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山西长治出土的一把战国时期的青铜戈和青铜剑进行了X射线探伤、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及腐蚀层结构等方面的检测分析,一方面为修复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帮助,另一方面是为探讨它们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两件样品均为铸造成型,青铜剑成型后经过一定热处理;合金成分分析结果戈为Cu-Sn二元合金,剑为Cu-Sn-Pb三元合金,且铜锡配比符合《考工记》中"六齐"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探讨宣汉罗家坝出土战国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对部分器物取样,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等,进行成分和金相检测。结果表明,罗家坝战国青铜器铅含量不高、锡含量适中,具有较好的合金成分。此次检测的罗家坝战国青铜器合金成分与金相组织与以前检测的峡江流域晚期巴蜀青铜器相近,属于相同的技术体系。青铜矛表面镀锡工艺与战国中晚期巴蜀地区斑纹铜器一致,属于热镀锡工艺。  相似文献   

3.
中霍墓地出土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青铜文化特征、制作技术以及探讨该时期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相互关系等学术问题的重要资料。为进一步揭示该墓地出土青铜器所包含的科学信息,对该墓地出土17件铜器的37个样品进行了科学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另外还有热锻、热锻后冷加工等;其合金成分有铜锡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两种,铜锡二元合金全部用于制作工具,铜锡铅三元合金用于制造容器。这显示中霍墓地铜器的合金成分和器物类型之间的关系明显,表明制作者已经能根据青铜器的用途而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研究结果对研究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冶金术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化交流有较大的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能够科学保护和研究古代青铜器,本文从青铜器整器、纹饰、铭文等信息的提取,表面锈蚀特征及成分分析,基体合金成分分析,铸造工艺研究以及矿料来源研究等方面,分别介绍常用的科学分析手段。简单介绍XRF、XRD、SEM、LR、IR、CT、ICP-AES、LIBS等分析仪器的原理,并对各个仪器的优缺点进行简单概述,旨在为文物保护工作者选择分析仪器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羊甫头出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锈蚀结构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出土青铜器的原料配比、冶金技术、制作工艺进行研究。从不同的器物及残片上采集了32个青铜样品,应用扫描电镜、面探测器X射线衍射仪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合金成分分析及锈蚀产物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羊甫头墓地青铜器物是用多种金属制作而成,器物主要是Cu-Sn合金,其次是红铜、Cu-Sn-Pb、Cu-Pb-Sb等合金;锈蚀产物主要以孔雀石、锡石、石英、赤铜矿等为主。  相似文献   

6.
表1对104件青铜器中的99件样品进行了元素分析,其目的在于对商代铸件分析出准确的合金成分数据,并且适于为研究青铜器原产地和研究由于制造时间和产地产生的合金成分变化提供分析数据。1取样金属样品用碳化钨手摇钻,钻头钻得。腐蚀的制品及局部腐蚀的金属用0.4O或O.48cm的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先周时代以至西周初年周人的活动地域和陇东地区先周文化的发展历史,运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甘肃崇信于家湾出土的先周至西周早中期16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和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有13件为低锡青铜,3件为高锡青铜;就制作材质而言,共有锡青铜5件,铅锡青铜8件,铅青铜、CuS- nPbAs四元合金和CuSnPbFe四元合金各1件;其中4件经热锻加工制成,12件为铸造加工制成。5件铜盆中的4件是目前经金相分析确认的最早的锻打成形青铜容器。本工作为甘肃地区先周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和青铜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文物》1986年第11期《"六齐",商周青铜器化学成分及其演变的研究》一文附表七所列"六齐"的三种解释,陈梦家、郭宝钧二氏栏下的前四个比例和第六个比例中,铜的比例数皆误增1,如"7:1’’应作"6:1","2:1"应作"1:1"等;第五个比例"7:2"应作"5:2"。梁津氏一栏,因手头无原文,不知是否有误,希望也予以复核。  相似文献   

9.
在中原,黄河母亲孕育了华夏文明。这里出土了以“四羊尊”、“司母戊鼎”为代表的许许多多青铜时代的精品。笔者对收集到的中原青铜器样品进行了化学成份、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的测试和分析研究。1、化学成份分析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中载有:“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就是古代青铜器成份配比的“六齐”规律。按照内割和外割两种理解(所谓内割,指等分铜合金;所谓外割,指等分  相似文献   

10.
文物造假历史已久,高仿青铜器更是自古有之,现在对非科学发掘出土青铜器的真伪及时代鉴定,仅靠个人的目测经验来判断已经远远不够了,还需利用现代仪器进行科学的检测分析,从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锈蚀物检测、制作工艺等诸方面以及与其他文献中的文物进行对比,从而证明非出土文物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20,(9)
正2019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从日本回归的8件"曾伯克父"铭文青铜器进行了科技分析,分析方法包括使用便携式XRF分析合金组成,使用X光照相拍摄其内部结构从而分析铸造工艺。一合金组成分析使用Niton XL3t600型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对8件青铜器进行了合金组成分析。该仪器具备土壤、矿石、合金等多个测定模式。配置Au靶和高性能微型X射线激发管,测试电压  相似文献   

12.
考古现场青铜样品土壤埋藏腐蚀实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的腐蚀过程极为复杂,长期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青铜器的锈蚀过程更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此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青铜器的锈蚀除与器物自身的合金成分、铸造工艺等因素有关外,更为重要的是受外部环境的影  相似文献   

13.
巴蜀文化是四川地区殷周以来形成的一种地方文化。在巴蜀文化中,地方特色很浓厚的青铜兵器是很有代表性的,它在形态、纹饰、捆扎技术,使用方法等方面都与中原地区同一时代的青铜兵器截然不同。为了研究和探讨巴蜀式青铜兵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我曾对1976年在绵竹县清道乡出土的战国晚期的巴蜀式青铜剑,进行了合金成分的分析。分析的结果除了具有青铜器应有的主要合金成分——铜、锡、铅外,在微量成分中,还发现了磷元素。这是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同时代的青铜兵器中,尚未见到的合金成  相似文献   

14.
广州地区出土汉代青铜器数量众多,在考古学方面研究成果不少,但通过科技考古研究其产地的却不多。为研究广州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矿料来源,通过对广州出土西汉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测试,与广西、江西、云南、贵州、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出土同时期青铜器成分进行比较,发现西汉中晚期各地青铜器合金配比情况基本趋同。且根据含砷等微量元素这一显著特征,认为与广西合浦出土同时期青铜器矿料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测试的铅同位素比值高度集中,其矿料应该来自同一个地方。分别与广东、贵州、云南、陕西、河南等地战国至西汉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进行比对,发现与广东、贵州、云南出土青铜器矿料来源同属一个大的成矿区,与河南、陕西等地明显区别。验证了学者们在考古学研究认为岭南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产自本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苏南地区青铜器合金成分的特色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在江苏丹徒县大港地区发现了宜侯矢簋,揭开了建国后研究吴国历史与文化的序章。35年来,在长江下游古代吴地发现了众多的青铜器。根据已发表的材料,以江南地区为主发现的容器、乐器、武器和工具四大类青铜器近600件,倘若将小件的镞、环、车马器等统计在内,总数超过2000件。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代吴地的青铜器从造型、花纹、铭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对这些青铜器所含的合金成分及配方比例的变化较少论述。应该指出,在50年代末,有的报告已  相似文献   

16.
利用XRF、金相显微分析等手段对湖北省荆门市境内左冢楚墓群出土的金属器,特别是青铜器进行了测试分析,XRF分析表明该楚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多为铜、锡、铅三元合金,且容器的锡含量低于兵器和工具,而铅含量则相反。金相分析显示左冢楚墓群出士青铜器多为铸造组织,其中3件铸后经过不同程度的加热:而热锻成形的器物有4件,其中有一件在锻后进行了冷加工。结果显示,此批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科学、制作工艺比较先进。  相似文献   

17.
利用XRF、金相显微分析等手段对湖北省荆门市境内左冢楚墓群出土的金属器,特别是青铜器进行了测试分析,XRF分析表明该楚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多为铜、锡、铅三元合金,且容器的锡含量低于兵器和工具,而铅含量则相反。金相分析显示左冢楚墓群出土青铜器多为铸造组织,其中3件铸后经过不同程度的加热;而热锻成形的器物有4件,其中有一件在锻后进行了冷加工。结果显示,此批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科学、制作工艺比较先进。  相似文献   

18.
《长安汉镜》著录的一面铭文铜镜,其中隶定首句铭文为"坂锡有齐"。"坂"通"钣","坂锡有齐"读"钣锡有齐",即指"铜锡有剂",并论及汉代青铜镜的合金成分等。  相似文献   

19.
部分四川青铜器的科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巴蜀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青铜合金技术、铸造技术、以及表面处理技术都是很有特色的。1980年,田长浒先生在研究我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时,曾分析过六件四川战国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对我们了解这地区的青铜技术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来看,目前对巴蜀青铜器的科学考察还做得不够,本文的目的便是通过部分考古实物的科学分析,对这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初步探究安徽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对金属加工技术与合金配比的掌握程度,文章对寿县和六安市区的几处楚文化遗址、墓葬出土青铜器的样品进行初步科学分析。金相观察微观组织并配合扫描电镜能谱仪进行微区观察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青铜器样品的制作加工工艺主要有铸造、热锻、铸造后加热处理及热锻后冷加工等多种加工方式;合金成分主要为铅锡青铜,配比较为科学,并存在铁、硫等其他杂质元素。以上结果显示了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较高的冶金技术水平,也为这一地区楚国青铜器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