大发现为界的前600年中,西方的扩张成果极其有限,仅仅是在中大西洋地区有些许收获。但大发现之后,他们在海外的殖民拓居地一再扩大,甚至建立了白人移民国家,其建立“新欧洲”的梦想实现了。  相似文献   

2.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是世界历史上的“地理大探险”时代,又称“地理大发现”、“发现新航路”、“发现新大陆”等。所谓新航路“发现”,是指欧洲人由欧洲经非洲直航至亚洲,但不等于亚、非之间的航路从未曾开辟,而中国郑和(1371—1433)所率舰队之七下西洋尤其不可忽视;所谓新大陆“发现”,是指欧洲等旧大陆生活者不知大西洋彼岸另有大陆,不等于该大陆无人居住,而“印第安人”正是古老“美洲”的旧主人。  相似文献   

3.
公元1415年,世界历史上发生一件大事:地处欧洲之角的葡萄牙王国派遣一支庞大的舰队,跨海袭占了非洲北部的休达城。此事公认为欧洲国家海外扩张的开端。以此为起点,葡萄牙逐步建立起横亘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世界第一个海上帝国,把触角伸到了中国澳门甚至日本。在我国,人们一般认为,地理大发现是15世纪中期传统的欧亚商路被奥斯曼帝国军队切断后开始的①。但葡萄牙人袭占休达前数十年在大西洋上发现马德拉群岛以及为袭占休达而在非洲东北部沿海所做的勘探、特别是为绕过非洲航抵东方而进行的大量有计划的探险活动,说明地…  相似文献   

4.
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将其先进文明推广到全球各个地区,处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落后民族被卷入了全新的世界体系。在这一空前激烈的文化冲突中,一个民族或部族越落后.遭受的苦难就越深重,其中最为悲惨的莫过于非洲黑人、美洲印第安人和澳洲黑人。史学界对前两者的历史命运关注颇多,对后者则长期忽视,事实上,虽然“对大洋洲的殖民侵略比其他大陆来得晚些,所以这里的殖民掠夺和压迫的历史也比较短些,但对土著居民来说,所造成的悲剧却不亚于南北美洲。”①本文试对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政策作一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不妥之处,希望指正。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学者中,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称自己是一个“持异见者”。根据他的观点,郑和不能完成地理大发现,由欧洲人发现美洲是历史的必然。他甚至还提出,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英国海军退役潜艇军官、航海史学家孟席斯历时14年,走访了120多个国家、900多个档案馆、图书馆之后,提出惊人理论: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之前72年就航行到美洲;早在达·伽马之前77年就绕过好望角;早在麦哲伦之前一个世纪就完成了环球航行;早在库克之前350年就到达澳洲。孟席斯的新理论震惊了世界。而在宋正海看来…  相似文献   

6.
西班牙是欧洲最早向海外扩张的殖民国家之一,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其海外扩张的主要动机是攫取东方财富和传播天主教,企图在亚洲建立"东方天主教帝国",这使得它在海外殖民的过程中所实施的政策与其它殖民国家显著不同,即注重从宗教文化上对殖民地人民进行同化.本文探讨了西班牙在天主教语境下对菲律宾华侨的宗教政策和华侨的反应,以及这种政策所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姚旸 《收藏家》2011,(10):58-62
18世纪初,著名的“大航海时代”已过去了近200年,地理大发现的成果早已为欧洲带来了繁荣与进步。在同时期的中国,宋、元以来造船、航海领袖世界的风范却已成为明日黄花。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使中国人远离海洋,多数人对海外世界的认知仍主要来自于《山海经》。  相似文献   

8.
姜守明 《世界历史》2004,3(2):78-87
民族国家形成之际 ,也正是英国人大力推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之时。新君主制的巩固、英帝国的萌芽和海外殖民贸易扩张是民族国家形成时期几个重要的互动因素。新君主制和民族国家日益成为新兴市民阶级追求其经济利益的政治保障 ,市民阶级则构成新君主制和民族国家赖以存在与发展的阶级基础。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外 ,传播上帝的福音 ,对金银财富的追逐 ,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新君主制的建立 ,也构成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动因。本文拟选取“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这个全新视角 ,考察现代“民族国家”和“帝国”之间的关系 ,探讨英帝国形成的内在机制 ,揭示英国海外殖民贸易扩张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1500年前后,欧洲人把古代希腊的地理观念与地理大发现中所获得的新知识结合在一起,认为东亚大陆的南端有一个半岛像“龙尾”那样一直伸展到赤道以南地区。曾经在东南亚活动过的麦哲伦清楚地知道马来半岛并没有越过赤道,所以认为这个“龙尾”应当位于更加东面的地方,结果错误地将新发现的南美洲看成“龙尾”。基于这样的信念,麦哲伦沿着南美洲的海岸线向南航行,目的是要找到一条绕过“龙尾”到达马鲁古群岛的新航路。欧洲人的东亚地理观念直接影响了地理大发现。  相似文献   

10.
龙秀清 《史学集刊》2006,3(2):94-96
西欧尤其英国为何能够较快实现社会转型,而中国的社会转型却举步维艰?这一历史上有名的“李约瑟之谜”,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世界性热门话题。各家看法纷沓而至,由“世界体系说”而“产权革命”,由“物质明”而“宗教伦理”,由“欧洲奇迹”而“白银资本”,近两年国内学界刮起的“大分流”热潮更是喧嚣尘上。见仁见智,不断在国际史学界掀起波澜。令人惊喜的是,国内学界亦有回应,并且愈发显得成熟。其中,侯建新教授的《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及其对权利维度的强调,代表着这一领域的新动向,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9.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20.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