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代陶瓷凤首壶的类型、渊源与流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陶瓷凤首壶分为两型,其渊源可能直接受到北朝到唐代外来金银器的影响。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陶瓷凤首壶题材仍出现较多并在造型上略有变化。  相似文献   

2.
韘是套于右手拇指上用于钩弦护指的工具。其名称的出现最早见于《诗经》,佩韘是成人的标志之一。古韘材质多样,就玉韘而言,其出现可早到晚商。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韘由筒形而出现侧扳,并初现由实用向装饰转变的趋势,玉韘在西汉完成了实用性向装饰性的彻底转变,当时玉韘已经完全演变成装饰性的玉韘式佩。玉韘式佩历东汉、魏晋南北朝依然流行。宋人对韘已有隔膜,当时的韘式佩被看作古玉器,称蟠螭佩。据此推测自北宋开始,对韘与韘式佩的渊源已不甚了了。元人视韘式佩为古玉,称雕玉蟠螭或璩,认为是环一类的东西。韘式佩于明、清依然盛行,称螭玦、鸡心玦,晚清称鸡心佩。玉韘自汉以后甚为罕见,在清代发展为扳指,除用作男性装饰外,还被乾隆赋予丰富的内涵。17世纪,建立波斯萨菲王朝和莫卧儿王朝的蒙古贵族后裔亦流行佩韘,韘的形式与明晚期沐睿墓出土的玉韘几乎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3.
萨珊王朝存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珊王朝何时灭亡,似乎已成定论,即史学界把萨珊王朝国王伊嗣侯于651年在呼罗珊地区的木鹿附近被杀,视为萨珊王朝灭亡的标志。但本认为,萨珊残存王朝继续存在到八世纪中期。  相似文献   

4.
易立 《文物春秋》2006,(5):46-51
本文先就中原地区出土材料,指出陶瓷风首壶与金银制品之间的联系,随后关注了北方唐基及同时期外销陶瓷品中所见同类器,并对相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博格达沁古城遗址位于焉耆回族自治县四十里城子乡以东约2公里处。近代考古确认为我国汉唐时期的遗址。在悠久的丝绸之路上,尤其是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它是商贸繁华之地。据焉耆县志记载,这里曾经出土过许多东汉五株钱,唐朝的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及“中”“元”字青铜钱利波斯萨珊银币等外国钱币。  相似文献   

6.
7.
唐代入华粟特人商业活动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亚粟特人是唐代入华异域胡商中的一支最主要力量,通过他们的商业活动,在沟通唐代东西方之间物质化交流的过程中,还沟通了东西方之间化艺术的交流,同时,促进和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加速了粟特民族向东方的移民及其与汉民族的融合,对唐代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粟特人是中古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在汉文化艺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唐代内迁粟特人在汉语译经文学、传统诗文、音乐文学等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并且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和文学家族。在传世文献之外,敦煌文献和出土墓志补充了丰富的唐代粟特人文学材料,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群体的文学成就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中华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迁粟特人的文学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学”的内涵,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9.
唐代目录考     
本文对<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13部唐代目录作全面考证,包括每部目录的作者、编撰、内容、流传、评价等,供目录史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姚远  徐超 《文物世界》2016,(4):38-41
宁夏固原博物馆与太原市晋祠博物馆联合举办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所展之器物壁画等,多与山西大同、太原等地几处墓葬出土文物在其风格和材料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两省三地文物的比较,探讨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起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婚姻关系是社会发生及组织之渊源,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最容易在其婚姻现象中表现出来。不同民族间 的通婚,既是民族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民族融合的标志。唐代出现的大量入华粟特人同汉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鲜明 地反映出入华粟特人汉化的渐进趋势。本文以墓志材料为据,论证了唐代出现的这种现象及其特性。  相似文献   

12.
张学锋 《华夏考古》2005,(2):97-102
本文在全文释读唐姚无陂志文的基础上,根据志文中提供的家族信息,将墓主放在南朝至唐前期吴兴姚氏家族的大环境下,对姚无陂其人及志文中的相关问题作了探讨,阐明了该墓志在唐前期贵族政治、边疆关系、科举考试等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衡云花 《华夏考古》2007,(3):129-132
本文考证了一面图案罕见的唐代神仙人物镜。证实此镜图案是把武则天巡幸升仙太子庙、立升仙太子碑并撰写碑文与浮丘公接王子乔升仙等故事相连结,把几代人的典故用图样表示出来,构成一幅生动的神仙人物故事图案。  相似文献   

14.
南京博物院院藏的一件汉代铜座漆耳杯,风格与蜀汉产品极其相近,由此可见当时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商品流通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论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政策 ,对解放精神生产力 ,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对变革文化制度 ,推动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变革 ;对转换文化结构 ,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 ,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 ,这些文化政策也存在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6.
张九洲 《史学月刊》2004,(10):42-46
洋务知识分子在对外贸易上主张:以中国的优势产品推行出口型贸易战略;发展本国机器工业以实现“进口替代”;组织公司以发挥对外贸易的团队优势;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以改善贸易的内外环境;采取保商政策等。这些主张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从而把传统的国内贸易思想和对外无足轻重的贸易意识提高到了立国强国的现代贸易的思想高度。这对当时及此后重商、重工思想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员雅丽  冯钢 《华夏考古》2020,(2):98-108
1982年太原北齐韩祖念墓出土了一件玻璃高足杯,我们用X射线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无损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这件玻璃杯是典型的萨珊草木灰类型玻璃。结合器形、纹饰和文献记载,推测其应为波斯萨珊使者向北齐进献的贡品,为萨珊玻璃沿丝绸之路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还对魏晋南北朝外来玻璃检测结果进行了总结,并系统划分了这一时期舶来玻璃的类型及其在中国分布的地域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是举世瞩目的封建王朝。唐代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以及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亚洲邻国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竞相派遣遣唐生前来学习。本文从唐代周边国家和地区派遣遣唐生的规模、遣唐生教育形式、体制等方面,探讨唐代遣唐生教育发达的原因,研究遣唐生教育在唐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演变以中共十五大为界可划分为两个发展时期:前期从1978年到1996年,文化发展战略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后期从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至今,文化发展战略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这一发展历程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和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明显提高,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已从强调政治思想教育转变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文化认知达到新的高度。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演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新科技革命时代的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